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木洞驛

——王廷相(明)

蹙浪噴江門,幽洞冒瓊樹。

寒林碧參差,秋嶂莽回互。

白龍不定眠,中江起煙霧。

素舫歷長波,凌兢戒前路。

客行不能留,已過青莎渡。

所期心遙遙,離居歲雲暮。

帝子隔沅湘,浮雲落何處。

攬古心飛揚,寒空屢延顧。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出行若有興趣愛好相似的朋友結伴,是理想不過的狀態。對新鮮事物共有的好奇,對地理人文同樣的濃厚興趣,對自然歷史的探索之心讓同行一路的兩個好朋友身心舒暢。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去到哪裡可以採風的呢,“木洞怎麼樣”?女友提議。“木洞河邊,聽說沿江岸盛開有格桑花或許還可以看到烏棚漁船什麼的。對於可以看花的地方,女兒家總是喜歡的了。

之前她也有聽南坪的朋友提到過木洞的河邊值得去一下,也不遠,從南坪出發大概就一個小時的車程。可是那個照片拍出來灰濛濛陰雨天氣的樣子,只看得見一片泥濘的河岸和停靠岸邊的鐵皮貨船。視覺上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便罷了。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這下經友人提到,倒忽然生起一點念想。如果一個名詞能給予人好感的話。那麼“木洞“於她也就是。過去渝長路未通高速時,水運客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從長壽一路上到重慶,途中便會經過“洛磧“和“木洞”。雖然從未在這兩個站下過船。小小的她卻一直會時時猜想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個地方。從重慶順水下長壽,如果船過了到了“木洞“和“洛磧”就意味著“長壽”也離得不遠了,盼望歸家的熱切和欣喜會在心裡開始湧動。

穿過一片開闊的建築工地,在通往茶涪路的同一段路上,她們驅車向木洞。大約半個小時後,視野越見開闊,越過一座小橋,迎來一座小城鎮。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只見街口立著醒目的地名標識牌,“木洞”。木洞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的呢。傳說舊時魯班在木洞的一處山洞內藏了許多優質木材,人們發現後,譽其為神木。

鄉人焚香禮拜後將神木取出,用作修建寺廟的棟樑之材,“木洞”也因此得名。最早讓木洞名字傳說入詩的是明代詩人王廷相,當時貶謫進川的王廷相有作古詩《木洞驛》,其中的一句,“蹙浪噴江門,幽洞冒瓊樹”令後人神往不已。

木洞一條主街,數幢連成一片的房屋。樓下店鋪林立,人行道上一張方桌,幾個老頭坐在一起,喝著蓋碗茶打長牌。

不長的街道,幾分鐘就車行到底。調轉車頭來回到初入的街口。順著指示有‘木洞河街’的路牌左拐下去,一條平直寬闊的水泥路通向河邊,道旁綠樹依依,河風吹拂下垂下的萬條絲絛在風裡飄蕩。行至一半,左側有數十級臺階傾斜而下,回望來時經過的那座小橋,彎彎拱拱成一道弧線,跨越河面,在天空之下,青山腳畔,倒影在明晃如鏡的水面,形成了一幀優美的風景畫。

站在臺階上望向江邊,逆光中幾個漁者悠悠閒閒地垂釣河邊,淋浴著冬日下午愜意的暖陽,享受著河面一片的寧靜,也享受著獨處的自由時光。

據瞭解,坐落於長江南岸的“木洞”地處長江古巴峽要津,上下各有一江中島,分別為中壩島和桃花島。桃花島尾有一座寺廟,名為‘中江寺’。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距離木洞碼頭不遠的地方,是有名的‘白龍沱’犬石嶙峋,惡浪不息的白龍沱,是過去行船至木洞的必經之路。站在岸上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江水急速奔湧的聲音,行船之人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意外。舊時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縴夫,在白龍沱的岸邊匍匐前行拉船。艱辛而深具巴渝特色的生活奇景。

滾滾長江與幽靜的五布河造就了木洞獨特的半島地形,使其具備了成為“水旱碼頭”的條件。木洞河街總建築面積約2.18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9000萬元人民幣。現在的“木洞河街”為千年古鎮復興特意打造的景點,致力於恢復木洞碼頭傳統風貌,讓民眾通過木洞瞭解重慶飲食文化,碼頭文化和民俗文化。有了這個概念,當下對於木洞不再是兩眼一抹黑的啦。

倆個好朋友到時江邊河壩上已密密停滿了前來遊玩的車輛。有在河岸邊鋪開了野餐布,席地而坐曬太陽玩牌吃東西的一大家子人。有默然坐著呆望江景好似在思考人生哲理般的人兒,還有瀟灑地橫斜著擺POS的摩托車。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著迷於江邊的悠閒景緻,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記錄下來,喜歡拍照的她們舉起了手機沿著河岸邊巡巡尋尋,捕捉最佳成像角度和光影的美妙,拍,拍,拍地停不下手。河面上偶爾航行過一兩隻貨船,隨風搖擺的纖纖蘆葦草,鱗鱗閃爍的波光,乾淨圓潤的卵石,草叢中盛開的芬芳小野花朵,不遠處岸邊烏棚漁船上夫婦倆落日前歸岸,安然接繩織網的情景,宛若一幅幅寫意的詩畫通通都收納入鏡頭裡來。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於自幼在長江邊長大的她來說,河岸邊豐富的生活趣味盡在當下,還是留存在往日快樂溫馨的記憶裡,彼時,此時,無從分清。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離開岸邊,兩個好朋友往堤上街巷走去。寬闊的道路,陳色猶新的古街坊。當天非週末節假日,一些店鋪門庭關閉,只見其名牌和宣廣的圖片裝飾道具落寞地站立在門口前,難得閒適的休憩時分,踩在一塊又一塊的青石板地面,倆個女子安閒悠然地漫步,一份歲月曆史的沉積感,一種懷舊的情緒在心底蔓延開來。清閒慢調的時光如同兩人經過歲月洗煉的友誼,溫馨,默契又愜意。

街面兩旁屋簷之間拉掛著一排排紅豔豔的燈籠,小巧玲瓏的紙燈籠在河風的吹拂下,搖動尾巴,展開笑顏,‘嘩啦啦’地在風中歡樂地飄蕩。整個古街的建築色調是復古的橙黃,放眼望過去,房梁,竹窗,門牆,在太陽的光照中,呈現出一片金色暖調的輝煌,彷彿讓人有置身於皇城根兒的錯覺。令人心情明朗,許也是為了讓建築體在河邊早晚多霧或常遇陰雨天氣時也不會顯得那麼暗淡了吧。

沿街一路走下去,雜貨鋪,地方特產小吃,江湖菜館,工藝品製作坊,民俗文化推廣店,茶藝館,音樂咖啡吧,甜品店,客棧民宿,劇院,名人遺址故居什麼的都面面遇到。有幾家江湖菜館和茶館佔地面積頗廣,門外有青磚圍牆,牆上有石刻雕花圖案板,木頭蓋瓦飛簷門頭,踏進門檻,可見一方天井,方方正正,四合院落的格局,端莊而威嚴,有那麼一些古代官府宅邸的大氣。茶坊有著蘇州園林式建築風格的拱形圓門,抬眼望過去,目光所及之處是一面刻著文字與圖案頗有韻味的文化牆,山石,水流,花草相襯,古色古香。她們路過門口時打望了下下,不知向左右進入到牆後的深深庭院裡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與茶坊相臨有一家客棧,竹夾壁的高牆直向天空延伸。窗口掛著一串的紅燈籠,招招揚揚的歡喜迎客姿態。纖細的竹枝依著牆體而生,給客棧平添了一份清幽靜雅的韻味,靜默中她遙想著疏疏密密的斑斑竹葉在夜深月明時的婆裟身影,竹影下又會曾有誰在彈奏的謠瑟賦裡寄託出點點淚痕的相思之情的呢。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一路行來的街巷空曠休閒地,城牆腳下,時時會遇到纏了紅色福帶的參天古樹。放飛高遠的風箏就飄在樹顛上方,映著純淨蔚藍的天空,淡粉的雲彩。如果可以寫上一個願望,繫了一條大紅絲帶在樹叉上。當下的願望會是什麼的呢?可以有一片天空如風箏般自由飛翔,抑或是能夠化作牽繫著風箏,與之息息相連的風箏線。一念而過。城門洞外,五顏六色,繽紛的油紙傘似一朵朵撐開的絢麗花卉綻放在純淨蔚藍的天空下。讓她想到了身著多彩和服的日本歌妓。嬌豔柔媚,低眉順眼。恭敬溫良的性情中自有渴望展示,能夠驚豔的一面。那種粉堆玉琢過於精細完美,反而顯得刻板。那樣絢爛的飄浮,又似一個個浪漫唯美的清夢,懸浮於天空之城。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雖然感覺當下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其實這只是你的錯覺,木洞河街上的每一個角落細品來都是歷史。

據史載,木洞在明末始設‘木洞驛’,意為曾經的長江下游水路進出重慶的重要驛站。唐代大詩人王維路過木洞時曾寫下“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的詩句,感嘆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況。

木洞在陸路是連接南川、涪陵的驛道樞紐。在水路是船舶出入川渝的必經之道,雲貴川湘鄂五省商會均在此設立會所。又因木洞出產船用桐油,美英等國洋行也設立了多家代辦機構。

作為水路要塞,它是物質集散,商賈雲集之寶地,明清以來,木洞因“五方雜處,百貨交通,賈舶行舟”成為繁盛的川渝名鎮之一。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直接把木洞的繁盛推向了新高度。當時移民借道長江,因緣際會之下,木洞接收了大量外來移民。至1820年,這裡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38人。清末民國時,木洞江邊碼頭已是茶館、酒館、旅社林立。

站在斜陽風中,回想舊時的此地此刻,由於水陸交通便利,水運發達,大批商船夜宿停泊於此,商人在江邊搭建臨時商鋪客棧,木洞江邊一度車水馬龍,客商摩肩接踵,人來人往,形成了‘五里長街,一里碼頭’的情形,多麼的喧囂繁華,一派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至上個世紀50年代,木洞經歷了至少300年的繁華的呢。

重慶是古代巴國所在地,而木洞蘊含著厚重的巴文化底蘊,是重慶重要的城市文脈。

走過‘水國舟市’再到下一個小廣場。青磚砌成的門牆巍峨高大,題著“木洞山歌”四個字。

木洞山歌是巴南區地方傳統音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與唐代以來巴渝民間流傳的竹枝歌頗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區的“嫡傳”。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巴渝山歌高亢、粗獷、清脆、婉轉而悠揚,似一泓清又純的泉水,浸透著人們的心田,令人心曠神怡。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木洞山歌那麼的源遠流長,想來在過去的江岸水邊,居住的人家與水的親近依戀和共生的歡樂也是由城牆的“木洞山歌”題詞體現而來了吧。夕陽歸山的農事勞作之餘大家拍手擊鼓,載歌載舞,唱響船工號子,盡情釋放身體的疲累和對生活的熱情擁抱,簡單淳樸,原始而又本真的歡樂啊。

至今經巴南區文化部門蒐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謠已有上千首,其中較為流行的有被稱為莊稼歌的《禾簌》有在農事薅秧季節唱的“打薅歌”,有秋收季節唱的“打穀賽歌”“縴夫船工號子”“石工號子”“婚嫁喪葬歌”“摸魚歌”“牧牛歌“童子歌”……。

‘木洞山歌’給木洞鎮帶來了流芳百世的美譽,憑藉著‘木洞山歌’木洞鎮入選了2018年至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名單。1991年重慶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間歌手,木洞就佔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歌手全在木洞。

木洞政府還專門組織編寫了三十餘萬字的《木洞山歌》專著在2005年公開出版。巴南區政府專門編寫了《木洞山歌》中小學教材,在全區中小學校進行課堂教學。2017年9月木洞山歌非物質遺傳基地‘萩玥藝術團’正式掛牌落戶木洞河街劇場。總面積800平方米的劇場和培訓中心將集中呈現木洞特色文化,以木洞山歌的培訓教學教學,推廣傳承為發展核心。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原來一路看過來的大戶建構在舊時是各家名人的故居大院,宮殿祠堂,學校劇院及書店。木洞地靈人傑,據展示的文字圖片介紹,推翻滿清王朝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在重慶乃至中國近代史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同時也是一位頗具文人氣質,文學造詣精深,擅詩詞,工書法的詩人楊滄白,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學松均出生成長在這裡。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楊滄白去世後回鄉下葬,全國各界名流1000多人來此為他扶靈抬棺,連長江上的船客都上岸祭奠,轟動一時。現存於渝中區的‘滄白路’就是國民政府為紀念楊滄白先生而將原來的舊名‘建國路’給替換過來的了。

1943年國民政府當局還把重慶府中學堂舊址改建為了‘楊滄白紀念堂’。雖然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時選定的墓園在東泉,至今滄白先生的故居四合庭院仍在重慶市重點中學‘木洞中學’的對面。他愛國憂民的思想精神,熱愛家鄉的情懷至今流傳影響著木洞及整個巴渝的大眾人民。

生於木洞鎮的丁雪松聽著川江號子送走了苦澀的童年,到重慶市11中學求學。1936年,18歲的丁雪松在《商務日報》上吶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次年當選為重慶婦女救國會常委,1937年底參加中國共產黨,並奔赴延安。走進抗大,在延安8年接受氣節,軍事課程的教育,被派給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當秘書。與丈夫鄭律成從中國到朝鮮從廷安到平壤歷經多年的革命歷練,而後進入外交領域。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從中央對外聯絡部到國務院辦,她先後在王稼祥和周恩來身邊工作,直到後來做大使。出使北歐國家引進丹麥資金及嘉士伯啤酒先進生產技術解決了北京啤酒奇缺的問題。丁雪松也是主持丹麥為中國造的友誼遠洋輪“台州號”下水儀式的聖母。

在粉碎‘四人幫’後她臨時受命,成功帶領上海芭蕾舞團在法國和加拿大訪問演出。丁雪松在民間外交工作期間接待過多位重要外國客人,如著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夫人,史迪威將軍的女兒,英藉華裔女作家韓素音等。在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直接關懷下承辦了斯諾的骨灰安葬儀式。陪伴以穎超接受過斯諾夫人捐贈的斯諾保存了40年之久的紅軍八角帽。她和朝鮮愛人鄭律成也曾是金日成家的座上客。

作為一代女大使,丁雪松開啟了中國對外尋求經濟技術合作的先導,展現了中國婦女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晚年的珍貴文物捐贈也體現了其慷慨忠誠的愛國之心,為後來的大使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除了可圈可點的人物,木洞古鎮的特產也有那麼的多:木洞榨菜,木洞蜜棗,木洞油酥鴨,木洞豆花什麼的。在街的盡頭,有家名叫“水上漂”的豆花飯館,今年50歲的李隆伍是這家飯館的第三代傳人。100餘年前,其外祖母就在木洞碼頭上售賣豆花。“在生意最好的時候,家裡一天要售出上千碗豆花。”李隆伍說,他家算是見證木洞輝煌的“世家”。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好朋友倆人再返河邊,不覺中暮色漸起,走在風吹涼涼的河岸邊,蘆葦草叢在腳下掠拂過,城門洞外的河水幽幽暗暗,河對岸,綠樹青山蒼蒼茫茫。江面上的船隻,影影綽綽。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走進木洞河街,原來是心靈的歸處

剎那一刻的寂寥蒼涼與初來時的熙攘煦暖大異,讓人有無計留住美好時光的無可奈何。抬頭望蒼穹,長空萬里,高闊深遠,暮雲變幻交錯相融。

此刻此景如人生際遇,有明媚之春也有清冷之秋。哪裡會有什麼真正的一帆風順呢,許不過是在顛顛簸簸,起起落落中盡力把握住桅杆上的船帆,不至迷失方向,奮力划槳,不至傾覆落水而已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