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我的數據產品之路


從去年的三月份開始,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一年零八個月。總是在想著,做個公眾號吧,或者是寫點什麼吧,也好輸出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所學。但總是會覺得遲遲無法動筆,無處開口,沒有主題。


回顧與展望:我的數據產品之路


細數一下,自己也算是經歷了三個公司的人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每次回想起每個選擇的當口都覺得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


工作經歷


剛畢業進了比較大的集團企業,做C端產品,第一次瞭解到產品的基本工作,日常的會議,第一次聽到並且參與頭腦風暴的會議。在這個地方我是一個剛入職的小白,一路的升級打怪,經歷需求評審、運營活動、數據埋點、後臺設計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經歷,讓我在這個地方慢慢的成長。

從時間的年輪上來看,在一入行選擇做C端產品,能夠儘快的培養自己對產品的思維以及建立用戶同理心的思考角度。這些無疑都是在為後續的工作中做鋪墊。


一年之後經歷了同樣比較大規模的地產公司,成功由C端轉做B端。在這段時間內,強迫著自己完成之前並未規範的工作規範。開始寫詳細的PRD文檔,甚至制定屬於自己的原型規範。


當然在這裡的時候,我們和開發以及測試更多都是通過郵件來確定事宜,雖然諸多不便,但郵件的好處是能夠留檔,這些文檔都被很好的保存下來,也能夠對應到責任人。


後來經過種種原因,又轉行到了大數據平臺,開始做可視化、數據分析、指標體系......這些在我看來每段經歷都是在為下一次做鋪墊。其實早前在做B端時,就已經制定了自己簡單的職業規劃,深入前景較好的領域業務,成為業務專家類型人才。因為在任何企業內,都需要自己的競爭力足夠強,這樣才不僅僅只是一顆螺絲釘。


到了現在的公司後,開始轉型做大數據產品。在此之前,我認為數據產品經理也是一個很大的迷,因為對我來說,並不能夠明白數據產品的具體職責內容。


數據產品是什麼


數據產品的定義是什麼呢?基於個人來講,我覺得數據產品更多是通過數據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發揮數據真正價值進而輔助用戶去做決策的一項服務。


數據產品的數據建立往往是有兩種途徑:

  1. 自己基於原有業務累計數據
  2. 自己協調數據

那可能有些人未必能簡單通俗的明白,這裡其實很好理解,累計數據可以理解為公司原有業務數據,在做數據產品時,可通過建立數據規範將數據從原業務系統中獲取。協調數據就是可能當你提供這項服務時是沒有該項數據的,那就需要需求方配合我們一起將數據完整性落實。

1. 數據轉換、清洗、加載


在數據產品的產品價值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便是數據轉換、清洗、加載。無論數據是系統通過接口對接抑或是手工錄入等情況,那數據都是非常雜亂的,因此需要通過標準的方式過濾掉不需要和不合規範的數據。


數據清洗時,主要包含幾個方面:

  • 空值處理;根據業務需要可將空值替換為特定的值或直接過濾掉;
  • 驗證數據正確性;主要是把不符合業務含義的數據做一處理,比如,把一個表示數量的字段中的字符串替換為0,把一個日期字段的非日期字符串過濾掉等等;
  • 規範數據格式;比如,把所有的日期都格式化成yyyy-MM-dd HH:mm:ss的格式等;
  • 數據轉碼;把一個源數據中用編碼表示的字段,通過關聯編碼表,轉換成代表其真實意義的值等等;
  • 數據標準,統一;比如在源數據中表示男女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抽取的時候,直接根據模型中定義的值做轉化,統一表示男女;
  • 其他業務規則定義的數據清洗...

2. 數據指標體系搭建


指標體系是什麼?在說指標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需求一直是產品的先行方向。當然更多的時候其實用戶未必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是到底希望用數據怎麼樣提升運營管理能力,或者是用什麼數據提升?


那這裡很重要的概念是指標,指標可能是反應一定時間內運營情況的能力,也可能是反應資金風險等。指標體系就類似於績效考核的概念,通過建立指標來確定考核項,通過指標得分體系能夠看到整體考核得分;同時建立指標的預警體系後,可以看到每個指標風險程度。


3. 指標怎麼找

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種方式找定性/量的指標。

通過達到一定量的數據積累,根據需求方或自身拓展,定製指標。


自上而下:

上指業務,通過業務角度分析衡量需求的指標。上也指宏觀角度,從宏觀角度來設定一個框架,能夠將整體業務框在框架中,從這個角度思考指標如何設定。

例如需要梳理企業的經營指標時,可從國家考核企業的一些標準,這同時也是從更宏觀角度進行思考;同時降一個維度,就可以從企業層面,考慮財務(利潤、成本、債務)、人力資源(人員經費、效率)、項目支出(項目營收...)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可體現經營的指標。


自下而上:

通過需求方數據列表字段梳理是否有可用的指標。比如從某些指標中也可以找到其關聯的一些指標。指標的建立是極其複雜的,可能由分類、一級指標、二級指標、關聯指標等組建而成。那從業務中梳理數據也一定能找到適用的指標。

定製指標應該是在定性、定量指標能達到一定基礎上後,基於業務客戶提出的一些想法,或者數據分析師能夠梳理出一些新的數據後,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創新指標。


數據產品的價值


數據產品的價值很多人可能還認為停留在數據獲取、數據展現的這個階段。例如BI系統、可視化大屏等。但其實我們在做產品的過程中,產品的價值更多是體現在風險預警中,通過數據,建立指標預測模型,預測指標可能會出現的風險範圍,通過這些基礎進行預警。

當然僅僅預警也並不能體現出產品的價值,仍然不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想要真正的發揮產品價值時,也必須有追溯風險的能力;風險治理情況、整改追溯、風險預測形成完整的風險預警體系。


數據後臺與業務後臺差別


普通業務後臺可能更多是基於前臺產品的功能進行配置,例如物業管理系統的後臺,可能有業主管理、商品管理、臺賬管理、報修記錄等。大多數功能都是針對前臺功能進行後臺配置,當然可能業務不同後臺的難以複雜程度大相徑庭。


寫到最後


在數據產品這條路的修煉過程中,仍然有非常多學習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知識還需要我個人不斷的努力。包括數據分析仍然是一條半黑半明的道路,等待著我摸黑進行。

回顧與展望:我的數據產品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