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導讀:由孔子提出,孟子進行延伸,最後由董仲舒擴充的“仁、義、禮、智、信” 被譽為“儒家五常”。這“五常”歷經三代人,貫穿於5000多年中華倫理發展,“五常”也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01

“智者”即睿智也,洞悉事物,服務社會,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判斷事物真偽者,即為智。

2020年2月27日,中國官方發佈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的徵求意見稿,隨即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熱議。

網上出現的觀點各異,更有甚者將其上升到了種族矛盾的對立面上,真的非常驚歎於網友們這刁鑽的想法。

但總體上,持擔憂與反對立場的還是佔了大多數,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詳細的研究了一下那個條例,其實就如同中國人到外國申請永久居留是一樣的,但是都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必須在中國有3年以上的良好信用記錄才能申請。

我想大多數的網友對於這個條例的擔憂,很多都是隻看到前面的內容,然後就直接作出了主觀的判斷。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記得2018年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楊宜勇:中華民族復興可能需要外國人來完成”,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國家發改委專家楊宜勇大力鼓勵中國女大學生與留學生聯姻,來落實外國人引進計劃。

兩年後,這篇文章在一夜之間被推上了熱搜,引起了一大波的社會輿論,但事情真的如標題一樣嗎?

我最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翻查過楊宜勇所發表的所有文章,發現沒有任何內容符合以上文章所提到的觀點,那篇文章完全就是個人主觀意識強烈,以偏概全,不知道當時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用意何在。

其實對於信息瞭解不全的前提下,就到網絡上胡亂發表自己意見,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的行為,也是素質缺失的一種體現。

02

“仁者”,即為仁愛也,應以人為本,富有愛心,教書育人應以有教無類為大方針,主張大愛,方能稱之為教育者。

2019年12月20日,網絡上爆出了一條“老師猛打學生10個耳光,臉部大面積淤青發紫,只因學生漏整理兩道數學錯題。”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事發當天,江蘇鹽城濱海縣的一名初中學生,因漏整理了兩道數學錯題,授課的李老師將該名學生叫到班級後面的黑板處,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猛扇該學生10多次耳光,還將該名學生的頭部對著黑板猛烈撞擊,最終導致該學生左側眼眶與左側面部有大面積的淤青紅腫發黑,當時該名學生就已經出現眼睛看不清東西的情況,到了晚上更是開始頭昏、嘔吐等症狀。

所幸,學生送院檢查後只是皮外傷,並無大礙。而學校也立即調離了李老師,不再留校。

而最讓人意外的是,事發兩天後該班級居然有40多名學生家長認為李老師是一位“認真負責的好老師”,表示李老師所教的班級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並且還聯名要求學校撤銷對李老師的處訓。

或許李老師在授業方面確實能力過人,但所謂教育,是為“教書”與“育人”兩者的合併,知識的傳授很重要,但授予學生正確的為人觀念也同樣重要。

03

“義者”即忠義也,堅守初心,敢於與惡鬥爭,更不為外物所誘導,能夠保持原則,當為忠義之士。

三國時期,提及關羽可謂無人不知,他能在萬軍之中斬殺袁紹的名將顏良後全身而退,實力之強已無需再說。

但他對於結義兄弟劉備的忠誠卻更讓人津津樂道,以至於後世被人奉為忠誠與信義的象徵。

建安五年,曹操曾派劉岱與王忠攻打劉備,但卻被劉備擊敗。隨後,曹操親率大軍出征,劉備敗走投奔袁紹。曹操下令重兵包圍下邳,關羽戰敗被擒,身處絕境。

因為曹操的將領張遼與關羽甚有交情,並派他以勸說關羽投降一事。

而關羽在得知勸降一事後,勃然大怒,說:“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可以看出雖然關羽已身處絕境,但原則使然下,他是寧死不屈。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當時,張遼細數了關於的三個罪名:

第一罪“誤主喪身”,關羽與劉備結義時說過,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關羽死了,那劉備也不會獨活;

第二罪“辜負依託”,劉備將兩位夫人託付於關羽,如果關羽死了,那兩位夫人該怎麼辦;

第三罪“匡扶失職”,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時曾立下誓言,要輔助漢帝,如果關羽死了,誰來完成輔助漢帝的這一大業。

關羽聽說後也覺得不無道理,並提出了降可以,但需約法三章

第一,降漢不降曹,關羽投降的是漢朝,而不是曹操;

第二,要保全劉備兩位夫人的性命,並需厚待之;

第三,一旦知道劉備去向,不管萬里,便當辭去。

於是,便有了後世所說的“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

後來,在有名的“官渡之戰”中,得知劉備並沒有死去,而是在“敵人”袁紹軍中。於是關羽不顧一切,堅決地離開了曹營,迴歸劉備。

關羽翹勇善戰,單人作戰能力更是無人能及,但他忠義之事卻更為人所廣傳,用他自己的話來概括這一生最為不過“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

04

“禮者”即禮和也,注重禮儀,尊重他人,不以己好而強施於人,待人接物,需以他人為考慮前提,方為禮和之人。

毛澤東,中國偉大的領導人,他是人民的領袖、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家、是詩人也是書法家,但同時,他還是一名“菸民”。

毛澤東的煙癮非常大,大到他留給後世人的總多影視、圖片或傳記描寫中,手裡或者嘴裡總會有一支被點燃的香菸。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據聞,在毛澤東撰寫《論持久戰》的時候,他是一根接著一根的抽,一天可以抽五六十根,當時他的保健醫生還曾多次勸他戒菸,可他卻還很幽默的說了一句:“還是等革命成功再說吧。”

毛澤東煙齡極長,從18歲一直抽到81歲,持續了63年。

但,就是這麼一個嗜煙如命的人,卻從未在蔣介石面前抽過一支菸。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某一次晚上,蔣介石邀請了毛澤東出席一個宴會。蔣介石平時是滴酒不沾,而毛澤東的酒量也不大,但此刻他們卻幾度舉杯,互祝身體健康。

席間,毛澤東知道蔣介石不抽菸,不喜歡煙味。煙癮甚重的他,宴會中一根未抽。而在此之後毛澤東每一次與蔣介石會談,從不抽一根菸。

而後來,蔣介石是這樣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此人不可輕視。他嗜煙如命,據說每天要抽一聽(50支裝)。但他知道我不吸菸後,在同我談話期間絕不抽一支菸,對他的決心和精神不可小視啊!

毛澤東的決心與精神確實是不容小視,但對於不在蔣介石面前抽菸這事,我更覺得是毛澤東注重禮數,對待他人,都有一顆尊重之心。

05

“信者”即誠信也,誠由真實,信由堅持,嚴於遵守自己定下的承諾,不逃避、不怠慢,努力堅持行動兌現承諾,即是為誠信也。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他與高啟、劉基被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聰敏好學,曾被稱為“神童”。

這所有的成就,都與他嚴於律己,堅守誠信,有著莫大的關係。

宋濂從小甚愛讀書,但由於家境貧寒,去不了學院,也買不起書,他只好問有書的人借來看。

每次借書,他都堅守一個原則,就是借書前都協商好借還期限,時間一到馬上還書,從不拖拉違約,所以大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

從外國人永久居留引發的熱議,探討社會道德的標準

而宋濂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借到一本書,他都會一邊閱讀一邊抄寫,以便日後可以再細細品味。

可有一次,因為看書太過入迷,以至於忘記了還書的期限馬上就到了,但書還未看完,那他只好連夜趕工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硯臺上的墨水都已經結成冰了,而雙手凍得更是伸屈不便,但對於抄書,他從不敢怠慢。

當時他母親看到了,說:“孩子,都已夜深了,這麼寒冷,天亮後在抄吧。人家也不是等著這本書來看。”

但宋濂說:“人家等不等著這本書來看,不是我考慮的。我知道的是明天就是還書的日期,這是一個信用問題。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那日後還何談成功!

最後,宋濂在寒冬中努力了一晚,終於在日出破曉前將書抄完,同時也完成了對借書人的承諾,歸還原書。

借書,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在宋濂眼裡,卻是與誠信掛鉤的行為,話是從自己口中說出,承諾也自己對他人的保證,即使再困難也要完成。

06

只重視成績,沒以人為本教育,被視為“失仁”;

五斗米折腰,違背做人原則的,被視為“失義”;

罔顧人感受,只願自己享樂的,被視為“失禮”;

只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行為,被視為“失智”;

不遵守承諾,逃避怠慢應對的,被視為“失信”。

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陶行知曾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道德,並不是社會強加在人身上的束縛,而是人之能夠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


我是兩片刻,一個搭上80後末班車的情感創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