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2012的春晚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春晚,那一年沒有了本山大叔的小品,一個新的團隊橫空出世……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第一篇 開心麻花的成功。


· 一、開心麻花名字由來。

開心麻花,這個名字我第一眼看到就感覺十分喜氣,至於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我上網查了下,原來這得從一部叫《想吃麻花現給你擰》話劇說起,當時這部劇是贏得了口碑卻輸了票房。但那時候"開心麻花"的叫法還沒有正式出現。直到他們第四部麻花劇《逗地主》出品,為了註冊品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不能用一類食品作為品牌名稱,所以加了"開心"二字,"開心麻花"就這樣誕生了。


·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二、開心麻花的成功

現在開心麻花已經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喜劇公司,不管是春晚的常客,還是歡樂喜劇人的中堅,再到《夏洛特煩惱》電影的巨大成功,無不印證著它的獨特魅力。作為忠實觀眾,我十分喜愛開心麻花帶給我的別樣歡樂,這種歡樂的源泉與以往喜劇小異,但形式內容卻大有不同。也正是如此,才有它的成功,我總結認為開心麻花的成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神助"。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1、天時。

人的機遇往往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情,當它靈光一閃時只青睞那時刻努力準備的人。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一直是被老一輩藝術家壟斷了,趙本山、潘長江、蔡明、郭達馮鞏等等,他們的辛勤付出為千家萬戶帶來了新年的笑聲,但不置可否"鐵打的營盤鐵打的兵"讓人也有點審美疲勞,尤其是80的我,雖然非常喜愛他們,但我也想看看新鮮的、創新的、能符合年輕人審美潮流的節目和喜劇人。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所謂"既生瑜何生亮",現在的春晚"釘子戶"們都紛紛主動讓賢(點贊),但是那個年代可不是件時髦的事,在各路大咖打壓的夾縫中想異軍突起,談何容易?我想如果那一年不是本山大叔的缺席,開心麻花還能不能"一炮而響"呢?我想估計很難。

所以在我看來,天時是成就開心麻花的第一也是最大要素。讓我們把時間回撥到2012年,那年新晉導演哈文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舉動:她用魄力破例以往導演那樣要去拜訪趙本山!當時大多數人看到新聞後,都暗自嘲諷:本山大叔就是春晚的招牌,沒有他春晚還叫春晚嗎?最終結果讓人更加大跌眼鏡:因為笑料不足,本山大叔小品被"斃"了,一時也是"亮瞎我的眼"。

好在當年春晚創新,節目新穎,收到的效果很好。但我個人還是關注語言類節目,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彌補本山大叔小品缺失的空白,說實話當時我並沒有抱多大希望,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然而沈騰等主演的《今天的幸福》讓我眼前一亮。我記得在我QQ狀態欄裡當時就寫下了:本山大叔可以放心退休了,開心麻花來了。

2、地利。

現在各種媒體平臺"群雄並起",其中不乏出色者,但真正意義上能撼動央視的,根本沒有。開心麻花的成功,可以說是央視這個舞臺成就了它。

追溯開心麻花與央視的"姻緣",還可以提得更早,其實在春晚舞臺之前,2011年常遠等主演的《落葉歸根》已經在央視小品大賽上成功亮相,獲得了廣泛關注。但是就受眾面來講,央視小品大賽舞臺與春晚相比就是天壤之別,"誰上春晚誰火"絕不是一句玩笑話,那是實實在在的。藉著央視春晚的東風,開心麻花扶搖直上,直到火遍全中國。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3、人和。

一個團隊一個公司要想成功,要有競爭的核心人才。開心麻花十分注重培養及組建人才隊伍,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沈騰、馬麗、艾倫、王寧、常遠、杜曉宇等當紅喜劇演員,同時也有十分強大的創作團隊做後盾。2013年的元宵晚會,我記得主持人介紹《鬧元宵》時這樣說的"創作時間最短,參演演員人數最多"。這一短一多,把開心麻花團隊強大的創作能力和優異的人才隊伍凸顯的淋漓盡致。兩者相得益彰,從而把一個個喜劇節目、電影完美奉獻給觀眾,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開心麻花,與其說其成功是一種偶然,不如說是一種必然。


第二篇 開心麻花的作品


· 一、什麼算是優秀的喜劇作品?

優秀的喜劇作品是一個喜劇演員的靈魂,也是開心麻花團隊競爭的資本,更是開心麻花走向成功的基石。

那就喜劇作品來說,什麼算是優秀的呢?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認為優秀的喜劇作品,要有以下幾點:

1、笑料。

喜劇喜劇,既然突出這個喜字,那你的作品一定要能讓開心一笑。我不管你是像德雲社岳雲鵬那樣裝傻賣萌,還是有遼寧民間藝術團宋小寶那樣討喜的外表,只要你的亮相,你的眼神,你的肢體動作,你的一言一語能夠讓我笑出來,我就覺得你成功了。這種笑可以是"沒心沒肺"的一笑而過,也可以是"走心走腎"的讓人感慨發人思考的笑。

2、創新。

現在大家都在講創新,不講創新,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市場浪潮中很難站的住陣腳。喜劇作品同樣如此,我不想看那種起個開頭就能聯想到下面發展劇情,甚至連故事結尾都能略知一二的"陳詞濫調"作品,"一點新鮮感都不給人家"。

3、演員的張力。

"事在人為",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永遠都是人,同樣的話語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讓人感覺可能千差萬別。喜劇作品的臺詞也同樣如此,這都是在考驗一個演員的功力。

舉個例子,我很喜愛的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女士(我的女神),她溫文爾雅,知性才華,聽她主持,我時刻會沉迷於她個人世界之中(見笑),而會忘了節目本身。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憑其"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化底蘊,完美駕馭了這個節目,而這個節目也為她個人魅力的綻放提供了最佳的鋪墊,可以說主持這樣的節目,在央視甚至全中國非她莫屬,無人能及。有人說是中國詩詞大會成就了董卿,我更覺得是董卿成就了詩詞大會。喜劇作品同樣如此,好的演員能把效果平平的劇本演繹到新的高度,本山大叔當年的《火炬手》就是鮮明的例子。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 二、開心麻花的作品如何?

開心麻花的作品我只要看到基本不會"放"過,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才是優秀的喜劇作品。

1、有主題。

每一部喜劇作品都有主題,但開心麻花的主題總是能夠準確定位到當下社會人們關心的地方。《扶不扶》聚焦社會上熱門的"碰瓷""訛人""好人沒好報"事件,《同學會》放映了當下同學友誼淪為金錢服務的工具的悲哀,《投其所好》展現了官場阿諛奉承,弄虛作假的醜態……當我們看膩了語言類節目年復一年的歌頌親情友情愛情的正面主題,突然把社會上失信,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反面主題,直接大膽搬上春晚熒幕,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柳暗花明"眼前一亮,直呼痛快?

2、夠時髦。

現在的觀眾大軍是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的一代,我們不喜歡過去那種圍繞三兩張桌凳一板牆的"亙古不變"老把式,喜歡來點刺激的眼花繚亂的新花樣。《大城小事》那一段應該是bbox(我本人不太懂音樂見諒),《鬧元宵》裡花式繞口令,這些在不經意間突然呈現,著實驚喜了大家。記得當年馮鞏牛群的《兩個弄潮兒》中走模特步,RAP等也有類似效果,非常HIGH。《賞金獵人》把美國西部牛仔英雄救美搬上中國熒屏,狂野的西部服裝道具,音樂酒吧讓人好不喜歡。《感染者》直接把喪屍主題拿出來,再次顛覆了觀眾:原來喜劇還可以這樣演。

我估計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逆天的存在了。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 三、開心麻花的作品獨到之處。

聊了這麼多,我們迴歸到開心麻花作品核心上,來看看它終究哪裡"與眾不同"。如果之前算是"大開大合"縱覽全文,那麼現在就要講究"慢條斯理"深入剖析了。

1、語言。

小品是一個語言類節目,不是啞劇,是需要通過語言作為工具來和觀眾進行互動交流,達到喜劇的效果。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也是當今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記得網上有一個段子,是一名自認為精通漢語的老外考漢語,題目大概是小明給領導送禮,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小明:"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小意思。"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小明:"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請解釋下每一個意思的意思,老外當場哭了。

開心麻花憑藉著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深厚文化功底,以及對當下社會關心熱點敏銳洞察力的年輕人,對語言這方面下足了功夫。

利用同音字反差。

《落葉歸根》裡要求報銷的機票擁抱一下就抱(報)完了,《今天的幸福2》裡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無邪),《同學會》白痴證和白吃,《扶不扶》裡就連郝建這個名字都能出笑點(事實證明在多個作品裡郝建這個名字都有笑點,已成標配)。要知道喜劇作品裡這樣做的絕不是開心麻花一家,《拜年》裡本山大叔驚天一屁股坐地上,說到人家鄉長升縣長,產房傳喜訊--生了,《還錢》裡馮鞏的穿黃色衣服的皇家保安,等等。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相比之下,在這方面開心麻花不僅在節目裡使用頻率高數量多,而且質量上也屬上乘。告別平述性的語言灌輸,不經意間給你驚喜反應,在這種良好互動中,喜劇作品越發新章,更加新穎奪目。這樣的喜劇作品總是讓人充滿期待,總是讓你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等著你去挖掘,如同有人給你撓癢,時不時給你一下,舒服極了。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大膽聯想。

《扶不扶》裡在地上自轉能想到自燃,《鬧元宵》裡擺渡小二起名富濟貧,鄰居叫樑子,梁山好漢正好要劫富濟貧,千萬不能結樑子,《同學會》裡王寧飯店要上市,要上早市、夜市、超市、想上啥上啥,《投其所好》裡郝建陪領導打球,要讓領導想到他手就癢癢,聯想到要樹立一個欠揍的形象。

喜劇自身語言上的大膽想象,天馬行空,本就增色不少,再加上現在年輕化的觀眾主體,更快更高要求的市場,更是讓喜劇"如虎添翼",以至後來金句頻出也就水到渠成,不足為奇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我以為正是開心麻花演員們在平常生活中富有激情和夢想,有生活情趣,再加上"最強大腦"的"瘋狂輸出",將平常細節細微點滴,無限"裂變"成一個個良言佳句。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語氣的"婀娜多姿"。

《今天的幸福》裡郝建那一聲柔情似水的"媽媽",著實酥到骨子裡了。《今天的幸福2》裡馬麗時而霸氣大聲呵呵時而賣萌嗲聲嗲氣,增強了人物立體感。

這樣的表現手法,也不少見,但真正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卻不多。開心麻花在這裡不再是拘泥於過去要麼是傻愣大個從頭站到尾,要麼就是"偽娘"從頭說到尾,而是在如何越發精煉簡潔但能達到最大效果上做文章,不再給人一成不變的審美疲勞,而是賦予新的形式,在語言上講究"點到為止"但也"一擊必中"。

2、設計。

談到優秀的喜劇作品設計,有很多方面,這裡我只談談舞臺設計。

小品不同於相聲,需要藉助燈光,舞臺,道具等來烘托,相聲是用語言間接把你帶到一個虛擬世界,"身臨其境"。小品則要通過舞臺的呈現,把你直接放入情境之中成為一部分。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開心麻花的喜劇在比較莊重嚴肅的春晚舞臺上,可能得不到自由展現,但是後來在《歡樂喜劇人》這個節目中如"脫韁野馬"一躍千里。《賞金獵人》兩部不僅為我們完美呈現了美國西部"很忙牛仔"們的生活場景,而且創造性應用了黑幕喜劇風格,驚豔了全場(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見過)。《大聖歸來》展現了逼真的花果山風景,讓這個故事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觀眾也"一秒入戲"。

當然其他喜劇人在舞臺設計上也下了功夫,大家都能拿出一些東西。但是開心麻花卻"獨樹一幟":他們更用心,不是簡單的把物件搬上舞臺就ok了,而是注重細節,同時把物件也賦予舞臺上一些新使命,比如《賞金獵人》2裡黑幕下那把飛來飛去的槍,這時候整個舞臺槍就是焦點,人已看不見了,是它在獨演,但是恰恰卻突顯了這個時候舞臺上每個人物緊張、焦慮、希望和絕望等心理表現,打破了以往舞臺全部交給人的認識侷限,讓舞臺更加開放包容。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3、衝突。

喜劇作品要想達到想要的效果,製造一個個誤會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等衝突情節是常用手段,開心麻花的喜劇作品也是如此。

《今天的幸福》裡郝建和好哥們串通好騙他媳婦,《今天的幸福》2裡郝建錯誤理解了女老闆的意思,以及兩人串通好騙前任姐夫,《扶不扶》裡郝建重演了老太太躺地上的言行舉止等,都是在製造衝突,給人以故事層次感,同時也吊足了觀眾"局外人清"味口,給你要看看究竟咋樣的興趣衝動。

開心麻花在這方面既借鑑了前人的方法,但也賦予了新意和內容,不落俗套。

4、寓意。

弘揚和傳遞正能量是喜劇作品的應有內涵,要讓觀眾在笑聲中明白和感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能激發大家以實際行動從自己做起,引導他人。

開心麻花的喜劇作品也是遵循這樣一條主線,但也有不同,如同順流遊行的魚兒,時常回身跳躍旋轉迸發美麗的水花。《扶不扶》大膽(為什麼大膽?因為那是春晚舞臺)呈現當下社會上"碰瓷訛人"的惡習,《投其所好》無情揭露了現在社會上某些官員溜鬚拍馬不幹正事的醜態。

當我們厭倦了正面典型不停的"轟炸",是不是對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形式更加願意接受呢?

5、臨場發揮和演員。

本來我想單獨聊聊開心麻花裡幾個優秀演員的,但是覺得臨場發揮和演員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就放一起了。當然與其說是臨場發揮,不如說是演出事故。

談到這個不得不先說說本山大叔了。作為"小品王"喜劇界"王炸"的存在,他老人家臨場發揮救場的經歷實在太多,當然也都很成功。《同桌的你》王小利最後忘詞,本山大叔用擀麵杖不經意間點了他一下,《小崔說事》提前說了臺詞讓宋丹丹接著,然後毫無違和感的去拿忘帶的盒飯,包括2001年春晚因為黃宏小品耽誤了時間,本山大叔臨時"縮水"《賣柺》劇本5分鐘,從而保住了原本要被拿掉的潘長江小品(致敬)。

開心麻花的喜劇作品同樣也有這樣的演出事故,巧的是也是在春晚的舞臺上。《扶不扶》裡一段沈騰裝疼的戲因為太入迷,忘了馬麗說完臺詞後要接詞,後來馬麗靈機一動又不露聲色地重複了一邊,這才接上,好在觀眾都沉浸在他們表演之中,一點沒看出來。經典的要數《今天的幸福2》裡那個無鞋了。當馬麗在說完"進來吧,給你留門了"後,按照劇本沈騰這時候要回"是我,問心無愧的郝建",結果因為設備的原因,沈騰說了幾遍沒聲音,一急就忘詞了,情急之下脫口"多麼蹊蹺的留門",之後引發了連鎖反應,沈騰又因一個翻沙發動作過大沒收住,鞋掉了,這時候馬麗也慌了,急忙滿地找鞋,情急之下也脫口而出"躲窗簾裡",最後將一隻鞋丟了出去,候場的杜曉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此時心裡已經是"熱鍋上的螞蟻"了,但也沒辦法只能見機行事,最後作品完美呈現,大家都沒有看出破綻,而且"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也迅速走紅,成為當年的金句。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所以,臨場發揮考驗的不僅僅是一個演員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演員的文化功底,藝術造詣,經驗閱歷等綜合實力,就如同一位太極的武林高手,功夫不再拘泥於一招一式,而是融會貫通隨心而動,以無招勝有招,以無形勝有形。開心麻花的年輕的演員能夠做的很好足以證明了他們自己的實力,能力,膽力,魄力。


第三篇 開心麻花的寄語


"行百里者半九十"。從春晚走紅到現在,開心麻花已經伴隨著我們近10個年頭,這10年裡可以用成功來總結。但面對浮躁的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多元的文化市場需求,未來如何才能站的更穩,看的更遠,走的更高,我想開心麻花一定有自己的規劃。這裡我個人有幾點建議。

一、不忘初心,迴歸本質。

喜劇人的夢想是能把快樂帶給觀眾,贏得掌聲,獲得認可,正如《歡樂喜劇人》的口號那樣"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喜劇演員在取得觀眾們的喜愛和認可,以及被給予厚望之後,卻漸漸疏遠了喜劇舞臺,有的向影視圈發展,有的不停上真人秀等綜藝節目。

在我看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持久的,有內涵的,值得銘記和流傳的文化信仰,而不是"快餐式"的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當我們的眼睛只關注物質上的享受和虛名,不再"嘔心瀝血"創作劇本和"日以繼夜"排練演出,心還會"釘"在自己最初的夢想上嗎?

二、技藝還需磨鍊。

現在的開心麻花演員們給我的感覺就是有點"飄"了,在作品的演繹上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敬畏"感覺,或許是因為多年的鍛鍊,演藝功底越發深厚吧。但也請你不要驕傲,因為年輕的你們想與本山大叔,馮鞏老師等人相提並論,還言之過早。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德藝不是幾年功夫就能學到的,對你們而言還難以望其項背,他們之所以漸漸"退居二線",離開舞臺,不是他們的技藝退步,而是因為他們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健康情況和時代的向前發展。

英雄不問出處,藝術不問來路,現在大眾越來越喜歡"混搭"、"反串",那喜劇再過分拘泥於某一單一套路,難免會被人漸漸冷漠。面對"喜新厭舊"的觀眾,多多創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其中《卓別林》就是很好的證明,作品一出誰與爭鋒,我被沈騰完美的表現徹底征服。

我的開心我的麻花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開心麻花和喜愛開心麻花的朋友海量,衷心祝願開心麻花越來越好!希望你們能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作品和歡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