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跟發達國家有多大的差距?

中國製造大而不強,這句話是對了一半,的確有的中國製造產量非常大,營業收入也非常高,但是產值和利潤都非常低,這個是事實。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手機份額佔到世界48%,也就是人類每買兩部手機,就有一部是中國品牌。但是如果論產值和利潤,中國手機可就佔不到48%了。

蘋果公司2016年賣了2.15億部iphone,佔世界14.6%;中國三強華為+OPPO+VIVO 2016年賣了3.157億部手機,佔世界21.6%;三星公司2016年賣了3.11億部手機,佔世界21.2%

然而對比一下營收,2016年蘋果來自iphone的營收為1394億美元;三星移動部門的營收為894億美元,華為+OPPO+VIVO三家都沒有公佈單獨手機的營收,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780億人民幣,就算全部算成手機業務的收入,也就是258億美元(6.9的匯率),OPPO和VIVO的營收大約也就是200億美元左右(估計值,VIVO低於OPPO),那麼三家之和也就是650億美元。

可以看出量比別人大,收入卻比別人低,收入都比不過,產值和利潤更是比不過,這個就可以稱之為大而不強。

過去30餘年,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和人口紅利,中國製造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但歐美日發達國家保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工業,並高高豎起知識專利壁壘,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製造與高溢價的核心技術牢牢掐在手心。中國製造業存在於全球分工鏈條的下游,處於“U”型的曲線最凹處,獲得附加值最低。所以大而不強是大家對中國製造業的基本認識。目前,官方對製造業現狀的描述比較詳細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於2015年11月的受邀一次講座時對《中國製造2025》解讀中指出,目前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下面將世界銀行2016年GDP排名前15名的國家和南非來說明情況。為什麼時GDO十五強和南非?因為GDP排名第15位的墨西哥,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9.34%,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第15名以後的而國家因體量差距太大而無比較的意義;而南非作為金磚四國中唯一不在GDP十五強的國家,也是知名的新興國家,故加入比較行業;韓國在世界銀行官網上無製造業增加值數據。

美國作為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動的,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位居第二,中國正在穩步縮小差距離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美國的GDP仍然是是全球最高的,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為18.04萬億美元。其次是歐盟,約為16萬億美元。中國緊隨其後,GDP為11萬億美元,而日本是第4位,為4.38萬億美元。可以看出,在GDP上,美國、歐盟和中國成為第一集團,將其他國家和地區遠遠甩在後面,第15名的墨西哥,僅有美國的5%左右。

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中國、美國、日本和德國四個國家的工業產值分列世界前四位,中國的工業產值是世界第一位。2015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是12.157萬億美元,中國是3.25萬億美元;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2.142萬億美元;世界第三位的日本,2015年製造業增加值是8924.76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四,2015年製造業增加值是7008.8億美元。2015年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日本+德國是中國的1.15倍。從總製造業增加值的角度上看,中國製造業規模已經是全球最大,這是值得肯定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查詢國家統計局2016年統計公報,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裡面約四分之一是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外資。不過話說回來,完全去掉外資,對中國也不公平,因為其他國家一樣有外資製造業,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少中國企業在美國建立工廠例如曹德旺在美國的福耀玻璃廠,中車集團在美國設立車輛製造廠,比亞迪在美國生產電動大巴等。另外,中國的外資製造業,尤其是部分港澳臺企業,幾乎所有的工廠和經營都在大陸,甚至大陸已擁有部分股權,在當地只剩空洞的總部,比如全球最大的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企業鴻海精密集團,大部分員工和工廠都在大陸,工業總產值也是大陸佔大頭。

人均製造業產值採用製造業增加值除以總人口得到,人均製造業產值比較則是將中國定為1,用其他國家人均製造業產值除以我國人均製造業產值得到,這樣能方便比較各國人均產值,衡量各國製造業水平。

美日德三國人均相差不大,且他們都處於高端工業行列,人均製造業產值在7000美元的水平,是中國的3倍左右,德國最高。由於美國的總量遠遠超過日本+德國,2015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是日本加德國之和的1.34倍,且大多是高端工業。傳統強國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產業空心化比較嚴重,人均產值約為中國的1.5倍,出乎意料的是加拿大擁有較高的工業水平。

而中國由於人均較低,常常和新興國家一起比較。什麼是新興國家?其實就是發展中國家,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克服了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並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快速發展並可能接近發達經濟體的國家和地區,比如金磚五國。儘管工信部把中國製造業和新興國家列為第三梯隊,認為都處在同一水平,但是這些國家的製造業,不管是技術水平,總體規模還是人均產值,離中國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盤點了世界經濟15強中的四個新興國家和南非,僅有墨西哥的人均製造業產值超過了中國人均的一半,達到中國的六成,最低的是近鄰印度,只有中國的10%。近年來大火的概念“金磚四國”中,普遍認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俄羅斯的人均製造業產值除中國外最高,但仍僅有中國一半,其次是巴西和南非,最低的是印度。從人均製造業增加值,我們都很容易得出結論,中國製造業水平明顯高於其他發展中大國和新興國家,正在往發達國家水平行進,但是我們的人均製造業產值只有美日德這樣的製造強國的三分之一,離製造強國美德日還有相當的距離,遠沒有到達驕傲的時候。

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國民,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大而不強這四個字: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全球最強者比較。智能手機是個例子,我們說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最強的美國和韓國比較,但是比起其他國家我們是既大又強,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在產值和利潤上超過我們,我們是世界第三強。

再比如工程機械,這也是我國被普遍認為大而不強的產業,英國KHL集團旗下的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雜誌公佈的2016年全球工程機械50強,中國企業加起來銷售收入佔全球10.6%,從工程機械產業獲取收入能超過我們的只有美國和日本,我們是世界第三,德國工程機械公司的收入佔全球9.1%,雖然收入低於我國,但是其產值應該高於我國,也可以排我們前面,拿我們就是全球第四。

對於我國的製造業水平,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腳踏實地,為2025年我國製造業水平上到新臺階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