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賽道,這些城市已站上“風口”

近段時間以來,“新基建”頻頻見諸政府會議和各類文件,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議話題。

作為新基建重要領域之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阻擊戰中,從病毒分析、藥物研發,到智能測溫、輔助診斷,AI技術已在小試牛刀。

3月9日,科技部對外公佈,支持重慶、成都、西安、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至此,在2019年獲批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合肥、德清縣基礎上,全國已有11地獲批建設。

按照科技部規劃,到2023年,全國將佈局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選擇這11個城市建設試驗區,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方向。在“新基建”賽道上,它們已搶先開跑。

人工智能赛道,这些城市已站上“风口”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成渝:各有優勢各有側重

不難看出,此前試驗區佈局主要在東部、中部,而在新入圍的4個城市中, 3個都位於西部。

根據此前發佈的《2019先進製造業發展白皮書——先進製造業之人工智能驅動力》,東部地區由於經濟基礎和人才積累優勢,總體來說在人工智能方面發展較強,前十當中佔據七席。尤其北京,憑藉產業、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突出實力,穩居人工智能綜合發展預期榜首。

人工智能赛道,这些城市已站上“风口”

西部地區整體經濟實力較弱,但是重慶、成都依託政策支持、人才供給發力,也躋身人工智能發展預期前十行列。

此次,重慶獲批理由在於人工智能領域產業基礎良好、應用場景豐富、基礎設施健全成都獲批理由在於應用場景多元、教科資源豐富。

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環節。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一個重要方面,可以運用到產業諸多領域,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區域經濟發展。企業最需要的,就是驗證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示範場景。

產業基礎是試驗區佈局另一大關鍵。根據科技部2019年制定併發布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簡稱《指引》):

試驗區原則上應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或國家高新區所在城市,並已明確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產業方向,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

重慶本身是製造重鎮,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05.77億元,僅比第四名廣州少22.83億元。近年來,重慶對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推動迅速,每年的“智博會”也被打造成地方最高規格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行業大會之一。

根據科技部函覆,重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點是加強技術研發和壯大細分產業,打造具有山城特色場景的智慧城市。

成都則在去年印發《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3-5個成熟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打造最具行業融合特色的“中國智谷”、國際知名的工業智聯網典範城市、世界一流智能無人機和車聯網基地,人工智能(行業融合應用)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根據科技部函覆,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重點在於加強技術研發和完善基礎設施,注重行業融合應用。

《指引》指出,試驗區的建設,要服務支撐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佈局,兼顧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協同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領力量。

可以看到,此次成都、重慶雙雙入選,都帶著“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發展”的任務在身。

濟南:5年,500億元規模

對濟南而言,試驗區是其由國家部委批覆的第二個與人工智能有關的項目。

2019年10月,工信部覆函,支持山東省創建濟南-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這是繼上海(浦東)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之後,全國第二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濟南作為軟件名城和智慧名城,具備一定的人工智能產業和技術基礎。2019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

2018年濟南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兩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均突破30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佔據全省半壁江山。

去年底,濟南市政府發佈《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將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創新產品、核心軟硬件、融合性新興業態三個方向

,著力打造一批具備濟南特色的優勢產品及產業集群。

目前,濟南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擁有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產業鏈內規模以上企業100餘家,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尤其在人工智能算力方面,國內超過50%的AI計算力由濟南提供。目前山東省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有120家企業,其中濟南企業有60餘家。

按照去年獲批的山東自貿區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產業也在濟南片區的功能定位中。

據科技部要求,濟南市將發揮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豐富、算力基礎和數據資源雄厚等優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攻關,完善智能化基礎設施,加大成果轉移轉化力度和產業集聚,培育集聚一批創新人才,推動人工智能在製造、農業、交通等重大場景中的創新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動能。

通過三年的建設,促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智能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形成區域級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高地。

從濟南整座城市佈局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中在濟南高新區,而且該區正在規劃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力爭用5年時間,形成500億元產值規模。

德清:縣域樣本特別在哪?

在已獲批的11個試驗區中,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是唯一一個縣級城市。

2017年,德清率先在全國縣域城市中制定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縣發展規劃》及十餘個專項規劃,還編制全國縣域首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縣建設發展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並將“支持德清加快推進智能生態城建設,爭創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試點示範縣”寫入《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9年11月,德清縣正式獲批建設試驗區。

根據科技部函覆,德清縣需要發揮其在自動駕駛、智能農業、縣域智能治理等方面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健全智能化基礎設施,以特色應用為牽引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探索人工智能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模式。

2018年,在德清舉辦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縣建設成果發佈會上,德清縣縣委書記王琴英介紹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縣建設情況——

人才不斷匯聚。不僅有中國工程院士潘雲鶴坐鎮,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院所的智力支撐,還吸引到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人才來德清創新創業,先後引進院士10人、國省千人才52人、創業團隊94個,創新創業人才2000餘人。

智能項目陸續上馬。阿里、京東、騰訊等都是德清合作方,人工智能觸角涉及智慧城市建設、智能駕駛、醫療、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等多個方面。

智能產業平臺也在建設中。北接杭州二繞德清段,西臨杭寧高速,以高鐵德清站為核心,規劃12平方公里,智能生態新城是德清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載體。目前,已有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分所以及智能駕駛出行示範區、京東(德清)人工智能加速器等20餘個項目正式落戶。

近年來,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成為德清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覆蓋面最廣的經濟活動。

2018年,全縣GDP實現517.0億元,人均GDP超過10萬元。在百強縣排名中,2018年德清綜合實力縣中排位第3,城鎮化質量縣中第3,科技創新縣中第5,綠色發展縣中排位第6。

2019年上半年,德清GDP同比增長9.1%,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3.4%。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