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校”——從地域角度認識大學

  在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上,每一個城市都有著各自的魅力,無論是氣候、風景還是飲食、文化,都能給我們帶來新奇的感受。此時,許多正讀高三的考生們,也許心中早已有了那個自己喜歡的城市,希望通過高考走出去,到那裡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大學是我們求學成長的地方,瞭解大學及其所處的地域,關鍵還在於是否有助於我們瞭解大學的特色和歷史淵源,瞭解所處地域的文化氛圍、地理環境對我們的學習和發展能否有所助力。


一方水土一方“校”——從地域角度認識大學


  歷史淵源,形成高教資源聚集地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兩千多所高校的資源分佈並不均衡,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較好、交通條件相對便利的地域,高校數量和優質高教資源比較集中,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等城市,對考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文教昌盛之地,其中的典型就是有“文學昌盛、人物俊彥”美譽的古都——南京,1902年至1906年在此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歷經多次校名更迭,後分化為江浙一帶多所院校,是如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南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前身,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建校歷史中也有三江師範學堂的身影。還有始建於1915年的河海大學,始建於1936年的中國藥科大學,起源於1928年金陵大學 的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都是這座城市文化底蘊、歷史 積澱最好的見證者。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陸續吸引了百餘所 高等院校駐足,形成了如今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戰略佈局,影響高校選址

  大學所處地域也受國家高等教育戰略佈局等重大舉措的影響。比如20世紀50年代,原位於上海的交通大學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將部分院系內遷至西安,在上海、西安兩地分別建校,後發展成為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而有的學校則出於歷史客觀需求和辦學條件來選擇建校地址。比如咸陽市楊凌區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研究,20世紀30年代,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秉承“心懷社稷,情繫蒼生,承遠古 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在此建校。所以說,每一 所學校的建立,並非都與經濟水平和區域位置相關,而是有其客觀需要及現實的背景條件。

  地理資源,大學發展的地域特色

  一些高校由於其特殊的時代需求或學科背景,必須考慮地域的資源支持,以便幫助學校發展。這些高校一般位於具有特殊地理、資源優勢的城市。如地處海濱城市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位於大慶的東北石油大學、位於景德鎮的景德鎮陶瓷大學等行業性質非常明顯的院校。

  各學校的學科發展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比如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緊密結合雲南省區位、資源和民族優勢,在區域高發腫瘤與腦缺血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的研究體系。海南醫學院建有海南醫學院-香港大學熱帶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的獎勵。

  錄取分數,也受地域影響

  高教資源集中的中心城市,高校錄取分在同一地方一般也會出現高於地域相對偏遠的同類型、同層次高校的情況。比如前面列舉的高教中心城市,不僅重點院校備受考生青睞,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錄取分數線也往往比較高,如北京物資學院、上海海關學院等。專業也是如此,相同的專業,不僅在不同學校會有差異,還會受地域的影響而出現辦學特色或錄取分數的差異。

  所以考生應當清楚,從錄取分數的高低方面並不能全面地展示一所學校的實力。錄取分數高,既有辦學實力強而受到眾多學子青睞的原因,也有佔據地利吸引考生的因素。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區,也有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軟硬件設施一點也不差的高校。

  當然,如果在分數有優勢的情況下,考生適當考慮地域因素也無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地理位置,並不是合理的求學之道。同學們在選擇大學時,除了考慮大學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外,其高等教育質量應是考生更需要關注的問題。綜合考慮學科優勢與自己的興趣、特長、未來發展的適配關係,再來結合地域因素篩選出心儀高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