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2020,歸零歸零

庚子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14億中國人忙碌的腳步一停再停,超長的假期帶來了足不出戶的休息時間,同時也催生了全民的”恐慌”情緒。這種情緒的蔓延不止在百姓之中,對此感受更深的是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

率先發難的是餐飲業,西貝-中國餐飲業的頂尖品牌,其創始人聲稱,按現在疫情停工情況現金流只能支撐三個月。隨後,海底撈,外婆家等重量級餐飲品牌紛紛表態各自都有這樣那樣來自現金流的困難,最終國家出手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即使強如千億級企業的美團也從國家獲得了40億的貸款用來過冬。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現在疫情漸退,很多人說疫情過後市場將迎來一輪報復性消費,參照非典時期的數據,這樣的判斷合情合理。但在報復性消費過後,大多數扛過了黑天鵝衝擊的品牌真的就能回到疫情之前嗎?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下。

一、當機立斷,讓品牌贏在黎明來臨之前

2003年非典過後電子商務大行其道,淘寶、京東、攜程這些品牌在當年扛過了疫情之後如今已經成長為全民皆知的國民品牌。所謂危機,危機,面臨風險的時候一定有機會的存在,風險越大機會越大。往往在如此大的疫情之後都會誕生多種新的商業模式和新興品牌,譬如:今年疫情期間表現出色的O2O電商新零售和線上雲教育、雲辦公。且不說他們能否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模式,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了集中的實驗,積累了過往幾年都不曾有的經驗,抓住了這次實戰練兵的機會。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作為中國綠茶的第一品牌的竹葉青,由於疫情錯過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茶銷售季。雖然在採摘、製作、運輸等環節都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國人對綠茶的需求還在,市場還在,這時候就看誰能先出手搶先佔領目前疫期的空白。在眾多茶企還在哀嘆、抱怨之際,竹葉青在短短兩週之內果斷以高山明前綠茶替代宣傳,且打出了殺菌消炎的賣點。

在此次疫情期間人們除了對防護這一領域的剛性需求外,”恐慌”情緒還催生了對殺菌類消炎類產品的大量需求。一則推文讓雙黃連一夜賣到斷貨,更從側面佐證了這一市場需求。是藥三分毒,如果能通過食品達到這一目的則更適應市場需求。竹葉青這一決策不僅有效的彌補了錯過春茶季對品牌帶來的損失,而且還通過全民在疫情期間的”恐慌”情緒和保健需求成功打造又一暢銷品類。疫情過後大健康市場必然迎來一輪大的增長,竹葉青接下來的走勢如何我們不敢預測,但

非常時期,只有當機立斷,敢於出手才有可能化風險為機遇。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這次疫情過後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老品牌將迎來新生,一批新品牌將壯大,同時也有一些將被淘汰。商業模式及品牌的更新換代往往來得非常突然,疫情期間有人裹足,亦有人前行。不論你是提前佈局待時而發,打算搶佔疫後報復性紅利;還是深謀遠慮伺機而動,運籌帷幄待商機乍現?市場的鉅變總會帶來風險和和機遇,如何及早規避風險抓住機遇是此時此刻每個品牌決策人必須考慮的事情。

足夠敏銳的嗅覺、足夠犀利的視角以及當機立斷的決策力都是在危機中覓得良機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素質才能於風險中抓住機遇。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二、

品牌成為疫情之下強有力的護城河,品牌化趨勢不可逆轉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西貝、海底撈等餐飲企業,還是美團、盒馬等電商企業,在疫情之下且不說求生,就連開口也是需要一定的話語權的。那些不知名的中小品牌,即使發聲也未必有人注意。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首先這個”媽”得知道有你這個孩子。前期已經建立了強大品牌影響力的企業無疑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照顧”,這次疫情間接讓我們看出了品牌的重要性,她不僅能讓消費者記住你,信任你從而產生溢價,關鍵時刻還能讓你得到續命的資源。相信疫情之後,那些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和有識的企業家必定更加註重品牌的投入,給自己建立一道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坊間說,我們已經進入過剩時代,馬上要開啟訂製時代。那麼何為過剩?何為訂製?現在定義的過剩已經不是供應過剩,而是產品種類過剩。那麼在面臨供應端越來越豐富的品類,消費者的選擇必然出現猶豫。那麼供應端如何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從而和消費者產生心智互動,就成為了所謂的購買行為”決策點”,從而催生了所謂的”訂製”。這種訂製,不是為了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種

訂製,訂製的不是產品,而是與消費者共同的心智。

火中取栗,疫情期間品牌該怎麼做?


目前貌似疫情將近拐點。疫情過後消費者的心智走勢是如何?這種走勢將如何影響每個品牌和每個行業?品牌在未來會在企業中發揮多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品牌應該提前想好的。


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