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超淮海,志願軍為何還差點被反殺?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兵力超過淮海戰役,

卻未能像朝鮮戰爭中的前四次戰役那樣,將聯合國軍、美軍、韓國軍隊按在地上摩擦,

反而差點被反殺,是為什麼呢?

戰略和戰術上有這些原因

(一)此次戰役經過連續奮戰50天,殲滅敵人8.2萬餘人。殲敵數比一至三次戰役殲敵總數還多1.5萬餘人。但中朝軍隊也付出了傷亡8.5萬餘人的代價。

(二)此次戰役第一、第二階段,中朝軍隊取得了勝利,並在縣裡地區取得一舉殲滅南朝鮮兩個師大部的勝利。

(三)此次戰役的結果,迫使敵人對志願軍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同時,使志願軍加深了對朝鮮戰爭長期化的認識。

(四)所謂勝利不圓滿,主要是戰役第三階段志願軍在後撤過程中,部隊傷亡較大,其中第60軍第180師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同時,志願軍後撤轉移遭到敵人的追擊,一度使戰場局面極為被動。

毛主席覆盤此次戰役,有如下點評3,在作戰指導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打急了一些。為儘早擺脫第四次戰役後的被動局面,爭取主動,志願軍提前發起戰役進攻。這樣就使得戰役準備十分倉促,尤其是新參戰兵團各部隊對敵情、地形不瞭解。無論是思想準備還是戰術準備、物資準備均感不足,以致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

敵人換帥,我軍並未引起足夠重視而去充分了解研究由此帶來的美軍戰略戰術變化。

(二)打大了一些。即在殲敵目標上定得大了些。第一階段作戰預定殲敵5個師另2個旅,第二階段預定殲敵6個師。這在當時敵我技術裝備懸殊,後勤供應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是難以完成的。

(三)打遠了一些。這個問題是和戰役殲敵目標過大有關。對敵進行較深遠的突擊,勢必加大後勤物資補給的困難,影響部隊的機動,傷員的轉送。在整個運動戰階段,志願軍後勤跟進保障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第二階段作戰未能繼續發展進攻,固然與敵人及時封閉戰役缺口,使志願軍失去殲敵時機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糧彈供應不上,有的部隊已出現餓飯現象。第180師不能及時後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掩護傷病員的轉移。

總之,在作戰指導上缺乏對現代化戰爭特點的認識,尤其對現代化之敵攻防轉換迅速思想準備不足,對部隊後撤缺乏周密的組織和部署。

儘管在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如在作戰指導上存在上述三個“一些”,後撤過程中的一時被動,第180師受損等,但不能以此來否定第五次戰役是一次勝利的戰役。判斷戰役勝利與否的標準,主要是看它是否達成戰役目的,戰役的結局如何

具體到第五次戰役,不能因有第180師的損失,就否定整個戰役。第180師的損失僅僅是個局部,不能以偏概全,況且此次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請關注 桃花島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