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西安網評:期待更多利好政策催熱“經濟寒冬”

 始於春節前的這場疫情,無數投資項目、行業發展被迫按下“暫停鍵”,經濟市場陷入了“短期寒冬”。為減少相關損失,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難關。相關部門緊急出臺救助辦法,財稅、社會保障等多項政策應急調整,企業訪談、指導幫扶等亦及時有序展開……一系列應急措施,有效引導了社會預期,增強著人們對中國經濟逐步恢復的信心。

  護航經濟加速“回暖”,既需要國家層面的有效指導,也需要企業互助的擔當。在市場經濟中,“減法”是一劑猛藥,“痛感”最強烈,但效果也最直接。國鐵集團自3月6日起,至6月30日,對部分鐵路貨運雜費實施階段性減半核收政策,預計向企業和貨主讓利約3.8億元,這場“及時雨”可以有效為合作企業成本做“減法”,讓企業得到更多“喘息”的時間和機會,既積極響應了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決策部署要求,更彰顯了鐵路作為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國家困難、社會需要的時候,就應該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和態度。運輸醫療物資、定製返程專列、搶運春耕物資,如今再次積極舉措減收雜費,損失是短期的,合作和收益卻是長期的。廣告效果是“乘法”,不是“加法”,降低市場成本的貢獻,可以換來更多的“口碑效應”,為以後的合作開拓更大的市場,繼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這也給更多企業帶來了很好的示範效應。

  疫情是危機,影響了不少行業,但在此時如果只是一味沉寂在負面情緒的籠罩下,對於今後的生存無濟於事。非常時期,我們不能只看到整日的關門閉戶和行業面臨的危機,而要想到如何打破僵局、打破壁壘、繼續“活下去”。今後,減收雜費、降稅減負這樣的暖心舉措會越來愈多,對企業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應把握機遇,藉助優勢助力自身發展,提高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以實際行動來回應這些政策“紅包”,實現高質量發展,渡過這場“經濟寒冬期”。

  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被壓垮過,從多災多難中歷練出了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的民族性格。希望在這次疫情下,各個企業都能夠“自救”,實現“逆襲”。

  王成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