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3年時間把一篇被拒絕6次的論文

從別人的回收站變成高水平刊物的收錄文章,她經歷了什麼?從“科研小白”到逐漸摸索出門路並喜愛上做科研,她的心路歷程如何?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浙江大學2017級信息與通信專業博士生陳穎,聽她講講自己求學、科研路上的苦與樂~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 2017級信息與通信專業博士生,2017年、2019年獲“浙江大學優秀研究生”榮譽稱號。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從2017年3月第一次投稿,到經歷多次修改、重投,再到2020年2月被IEEE TMC正式錄用,陳穎的論文——On the Capacity of Fractal D2D Social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s的發表之路,可以說是歷時三年,幾經波折

那麼,這篇論文的主要涉及哪方面,靈感來源是什麼呢?隨著5G網絡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於數據傳輸速率/容量、延時、可靠性等關鍵性能指標(KPI)的要求也在不斷經歷質的飛躍,這篇論文基於Kumar在2000年提出的關於無線網絡容量的經典理論,從代數拓撲的角度引入當今社交網絡的分形特徵,更新完善已有的容量理論。針對具有分形(Fractal)特徵的D2D(device-to-device)移動社交網絡,陳穎分別推導了分形社交網絡中,移動用戶D2D通信時直接和分級分層通信時的網絡容量限(Capacity),並特別證明了當D2D用戶直接通信時,網絡通信容量回歸到Kumar教授的經典定理。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手稿

自接觸這個課題以來,陳穎就面臨著接踵而來的困難。用近半年時間在腦中構畫研究藍圖,其中又涉及大量艱深枯燥的數學推導,各個環節之間聯繫緊密,初涉獵時更是出現了“不知所云”的狀況。用她自己的話說,那段時間更像是“把自己的腦子當成了一臺大型碎紙機”。其中,陳穎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從直接社交通信推廣到分級社交通信的場景,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靈感來源於看似與她的研究毫不相干的排隊論課程。某次授課中,任課老師拋出的供大家課後思考的一個問題使她突然意識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質上就是這樣的一個數學建模問題,通過私下與這位教授發郵件溝通,研究才得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面對多次被拒稿的結果,陳穎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其實在一開始投稿的時候,我就有預感這篇論文的錄用過程會比較漫長,因為這篇論文涉及大量艱深的純理論的數學推導,而要理解跟接受一個新的理論,本來就是不太容易的。”

審稿人的許多意見和導師們的幫助給了她更開闊的思路,通過對這些意見的思考,這篇論文的研究才更具體系性。“經過了這一次的‘絕處逢生’,也讓我有了更加強大的心理素質,去應對以後的挑戰。”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與導師張宏綱(右二)合影

漫漫科研路,步步求是行

初涉科研,陳穎形容自己的狀態類似“初生牛犢不怕虎”,因為對前方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無所知,所以能抱著樂觀的心態。中期的心境很像“馬拉松長跑”,慢慢進入科研狀態後,會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完成一個課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沒有歷史經驗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獨立解決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期間會有很多次自我懷疑,甚至不堪重負想幹脆放棄,但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已經堅持走了這麼長的路,於是心有不甘,咬咬牙逼自己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覺很多問題也就得到了解答。後期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階段,之前積累的經驗使得自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有更成熟穩妥的應對方式,之前做出來的成果也慢慢開始被認可和接受。而在這一漸漸自信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真正開始認同、喜愛科研這項工作。

科研道路無疑充滿了艱辛,面對重重考驗,陳穎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機制”。在她看來,具體研究上的問題,其實沒有捷徑可走,還是要靠自己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從別人的解決方式中獲得一定借鑑,慢慢把問題想通想透,也可以多與導師、同學溝通,獲取比較正面的反饋。

作為一名博士生,培養把板凳坐穿的毅力和耐心是很重要的,但長時間處於對同一問題的思考中,也容易陷入思維定式和僵局,這時候不妨多聽聽“局外人”的想法和建議,說不定也能從更寬泛的視角得到啟發。心理建設上的問題,對於大部分博士生來說,比較常見的是研究沒有進展時的焦慮感和挫敗感。於她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制定研究計劃。一開始的計劃都是比較寬泛和抽象的,比如搞清楚研究的方向,閱讀相關方向上的文獻。對自己的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和想法之後,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幾個大部分,然後逐個完成。在實施每個部分的過程中,再逐步細化,具體到哪個時間段需要完成什麼具體任務,通過對自己工作全局和細節上控制感極大削弱負面情緒。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一路走來,陳穎將自己從事科研的支撐力歸納為自己對於工作的責任心、浙大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家人和好友的支持。她說:“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接受和認可的時候,會覺得所有的辛苦和忍耐都是值得的,由此產生的成就感也會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計劃性和執行力是制勝法寶

行百里者半九十,以總分第一的成績保研浙大的陳穎,長期保持著自律和良好習慣,這對她的學業和生活大有裨益。無論是本科時期,還是研究生階段,多年的求學經歷中,她最大的體會就是“如果想在學術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事上做出成績,就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做哪些事情,並堅持完成相應的計劃。”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制定計劃,並且基本做到了“今日事今日畢”。在計劃方式上,她善用“層級”規劃,將未來一階段分成長期(幾年內)、近期(幾個月內)和當前(一週或一天)三個層次

。長期計劃重在與自己期望的發展方向吻合,可以只簡單列出自己希望在各個方面達到的目標;近期計劃需要條理清晰,至少應該明確到為了完成最近幾個月內的任務,需要執行哪些具體的子任務以及怎麼做;當前計劃她一般會具體到每一天,在睡前按照時間節點詳細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參加信電學院新年晚會合唱節目的實驗室合照

選擇信息與通信專業,陳穎最開始是出於興趣,

長期接觸中逐步堅定了“愛你所選”的信念。對於因課程艱深而產生畏難情緒的學弟學妹,陳穎結合自身經歷建議道:“興趣大多是表層和暫時的,任何事情都會有邊際遞減效應,只要熬過目前的困難磨鍊,嚐到深層次的快樂,自然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和勇氣。”

科研愛好劃分明確,多態生活張弛有度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說:

“人在空閒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我是誰’,即自身與別人本質的不同。”在陳穎看來,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因此她嚴格區分工作日與週末,用週末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且以此給予大腦相反的刺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她最大的愛好就是閱讀,並且習慣在自己深有所感之處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思考,看完一整本喜歡的書之後,會寫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閱讀手賬,在這個輸入輸出的過程中享受思考的樂趣。不方便翻閱紙質書之時,陳穎便會利用零碎時間來聽有聲書或者TED talk。此外,看話劇、堅持每週幾次的慢跑、旅行和美食都在科研之餘調節著陳穎的生活節奏。

歷時3年,被拒6次,浙大美女博士的科研歷程啟發我們這些

陳穎學習鋼琴

羅素先生說:“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在她的理解中,參差多態就意味著多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併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我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陳穎在一步步踏實前行中完成對這樣的問題的解答。

總有一些事物能激發起我們的熱情,願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源~


文字記者:浙江大學微訊社 施亨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