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通信,“鴿”也有功

說起信鴿,大家並不陌生,都會想到“飛鴿傳書”這句成語。信鴿是從“始祖鳥”演變而來的,通過人們馴化變成家禽,後來由於信鴿歸巢的本性,人們用它來傳遞信息。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寄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說。”

到了近代,由於其“簡單、靈活、快速、準確”的特點,被大量軍用,電影《戰鴿總動員》就源於此。即使到了通信技術發達的今天,信鴿依然發揮著作用。

戰地通信,“鴿”也有功

信鴿的軍用屬性

信鴿因其獨特的優勢被用於軍事通信,如受氣候地形干擾小、便於攜帶、飛翔耐性和歸巢能力等。一戰時,由於軍事通信技術還不成熟,各參戰國均採用混合通信方式,其中軍犬、信鴿就被廣泛用於前線通信。

戰地通信,“鴿”也有功

信鴿能夠憑著地磁感應和生物鐘導航進行往返飛行,速度約60-70公里每小時,順風速度達120公里,還能攜帶35克—60克的簡易物品。單程飛行距離約在1000公里。

信鴿還有獨特的偵察功能,它具有敏銳的視覺,被譽為“帶著翅膀的眼睛”,從外表看,眼睛並不大,但實際上比腦子還重,佔據了頭部的大部分空間。鴿子的側視野是遠視,前視野是近視,能夠很好地分辨遠距和近距目標。經過訓練的鴿子,還能分辨出軍事目標和尋找墜落的飛行員。

戰地通信,“鴿”也有功

根據通信用途,信鴿被分類養成單程信鴿、移動信鴿、留置信鴿和往返信鴿

單程信鴿,就是固定一個地點將幼鴿養大,這樣不管鴿子飛多遠,最終都會回到這個地方。

移動信鴿,就是將鴿舍放在一個可移動的物體上,比如汽車,這樣鴿子回巢時就會去找這個汽車,達到移動通信的目的。

留置信鴿,在單程信鴿的基礎上,將信鴿換一處養殖,需要時將其放出,它就會飛回原鴿舍。

往返信鴿,用於兩地之間往返。

《現代兵器》中提到過信鴿的一個故事,在美國紐約州,有人把信鴿賣給了來自委內瑞拉的一位船長,數月後,信鴿居然從遠航的船上飛躍4800公里,回到了舊主人的身邊,可見其驚人的歸巢能力。

功勳卓著的信鴿

戰場熟悉萬變,存在著許多需要即刻解決的問題,比如,敵人在哪?怎麼打?往哪撤?等等,而通信就是傳達這些命令的生命線,因此小小的信鴿在關鍵時候也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支美軍偵察分隊空降到緬甸境內日軍駐地後方,但在空降時不幸將無線電收發報機損壞,蒐集到的大量情報發送不出去,而這些情報對部隊正在進行的作戰又極為重要。在這緊迫時刻,他們攜帶的一隻名叫“森林漢”的軍鴿幫了大忙。這隻軍鴿雖然還不滿半歲,可是經過良好的訓練,很有靈氣。它帶著偵察分隊蒐集的情報,穿山越嶺,經過360餘公里,準確將信息傳達到盟軍指揮部。這個隱蔽得極其嚴密的指揮部,即使是有經驗的特工尋找起來也不那麼容易,而這隻小小的鴿子卻準確無誤地找到了,令人歎服。

戰地通信,“鴿”也有功

1944年底,一部分美軍在滇緬戰場上被日軍包圍,正待求援的危急時刻,電臺又全部遭到破壞,這時一隻名叫“淺雨點”的雌性軍鴿,以其高超的本領,連續飛行9小時,行程510餘公里,將求援信及時送到了盟軍司令部,援兵趕到,出其不意地將日軍擊潰,救出了危在旦夕的被圍部隊。這隻軍鴿立下了不朽的戰功。戰後被授予“緬甸皇后”稱號。

《軍鴿——空中飛行傳令兵》

《話說現代中國軍鴿》

《現代兵器》

《軍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