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眼中的架構師:為什麼只有10%的程序員能成長為架構師?

什麼是系統架構師? 下面和千鋒廣州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系統架構師是一個既需要掌控整體,又需要洞悉局部瓶頸,並依據具體的業務場景給出解決方案的團隊領導型人物。一個架構師需要有足夠的想像力,能把各種目標需求進行不同維度的擴展,為目標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需求清單。

大牛眼中的架構師:為什麼只有10%的程序員能成長為架構師?

架構師一直是程序員「羨慕且追求」的高度,今天來說說我眼裡優秀的架構師該如何定義。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說一個和我前公司P9現在已經是P10的對話。

問題是這樣的他說公司中間件架構師不熟悉公司業務,很多事落地不了,非常的疑惑。他最近主要任務就是和這些架構師聊天解惑:

接著他說了一個類比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我們(架構師)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來分別看看公路建造者(架構師)和司機(業務研發)的視角。

1,建造者 他們選用最好的沙子 水泥 更好的設計圖紙和操作流程保證質量和處理異常情況(比如出入口提示,超車,緊急停車帶)

2,司機同志 他們關心什麼?

司機關心路寬麼,有堵車可以提前告知麼。

司機關心路平整麼?當然關心,關心。

引出一個的問題:司機(業務研發)關心用最好的水泥麼 ?

想象你是司機(業務研發)你你關心嗎?

A,關心

B,不關心

系統架構師應具備哪些能力?

架構師作為程序員中的目標,據統計只有10%的程序員達到了這一成就,一名優秀的架構師,在設計系統時需要有以下這四項關鍵能力:「平衡取捨、預判未來、抽象思維、容錯機制」。

1.平衡取捨

一個架構本質上總會有優有劣,它不可能是完美的、普適的,也不存在一個架構在 A 場景能用,在 B 場景也最適用的情況,所以就需要我們準確判斷,作出取捨。

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來調整架構,也就是以當前的業務需求,選出最匹配的架構。另外,架構師還需要根據現狀衡量好需求和資源、效率和安全、時延和吞吐等等之間的關係,做出判斷。

比如對於在線交易系統,可能更重要的是保證它的低時延,因此就可以犧牲一定的吞吐量,而對於離線系統,吞吐量則更重要一些。

2. 預判未來

架構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未來的預判能力,因為架構的調整週期通常比較長。這也是程序員和架構師之間一個很大的區別所在。

程序員負責一個項目,在當前的互聯網大背景下,項目的迭代週期非常快,基本以天或周為單位,最多一個月。如果發現不合適的代碼,需要重構,程序員基本也能在幾天或幾周內就能完成重構。

而架構的調整是相對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要幾年。因此,在設計架構時就需要架構師具備預判意識,對很多不確定的事情做出預判和選擇,諸如未來訪問量會增長到什麼量級,會不會產生新的業務,這些會對系統產生什麼樣新的要求等等。

3. 抽象思維

除了懂得取捨和擁有預判意識,架構師在設計架構時還要掌握抽象的方法,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做好分層和區隔。

因為架構師面對的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為了避免過早陷入細節,不要去看各個組件的細節,而是把它們的角色定義下來之後,再分塊來思考。而在看每個分塊時,其他分塊都可以視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另外,也需要考慮複用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之前在餓了麼做在線客服機器人,就運用了分層思想,並且高複用,一個對話機器人可以完成各種各樣的業務需求。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對話機器人的模塊,有的特別適合去做檢索式的查詢,還有的適合做任務導向的、產品推薦導向的對話等等。

我們把對話機器人抽象成一個通用的接口,再將它分為一個個小機器人。這樣一來,每個小機器人只需要關注自己的業務模塊就行了。然後,我們會在前端再引入一個路由機器人,由路由機器人根據當前對話管理的狀態,來判斷當前的對話應該交給哪個小機器人去完成。這就是典型的分層的思想。我自己建了個群,對 JAVA 開發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QQ群:322708204進行技術討論,裡面資深架構師會分享一些整理好的BATJ面試題:有Spring,MyBatis,Netty源碼分析,高併發、高性能、分佈式、微服務架構的原理,JVM性能優化、分佈式架構等這些成為架構師必備的知識體系。

4. 容錯機制

相比程序員,架構師面對的環境要惡劣的多,因為系統更復雜了,出錯的概率也增加了,每個節點、每個功能都有可能出錯,所以這就需要架構師為錯誤而設計(Design For Failure),事先提前做好解決方案。

除了應用出錯,還有可能產生數據丟失的情況,這個可以通過備份來預防。

另外,如果出現故障,該怎樣做到快速恢復呢?我們現在普遍的做法是不修只換,因為如果要修復一個異常狀態,可能修復後還會出現連帶問題,而如果能通過技術手段,刪除已出現的故障,換一個全新的系統,就能夠保證它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