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像間諜一樣觀察》有感

看完全書不知道如何評價,畢竟最開始翻開這本書,筆者以為會是關於微表情及其相關的書籍,實際上間諜觀察世界的方式絕不會只針對於人類的表情,否則這間諜能得到的情報也是極為有限。如何通過周遭環境的信息分析、人際交往的微表情及行為傾向,來做出對於正確的判斷,這應該是一個間諜應該掌握的知識點。

間諜,一聽就是十分危險的工種,身處異國他鄉,周圍的人不知道自己心懷鬼胎,每天還要扮演一個正常友好的外國人,同時還必須打探出有效信息,越是級別高的間諜所需要的情報級別更高也更難弄到手。雖然說富貴險中求,作為間諜投資回報率挺高,但這麼動盪不安的過山車生活,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神經,很難做到。

本書的作者並沒有作過間諜,但曾經的工作需要接觸很多不同的間諜,而且要承擔分辨間諜甚至是攻破間諜心理防線的工作任務。所以,作者必須將自己變成間諜的一部分,像間諜一樣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做到感同身受,才能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作者將工作中思考和結論總結出來,最終形成這本書。

作者在工作中需要策反一個間諜:該間諜在外國領事館中工作,暴露的並不深刻,同時他為第三方工作並沒有威脅到作者所在的國家,所以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將間諜抓住,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將他驅逐出境,但作者所在的國家對間諜本身攜帶的情報很有興趣。對於作者而言,沒有太多的證據於是不能威脅,沒有太多的誘餌於是不能利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還不能打草驚蛇,這工作難度槓槓的。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作者制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首先必須足夠的瞭解對手才有可能戰勝對手,於是作者將間諜的生活規律一一掌握,但窺視間諜這項工作其實挺容易打草驚蛇的,於是龐大的第一小組即觀察小組出動,加上一些攝像頭的輔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將間諜在領事館外的活動軌跡摸得透透的,最有意思的是間諜的活動軌跡真的特別規律,難道是因為規律的活動軌跡才能更大程度的發現不同尋常之處,算是間諜的一種反偵察方式嗎?

第一小組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務,進入了相對接觸的階段。這個階段中出現的工作人員不能是第一小組的任何一個人,畢竟間諜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如果同一個面孔反覆出現,很容易打草驚蛇。第二小組很重要的一個人就是接觸者,這人最開始並不會真正的接觸間諜,而是和間諜的活動軌跡有重合的部分,簡單說間諜出現在什麼地方接觸者就出現在什麼地方,但接觸者又不能如影隨形,間諜出現的每個地方都出現。作者選擇了和食物有關的場所諸如咖啡店以及咖啡店前的路這樣的地方,讓接觸者出現在間諜的視線範圍內,但不做過分的行為。

接觸者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培育,才讓間諜心中對接觸者沒有太多的排斥,至少將接觸者沒有當成威脅人物來對待。這時候接觸者就可以真正和間諜有接觸了,做了一場戲讓接觸者幫了間諜一個小忙,就好像一個陌生人幫助另一個陌生人一般。接觸者並沒有因為幫助而對間諜有所求,反而在閒聊中投間諜所好聊一些間諜感興趣的非間諜方面的事情,培養熟悉感,最終能形成親近感成為朋友。

等到間諜主動的願意和接觸者成為朋友之後,再丟一些誘餌。間諜是為了錢而選擇這個工作的,於是接觸者同樣拋出來金錢作為誘餌,同時加上感情因素,最終成功的策反了間諜。策反的過程至少花了一年的時間,這說明有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務,其實都需要長久的投入和耐心,制定好計劃之後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做,最後可能也做到了。

其實書中提到的很多間諜觀察這個世界的方法,並非只是對間諜有用,對普通人也很有用,畢竟間諜要做到亂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自然大概率是要做到讓周圍的人喜歡自己。所以,普通人不需要做間諜的思維,但通過學習間諜的思維讓周遭的人都喜歡自己,讓自己的人際交往順暢一點,這也挺好的呀。

讀《像間諜一樣觀察》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