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大師與風水古城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天空突現掃帚星(哈雷慧星),於是在京都長安的街頭巷尾流傳“天上掃帚星,地下動刀兵”的謠言。不久蜀西又發生地震,唐太宗李仕民急忙召見司天監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風,滿臉愁容地說:“近來天象奇異,又有大臣秘奏西南出現王氣,而今蜀西又發生地震。朕思來想去未知吉凶,二愛卿長於天文術數之道,定有高見?”李淳風略加思索後奏道:“日月星辰變異之象為歷朝所難免,大唐有聖上之賢德,近日無憂。臣據《秘記》推算,唐三代之後,有武氏起而滅之!”太宗聞此言大為震驚,陡然色變,沉思半晌開口道:“朕今日召見二卿正為此事。如今天命己現,如何是好?不如將天下武氏之女斬盡殺絕!”袁天罡立即上前奏道:“聖上萬萬不可,常言道天意不可違!一代明君豈能濫殺無辜?微臣願去蜀西賑災,兼步王氣。若果真將王氣真龍穴地步著,我將地形破毀王氣自斷,大唐江山便可無憂。請陛下寬心,保重龍體要緊。”即日,袁天罡騎上太宗御賜的寶馬直奔巴蜀。行至利州朝天驛,望見閬州方向瑞氣繚繞,祥雲升騰,覺有王氣之象,急忙風塵僕僕趕往閬洲。

來到閬州,他站在錦屏山將整個城池一觀:只見小蟠龍山如晃動的“龍頭”,大蟠龍山如龍身蟠曲蠕動,欲將伸展身軀凌空騰飛;山頂瑞氣盤旋,仙霧繚繞,彩霞滿天;山上山下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堪為人間仙境。自此閬城便有了“閬苑仙境”的美譽。袁因王命在身,一時不敢迷戀風情,便躍馬下山直奔閬州城。閬州知府見朝廷命官到來,賓禮相待。袁天罡將皇上旨意傳迖,知府立即下令各縣派遣民役,在大,小蟠龍山間的山埡處開山鑿石。此處靑石岩層堅硬難鑿,每鑿一下還不時冒出火花。袁天罡見狀便從背上拔出神鋸架在岩石中間,一邊竊竊私語,一邊使勁推拉。突然岩石上現出一個圓圓的泉眼,湧出淡紅色的泉水一直流向巖下的嘉陵江,頓時碧綠的江水迅速變紅。袁天罡一見立即從腰間拿出一個如羅盤式的神器對準泉眼,比劃三下,口中默許著什麼,頓時泉眼封閉,泉水斷流。也許袁天罡手下留情,並未完全鋸斷“王氣”。說也奇怪,30年後武則天掌權,改唐為周,並欲將李氏王權讓位武氏家族執掌。

袁天罡鋸山不久,太宗又增派李淳風由長安到閬州,名曰協助實則監控。二人相會於鋸山處,自那時起此處便稱“鋸山埡”。鋸山埡相會之後,二人不謀而合,因景慕閬中風水都棄官不歸。定居閬中後,在蟠龍山頂築觀星臺觀測星象研究風水,並先後踏遍了閬中的山山水水。

一天,袁天罡來到閬中五十里外的天宮鄉,看到紅山,廟山,觀稼山,五里臺等九條山脊,猶如九條奔騰的巨龍,從四面八方一齊飛向平川凸起的圓形土崗,頓時被這神奇的景觀傾倒,連連稱讚“好一個九龍捧聖的真龍穴地!”為記下這個神奇的風水寶地,便特意埋下古錢一枚作記號。不久李淳風也布到此處,更是喜出望外,驚歎不已,翹首讚歎“天下競有如此絕妙的景觀!”為能證實此寶地是他發現的,便插下一顆金針後依依不捨地離去。事後言及此事,袁李二人都說是自己先發現這個奇妙的景觀。為證實各自的誠意都說以信物為證。於是二人一起來到土崗刨開泥土一看,都被這場景驚呆了!只見一枚閃亮的金針不偏不依,端端正正插在古錢幣中間的方孔中。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晌說不出話來。最後相視一笑,不約而同都伸出右手豎起母指連聲互贊:“高明!高明!”接著緊握雙手,異口同聲莊重許諾:“你願我願齊心共建天宮院!”不久,一座唐式道觀――“天宮院”在土崗上拔地而起,至今中外遊客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日後袁、李相繼去世,分別選址葬於天宮院兩側。天罡墓建在觀稼山腰,坐北朝南,因觀稼山形似麒麟,前面的圓形山崗即是太陽。於是構成了風水理念中的最佳境界――“麒麟朝陽”;淳風墓選址五里臺,五里臺是圓形山包,酷似一顆珍珠,兩邊的向山恰似兩條飛龍從天而降,便構成風水理念中又一極佳境界――“二龍戲珠”。

袁、李二人既是唐代偉大的天文學家,又是著名的風水大師。唐以後閬中古城的風水格局,,包括城池的選址佈局與自然山水的有機和諧結合,街道建築的走向設計,室內外的裝飾擺設,乃至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無不與二位大師的理論與實踐密切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