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Author / 郝工


#防傾杆#,也叫作#穩定杆#,就是所謂的“Anti-Sway bar”。


所以這經常聽到的神奇名詞,

到底是怎麼樣一種神奇的東西,

作用原理是什麼,

到底要不要改,

對抓地有沒有幫助,

怎麼幫助?


一字不差的閱讀來自#低調底盤工程師郝工#的專業分析,深入淺出的比喻,讓你真正的瞭解究竟什麼是#防傾杆#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上期內容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今天的推送,我們繼續昨天文章留下的疑問為大家講解。


穩定杆這麼好

那是不是越粗越硬就越好呢?


在這件事上,確實不是這麼回事。


穩定杆的力量,是讓左右車輪同上同下的,如果穩定杆太強,左右車輪就會失去過多的獨立性。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從舒適性的角度考慮,路面上的起伏不平,大多數都是左右不同步的,穩定杆太硬就會讓舒適性變得很糟糕。


另外,穩定杆也是振動的一條傳遞路徑


當路面不平引起車輪振動、尤其是左右不同步的時候,這個振動就會傳遞到穩定杆上,然後通過穩定杆與車身(或者副車架)連接的點傳遞到車身上。這也是為什麼穩定杆要通過橡膠襯套固定到車身上的原因,為的就是能隔離一部分振動。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句:穩定杆襯套對舒適性是有好處的,對操穩就不一定了 —— 在車身側傾的初期,穩定杆襯套的變形會比較明顯,此時穩定杆起的作用就會被掩蓋。


所以趨向競技的改裝往往會把穩定杆襯套加硬。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對於越野車來說,太強的穩定杆過多地削弱了左右車輪的獨立性,會造成附著的喪失。


所以越野車輛很不喜歡穩定杆,尤其是太強的穩定杆。一些高端越野車就會裝配

主動穩定杆 —— 公路駕駛的時候穩定杆正常工作,越野的時候穩定杆斷開不起作用,以實現越野性能和公路行駛的性能兼顧。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最後,穩定杆也是要和彈簧配合的。在車子過彎的時候,內側的車輪是要伸長出去的。


此時,彈簧提供的是往下推車輪的力量,而穩定杆卻是要往上抬起車輪的,這是一對互相對抗的力量。如果穩定杆太強,彈簧拗不過,結果就是這個車輪將不能提供有效的附著。


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狗撒尿”的過彎姿態了。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所以,穩定杆越加越穩定是一個誤解。


怎麼看市面上頻繁出現的車型改款取消後穩定杆現象?


19年中上市的2020款寶馬3系取消後穩定杆的事情在網上就討論的挺火熱,百度一下“取消防傾杆”還能找出來一些其他的案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其實,這事兒不是最近才流行起來的,國內的第一代馬自達6從13款開始,就簡配掉了後穩定杆。


馬自達6的後穩定杆,之所說“簡配”,是因為它就是赤裸裸的向成本妥協的結果。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首先,第一代馬自達6從2003年進入中國起,經歷了8次改款,但是車身設計沒變過,尺寸、車重、軸距、輪距等等關鍵參數從來沒變過,所謂的改款就是更改一些舒適性配置、改改霧燈反光鏡的造型、零部件國產化,底盤設計是一直沒變的。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其次,馬自達6的後穩定桿直徑大約是18mm,雖說穩定杆在下襬臂上的安裝點位置比較靠近內側,但是這個直徑能提供的剛度也已經很可觀了。(其實郝工認為,在這件事上不存在“無用的設計”,不管穩定杆有多細,如果沒有用,為什麼還要設計個穩定杆上去呢?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簡配了這個後穩定杆,車子就需要重新做一些調校工作 —— 起碼減振器向操穩性能上妥協一些是無疑的。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最終的結果就是,

車子的操穩性能和轉向響應不如簡配前,舒適性由於減振器的重新調校,也大概率要犧牲掉一些舒適性。說到底,底盤設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整個系統成型後,拿掉任何一個部分,都會破壞原有的性能平衡。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馬自達6簡配後穩定杆後,穩定杆的安裝孔位依然保留,沒有更改


但是寶馬3系的這個情況又不太一樣。


2020款的3系是一個換代產品,底盤是重新設計的產品,而不是一個半路簡配的結果。這一代3繫有兩個底盤代號,G20和G28,分別對應標軸版和長軸版。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長軸版的3系海外沒有,是個中國市場“特供”車。


底盤是全新設計的,以前沒有;G28又是特供的,海外沒有。那你說這個“簡配”後穩定杆,“簡”從何來?跟誰比“簡配”了?像這種,只能說是天生構造與上一代不同,不是後天“太監”的。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短軸版的情況又要複雜一點,有些型號是全球都沒有穩定杆的,有些又是海外有而中國市場沒有的。


對於海內外配置不同的車型來說,確實存在節省成本的嫌疑,但是怎麼說也是全新換代產品,還是一個系統設計的結果。寶馬既然這麼做,就定然是認為這樣的配置和性能表現更符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大概率還是能夠達到一個相對不錯的性能平衡。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還是那句話,“性能好不好,是開出來、試出來的”,不是Excel表格列個零部件清單比出來的。零部件清單與性能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至於有些扭力梁後懸的車型,可能上一代的時候在梁中間有一個扭杆,到了換代的時候沒有了,這就更不需要去過分解讀了。


扭力梁中間的那根杆只是扭力梁的一種結構設計,不叫“穩定杆”,跟扭梁的剛度更是沒有什麼關係,沒有這根杆的扭梁也一樣可以通過鋼板壁厚、結構設計等手段,達到相同或者更高的剛度。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穩定杆加粗了就一定是更硬了嗎?


是的 —— 一般情況下都是。所謂的一般情況,是指穩定杆的形狀一致、材料也還是鋼材。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一般來說,街車的穩定杆改裝件與原廠件的形狀走向是一致的,也不大可能用到鋼材以外的材料。不同標號的鋼材之間,楊氏模量不會差別很大,說明白點就是剛度不會有很大差別,差別在於強度,優秀的彈簧鋼材料,可以讓零件更不容易發生塑性變形。


可調穩定杆上有幾個孔,怎麼就能調軟硬了?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通過連接可調穩定杆上的不同孔位,改變了穩定杆的力臂作用長度。這和我們使用內六角扳手時,手握長柄會更省力一樣。


當穩定杆的連接位置越遠離末端、靠近杆體的時候,力臂就變小了,就好像手握著短柄的一端使用內六角扳手一樣,穩定杆就會起到更強的作用。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針對同一款車的不同品牌的為廣大改裝件之間的區別大嗎?


穩定杆這個東西,技術含量沒有那麼高,不像減振器那麼複雜。跟行駛性能相關的參數基本上就只有直徑這一個。所以品牌不重要,主要看直徑,同等直徑的不同品牌產品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說有差別的話,可能相配套的穩定杆襯套的硬度會有一點差別吧。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但是,上面的話是針對正品而言的,選擇小路貨有的時候需要拼一點人品。不然,類似於穩定杆襯套孔徑不合適、穩定杆翹曲之類的情況也是有可能出現的。


穩定杆安裝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


很多車要換穩定杆需要拆一堆件,拆過的件要好好地裝回去。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車身姿態降過的,最好換個可調的“李子串”,把穩定杆的姿態調整回去,尤其是對於那種穩定杆和襯套膠合在一起的設計。


有的車,降低了車身姿態又用李子串調整了穩定杆姿態的話,可能會有零部件干涉的問題,這時,即使犧牲掉理想的穩定杆姿態,也應該首先避免干涉。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請持續關注


閱讀更多郝工文章點擊以下圖片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今日日籤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越粗越硬越好?防傾杆極度重要,但也沒那麼簡單(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