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馮興東/文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

每天,朝霞灑落青藏大地,煙霞瀰漫康藏峻嶺,面對崇高,人不會粗魯。千百年來,甘孜阿壩昌都林芝等地的藏民佛子,一磕一拜磕長頭去到心中聖地——拉薩,讓我們對心靈清淨的信仰者,久久地肅然起敬;橫斷山脈、長河高山、險峻流灘、原始森林、雄峰陡壁、潺潺流水、藍天白雲、成群牛羊……也許,自然與人的崇高,合二為一了;自然的無限景緻與心靈的慈悲寬宏也合二為一了。——川藏線,就是這些無限自然景緻的冒險宮殿。

當我們抒寫四川到西藏的道路時,“川藏線”也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古藏先民與內陸商隊,有無數條商賈馬道,有無數條人背小道;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今天,我們要向讀者展示四川至西藏道路的前世今生、世易時移……

古代西藏與內地的交往,古亦有之,源遠流長,而且線路多達幾十條;歷史更迭,千餘年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今日已沒人能複述出當年的繁榮,因為曾經存在過的道路都不見蹤跡。早在唐代,唐與吐蕃便開始了“茶馬互市”了,宋代進一步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繁榮。“茶馬互市”在很長一段歷史上是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的最基本的內容,成為聯繫西藏同內地的重要紐帶,也是“茶馬古道”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舊時,昌都、林芝地區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就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馬在“茶馬古道”中意義重大,“茶馬古道”所說的馬,最早作為運輸工具在古道上顯示了重要性,其後又成為一種與茶葉交換的商品——“茶馬互市”,具有了另一種價值。

中國的康定、西藏屬於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族的主食。在高寒地區,人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古時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所以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皮毛、藏金、藏紅花、麝香、貝母、鹿茸、蟲草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日用器皿、糖、布、線、粉絲等到生活日用品等就在康藏集市上以物易物了,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正如藏族古諺語:“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如今,隨著“川藏公路”的開通,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茶馬古道”造就西藏與內地人員的交往、商貿的繁榮,是中國人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中國人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道路是交流、融合、商業發展的產物。——現代諺語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原始的“茶馬古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藏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的需要,更不能滿足藏漢的物質文化交流,所以,新的“川藏公路”開建在即。

1950年4月,新中國進藏部隊築路大軍響應毛主席指示:“一面進軍,一面修路”。11萬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等原始工具,僅僅4年多的時間,就於1954年打通了川藏北線。其後又經過4年的奮戰,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相對北線而言,南線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但沿線大都為高山峽谷,通麥等斷裂帶,山體較為疏鬆,泥石流、山體滑坡頻發,工程更為艱險。“川藏公路”是新中國築路史上工程最艱鉅的公路之一,也是中國最險峻的公路。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線的現代升級,東起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由中國的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109國道的部分路段組成。“川藏公路”分為南、北兩線。南北交接線是昌都-八宿縣邦達鎮,在南北線中間有一些連接的線路一般也歸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

南線由四川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東俄洛、雅江、理塘、巴塘,西藏芒康、左貢、邦達、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鎮、工布江達、墨竹工卡、達孜至拉薩,全長2146公里,屬318國道(東起上海人民廣場,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線是以康定為要點的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有多個著名險段。

北線由成都至東俄洛 與南線重合,再由東俄洛與南線分開北上,經八美(原乾寧縣)、道孚、爐霍、甘孜、德格、西藏江達、昌都,至那曲縣,到拉薩,全長2412公里。分大北線、小北線。


川藏線的前世今生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置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30年代,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川康公路建設於20世紀30年代,是成都通往當時的西康省省會雅安的省際公路,西康撤省後兩條路並稱川藏公路。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1950年4月,川藏公路開建。11萬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熱情和頑強的戰鬥意志,開始了川藏公路的修建。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北線正式通車

●1958年川藏南線部分正式通車。

●1969年川藏南線全部建成通車

●1958-1977年,四川和西藏的施工部隊,以及852大隊的通力配合下,對部分路段按公路老六級技術標準進行了改建,並將部分臨時性橋涵建成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築。

●1984年12月25日,為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30週年,在拉薩建立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以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業績和巨大犧牲。

●1991年,國家根據川藏公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量預測結果,考慮到投資的侷限性和災害分佈特徵的特殊性,制定了“分區段合理整治”的原則,並醞釀確定了建立機械化養護保通隊伍、強化路政管理措施、建立川藏公路全線或重點路段道路病害數據庫及預警監測系統等養護保通措施。按照上述原則及措施, 1996年10月,組建了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機械化養護支隊(2001年根據武警總部有關文件精神更名為武警交通第四支隊),擔負西藏境內地質最複雜、自然災害最多的竹巴籠至東久橋(K3359+000—K4129+500)782.5公里區段的養護保通任務。

●2012年,318國道102滑坡群、通麥至105道班段改建工程開工。通麥1號隧道位於波密縣通麥飛石崖,設計車速每小時40公里。由於特殊的地貌特徵,隧道內圍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豐富,開挖時容易發生坍塌、湧水突泥等現象,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該路段,與通麥1號隧道同時建設的還有4座隧道。

●2014年10月18日上午9時30分許發生山體塌方的川藏公路西藏昌都境內然烏段,因受損掉落到路面上的防雪走廊體積太大,加之道路狹窄,落石不斷,搶通工作受阻,大型設備抵達現場。掉落到路面上的受損防雪走廊體積太大,通過大型機械破碎才清理搶通。

以川藏公路通車為標誌,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就此結束。源源不斷的物資通過川藏公路進入西藏,隨著第一座工廠、第一所學校、第一個農場,以及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醫院、第一個電站在西藏地區的相繼建成,西藏經濟社會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川藏公路的通車,使沿線城市鄉村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發展速度逐年加快。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改變了川藏公路沿線百姓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傳統的伐木和放牧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川藏公路”上的康定、瀘定,作為漢、藏民旅交匯的地帶,隨著交通的便利,漢、藏貿易的發展,帶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康定這一漢藏貿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十分突出。為了與當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的隧道口特別設計了具有強烈藏式建築風格的洞門。尤其是洞門口巨石上刻下的雄渾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曲譜與歌詞,無聲地提醒著每一個到這裡的人,提醒人們記起當年修築川藏公路官兵的艱辛與毅力,引發人們無盡的嚮往與遐思。

“川藏公路”,宛如一條巨大的產業通道,為沿線產業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條件。“川藏公路”,極大地便利了藏漢民族的人員、貨物往來,增進了藏漢民族的交流,特別是大大地促進了藏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藏區直接從農奴社會過度到新社會,必將在藏漢民族的交流交往中樹立豐碑。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但丁

“川藏公路”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無窮魅力,已經成為了自駕旅行者、騎遊者、徒步揹包客等熱愛旅行的人士的天堂。他們“為所欲為”,縱情自我地享受著“川藏公路”奉獻給他們的饕餮盛宴——橫斷山脈、長河高山、險峻流灘、原始森林、清澈胡泊、雄峰陡壁、潺潺流水、藍天白雲、成群牛羊、淳樸民風、潔白哈達等等景觀薈萃……難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2006年給“川藏公路”一個稱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因此川藏線成為了獨步天下的遊俠的首選。

從成都到拉薩2416公里的路程,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橫斷山系之間,有一條狹長的過渡帶,即川西邊緣邛崍山脈南段餘脈的中山丘陵,再往西行,就是位於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夾金山脈上的二郎山,在東西距離不到100公里的範圍內,海拔從近500米陡升到3000至5000餘米,構成了我國地理格局中第二臺階向第三臺階的過渡帶,成為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的天然分界線。同時還要翻越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十三座雪山,穿越18個著名的大山埡口,以及10多條大河。從山腳向山頂盤旋而上,視野越來越開闊,遙望遠處的雪山,讓人頓然生出一種在天際奔馳的感覺。所有行進在這條路上的人,都會不時駐足賞景。看公路上盤旋著的汽車,看呼嘯直下的騎行者,看揹著大包的徒步者……在這條路上欣賞美景的人,也成為這條路上別人眼中的風景……

對很多驢友來說,人生中走一趟有著“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美譽的“川藏公路”才算圓滿;“川藏公路”是陸路進藏風景最美的路線,但這條線也是最危險的一條線路,危險主要來自自然條件,此線路橫穿橫斷山脈, 地形起伏大、懸崖絕壁多,雨季多泥石流,冬季多大雪封山,途中四季變幻無常,而且很多地段氣候寒冷多變、終年積雪。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那邊風景實在是太美:綿延在崇山峻嶺的漫漫天路,像一幅幅徐徐展開的風景畫卷;素有“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更像是一顆明珠,其靜謐祥和的生活和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早也被人們熟知。有人說,走過了“川藏公路”,等於把世界的美景都盡收眼底了。對於愛挑戰極限挑戰自我的人來說,花錢去讓自己缺氧頭疼並且不斷刷新所去過的最高海拔是很有樂趣、很有談資的一件事。 對於心裡雜念多的人來說,去看看純樸的藏民以及他們的生活可能是一種精神昇華。對於文藝青年來說,那邊更是淨化心靈的聖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如果只是一個遊者去走馬觀花中國景觀大道川藏公路,你根本就無法全面瞭解那無邊的景緻,就正如我們瞭解和認識的藏人和藏族文化一樣,僅僅停留在建築、唐卡、藏香和藏僧、酥油茶上……旅行中對藏人文化、風俗和禮儀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後,你才慢慢發現:藏人的那一份自然與淳樸,隱約看到了英國人的優雅和高貴,德國人的內斂與謙遜。於是自然地,你就對像色達五明佛學院那樣的藏傳佛教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誠然,川藏線上美不勝收的自然景緻,也讓我們深深地折服;那是因為,自然的崇高和人類的聖潔也合二為一了——就像融入了藏傳佛教一樣。我們可以想象,未來的某一天,川藏路本身也會變得像路上的風景那樣漂亮,柏油路平整光亮,到時我們會不會覺得缺了點什麼呢?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路安在?路是腳走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川藏公路——世界最美景觀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