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國製造供應鏈的攻防戰

在山東臨沂的一個村裡,經過漫長假期的年輕人小王已經憋壞了,他比任何時候都想去上班。然而村裡已經封堵了路口,充滿戒備的村民不允許任何人進出。即使他能逃離這一關,到了鎮上也會發現公路仍然被封鎖,沒有客車可以通往他的嚮往之地:富士康工廠。

一時間,新冠病毒似乎切斷了所有時空的聯繫。

全球商品體系的混亂

這位年輕人不知道的是,他工廠生產的商品無法按照原計劃及時供貨了。蘋果手機做出至少會降產10%的預計,鴻海是蘋果iPhone手機的全球最大組裝廠,同時還為華為智能手機、亞馬遜電子書Kindle及智能音箱Echo、惠普與戴爾等電腦巨頭提供產品。蘋果正在大賣的無線耳機出貨速度會大幅度放緩,而作為蘋果無線耳機的三大供應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英業達都已關閉了工廠,即使 AirPods 的組裝工作復工,但由於上游工廠都分佈在中國各地,零部件仍可能供不應求。

疫情下防美國大棒,防歐盟擠壓,中國製造商需打供應鏈攻防戰

而實際上,即使大家能夠恢復生產,產能的利用率能達到 50%就不錯了。Facebook也暫停了對其最新款Oculus Quest VR頭顯的訂購,要知道在春節期間,它一直處於缺貨狀態,而當前開售日期已經直接被推遲到3月10日。

如果這還都是看上去的商品短缺,那麼它背後就是全球供應鏈的混亂。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中國幾乎每一種主要商品的貿易都面臨風險:石油需求暴跌了20%,煉油廠正在緩慢運營,液化天然氣、煤礦保持關閉,農產品卡在港口。

與此同時,從全球版圖來看,這種混亂已經在各地發生連鎖反應。拉丁美洲對中國的原油銷售停止了,船舶在澳大利亞被隔離,印度尼西亞計劃停止從亞洲國家進口食品。從倫敦的銅到吉隆坡的棕櫚油,世界各地的大宗商品備受打擊,人們現在還沒有時間能去計算這種新型病毒會造成的經濟後果。

新冠病毒如何破壞全球供應鏈

新冠病毒,讓全球供應鏈徹底中毒。首先跑不動的,就是物流。

備受打擊的海上運輸。按體積計算,世界貨物貿易中約有80%是海上運輸,而世界上十個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中有七個港口在中國。在二月初,德國物流集團DHL報告說:“進出航空貨物、卡車和鐵路貨運服務受到嚴重干擾。”截止2月9日,巴黎總部Alphaliner海事諮詢公司根據對中國主要港口的集裝箱的觀察,從1月20日開始中國港口出貨量下降了20%。

航空的表現則因為旅行會被消費者更容易感受到,幾乎所有飛往中國的航班都已經被取消。到2月10日,71家國際航司中有67家航空公司取消了航班。然而這背後的供應鏈受到的衝擊則更為致命。航空運輸仍然是易碎、易腐或高價值貨物的關鍵運輸方式之一,需要快速交貨。而空中航行的中斷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化學產品、藥品、高科技產品和機械行業關鍵性產品的生產。如果航空旅行禁令持續時間延長,那麼隨著累積庫存的耗盡,國內外企業可能就會開始感受到藥品等商品的短缺。

至於路上交通,則呈現了本土性而非國際性的特點。它直接限制了工人的流動和大量貨物的積壓,從源頭上導致復工只是一個脆弱的標誌而已。復工多少,產能釋放多少,並不是一個工廠宣佈復工就是實實在在的復工了。

這直接影響了工廠的生產,供應鏈呈現了全球化一損俱損的局面。疫情主災區的湖北,產值佔中國汽車產量8%,數千家零部件供應商分佈在此,為全球供貨。僅以武漢東風大道為例,就聚集了近2萬家企業,營收總和達到萬億級。包括7家整車企業,12個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零部件企業,每年汽車產量過百萬。疫情之後的啟動策略是什麼?現在也需要緊急給出應對方案。目前上海、廣東、重慶、浙江等都在延長假期或者處於半復工狀態,這些地區佔據全國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這些零部件本土中斷,則加劇了國際汽車製造的震盪。日本三大公司受到嚴重衝擊。本田公司在武漢市的汽車工廠預計要到17日以後恢復生產;原本樂觀的豐田汽車,在中國境內的四處工廠要延期至17日以後重啟。而這些日本的各家廠商在中國的據點面臨長期停工,供應鏈斷裂也令日本本土生產出現延遲的可能性升高。

由於中國的供應鏈中斷,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在韓國子公司RSM也只能間斷性的停產釜山工廠。由於地理位置鄰近,釜山工廠是中國供應中斷最嚴重的地點。然後這種距離效應不斷放大,菲亞特克萊斯勒也已經發出預警,供應鏈中斷可能在兩到四周內威脅到該公司一家歐洲工廠的生產。

供應鏈上的張力,使各地的工廠開始吃緊,從中國各地,輻射到韓國、日本等近鄰,然後進一步滲透到歐洲和美國本土。

據德國歐瑞公司的預計,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可能會在2020年第一季度減少15%的產量。而作為回應,博世、麥格納國際和英偉達等汽車供應商也計劃縮減產量。 至於消費者信心下降而導致的汽車銷售受損,則幾乎是必然的。歐瑞保守預計,2020年中國新車市場將下降2%,儘管由於持續的不確定性和汽車公司的利潤率下降,損失可能會更大。

非疫情風險:來自美國的擠壓

如果供應鏈不是都放在中國,那麼製造格局會怎麼樣?美國的特朗普總統一直是這個問題最熱心、也是最危險的強硬分子,一直不遺餘力地擠壓中國製造供應鏈的外溢。在去年他甚至曾經“命令”美國企業家,都要搬回到美國本土。儘管他無法直接用行政令做到這一點,但這種“命令撤出”的口氣,至少也是一種心理戰,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壓力和糟心的暗示。它會讓董事會,不得不考慮未來不確定性的代價。從這個意義而言,特朗普陰影已經成為損害中國供應鏈的一種關鍵效應,而且正在干擾跨國公司企業董事會的理性判斷。

而另外一個更加持久的干擾,則是來自美國國防部。美對華的三大鷹派中的國家安全、經濟和人權方面,它對中國經濟的警惕不亞於安全。國防部每年都會完成對製造業基礎的調研報告,用大量的數據來鼓吹中國製造的威脅。在2018年10月份出臺的一份《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彈性與脆弱性》報告中,詳細地指出了中國供應鏈對美國工業的損害。

這份報告指出軍方供應鏈中存在著大量轉包,第二級、第三級等分包商存在著十種可能的風險,包括唯一供應商、單一供應商、脆弱的供應商、產能受限於市場供應等。而這些,會導致將近300種漏洞。美國人一一地列舉了這些漏洞。

而供應鏈安全被量化之後,按照美國人的習慣,隨後就會通過各種措施,把這些漏洞給一一堵上。那些供應鏈上脆弱的單一供應商,或者唯一供應商,就會出現替代的方案。

在2019年,就可以發現美國開始對這些漏洞進行一一封堵。去年11月一群美國聯邦探員“突襲”了紐約州長島的一家科技公司,逮捕了一批高管及員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向美國軍方出售號稱“美國製造”的監控和安全設備,但這些設備實際上產自中國。包括至少一臺交付給美國海軍康涅狄格州新倫敦潛艇基地的夜視攝像機,25臺供美國空軍基地安全人員使用的隨身攝像機,還有將安裝在美國能源部在田納西州一個設施的旋轉門。

看上去美國正在採用手術刀式的排查清理。這一舉措正在成為美國的政治正確了。美國司法部長2月初在美國大學與智庫會議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再次將矛頭對準中國。他公開對美國5G的落後要大力追上的措施。最為離奇的是,他建議美國公司入股愛立信和諾基亞,以期待這兩個加起來在5G市場分別為17%和14%,能夠對抗中國以華為產品為代表的40%市場份額。司法部長心中可能最鐘意的候選企業應該是思科,但思科CEO隨後堅決否定了這種可能性。而在2月14日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參議院議長佩洛西繼續在國際場合攻擊華為的技術會威脅西方的民主制度。

這些細微的小動作,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腐蝕的力量,侵蝕中國製造的集群優勢,中國供應鏈的護城河就會一點點地被減弱。而這種中國供應鏈鬆動,正是特朗普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即使有些製造業搬不回美國,那最好也要離開中國。一月份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Fox電視採訪的時候表態,這次疫情,有助於製造迴歸美國。外企在中國評估供應鏈的時候,很難不注意到這個風險。

特朗普總統競選的最重要承諾之一就是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這位商務部長認為致命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會有助於總統履行這一承諾。災難降臨,人性呈現。連美國CNN都覺得這種表態在當下顯得毫無人情、令人不齒,但他無遮掩的表態,可能也是一句大實話。實話難聽,後續的應手,則需要嚴陣以待。

目前美國正研究遏制華為的新手段。路透社2月5日消息,美國政府計劃於2月底開會,討論進一步限制向華為供貨,並消除政府內部對於嚴厲制裁華為的分歧。與此同時,美國替代方案也在緊鑼密鼓。美政府正在與微軟、戴爾、AT&T等合作,開發替代華為的5G產品。此前微軟、戴爾等並未像華為那樣開發5G基礎架構硬件,而是主要開發通用的工程標準,以允許5G軟件開發人員在5G硬件上完成開發。而現在美國也開始“舉國之力”來圍剿華為,技術也下沉到華為的核心基礎優勢。更加兇險的是,美國商務部正在部署修改長臂管轄原則,將管控範圍從美國技術佔比的25%降到10%。

疫情下防美國大棒,防歐盟擠壓,中國製造商需打供應鏈攻防戰

一旦實施,就意味著大量日韓零部件將無法為華為供貨。而在2019年作為對美國元器件的替代,華為採購日韓部件的總量超過二百億美元,增長50%以上。但如受到10%的限制,許多關鍵零部件也會受影響不能給華為供貨;更加關鍵的一步棋在於臺積電。華為是臺積電最重要的大客戶之一,佔臺積電收入的10%,然而來自美國的訂單則佔到臺積電的70%。如果臺積電斷供,那將是華為正在大賣的手機所完全不能承受的。屆時華為真的是大難壓頂。想一想,一批美國人在牆角下,拿著各種放大鏡、顯微鏡,圍繞著華為這座巨大城牆尋找漏洞,伺機突破。2019年華為承受住了第一輪重炮,2020年將再次面臨更加兇險的戰役。同樣,對於海康威視、大華、大疆等那些實體清單上的優秀製造企業,更需要有一種國家的力量聯防做支撐。

至此,全球化分工精神,已經蕩然無存。

同時要防止來自歐盟的風險

同樣需要考量的是來自歐盟國家。

1月份,一向對中國很友好的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突然發表了一份措辭強硬的立場聲明,表達了對於中國的擔憂。該組織是德國工業4.0的發起者和主要推動者,代表了6000多家機械製造商的利益,在2019年頭9個月,德國機械向中國出口了16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VDMA此次出臺了一份小型報告名稱為《中國對手:貿易政策工具新調整》。該文件表示,中國對企業的國家補貼和排斥外國企業的自我封閉機制,決定性地導致了德國和中國機械製造商之間的不公平競爭。VDMA呼籲德國和歐盟審查歐盟的貿易政策工具,從而應對中國的新形勢。而且VDMA負責人認為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建議歐盟不能再對中國提供發展援助與特別優惠政策。值得注意的是,VDMA此次批評中國不僅向國有企業,而且也在向私營企業發放補貼。作為一個民間組織,這次發聲是非常罕見的。

這並不是孤例,一年前另外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就推出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原則文件,題目是《夥伴和全面競爭者——我們如何與由國家掌控國民經濟的中國相處?》。BDI認為德國的自由、開放的市場模式與中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競爭日趨激烈。

這些來自非政府組織的呼聲,都不是空穴來風,而且容易走向愈演愈烈之勢。中國需要儘快拿出應對之策。

中國製造供應鏈的攻防戰

全球供應鏈都是相互鑲嵌的。中國疫情打亂了全球的製造業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16%,已經是2003年SARS時的四倍。

那麼全球受影響最大的產業是什麼?根據歐洲歐瑞公司的預測,影響最大的三項產業是家庭用品、高科技產品、紡織產品;其次是機械設備、橡膠、醫藥和醫療用品和化學品。這主要是跟中國出口佔比有關,影響最高的三大產業,在中國2018年的出口在全球佔比都超過20%以上,而日用品則超過33%。在高科技產品中,智能手機、VR頭顯、遊戲主機等技術類產品都將會出現供應短缺現象。隨著這些行業的生產中斷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這些公司都將努力尋找替代供應商。

這次疫情實際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企業過於依賴一兩個主要供應來源。但相信許多公司,都會從中學習並建立有彈性的供應 如果一家企業有多個相同產品的供應商,那麼在出現緊急狀況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但無論是什麼邏輯,這正是特朗普想讓企業家們領會的邏輯。分佈式供應鏈將取代集中式供應鏈。多元供應商將取代單一供應商。

然而,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那就是供應鏈具有強烈的結網效應,有些網狀節點是死扣,很難解開。在這一點上,豐田曾經有過一個巨大的教訓。工業巨頭都想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但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尤其是對源頭供應商。荷蘭ASML的光刻機再牛,它的鏡頭必須依賴德國蔡司,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但有些依賴,則非常隱蔽。例如豐田汽車非常注意維持多元供應商的局面,但最後也很難解開汽車電子的硬結。以控制燃料噴射的ECU為例,1992年豐田對電裝公司的依賴度是75%,到2007年只有43%;

而ABS的ECU,對電裝公司則從1992年的64%下降到2007年的1.7%。儘管如此,隨著芯片的微型化發展,最深的地基越來越隱形地集中在寡頭的手中。看上去豐田有多個供應商,但其實最後還是又回到了對瑞薩的依賴。結果豐田最後對於瑞薩的依賴,仍然是單極集中。這種風險在2011年關東大地震被集中釋放出來。當時瑞薩工廠受損嚴重,因此豐田同一零部件的多家供應商全部斷貨。豐田只好派遣2500人前去關東現場援助瑞薩電子的工廠,這樣一圈一圈地解開供應鏈的二級承包商,再到一級承包商復工,最後才輪到豐田的產能啟動。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各級供應商都有嚴密的工藝流程耦合,涉及到幾百個工序,一旦完成“生產線認可”,再次改動將是傷筋動骨的大事。因此臨時換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供應鏈死結不容易打開的關鍵因素。

福耀玻璃也給出了另外一種對策。在2月9日美國92屆奧斯卡,福耀玻璃意外成為新明星。一部以福耀在美國工廠經歷為主題的《美國工廠》,剛剛獲得了最佳紀錄片!這是一次超級榮譽。可以說,這是中國製造最為艱難的一次國際化突破。這部電影充分展示了中國和美國兩種文化的衝突。中國引以為豪的敬業精神、集體主義和效率壓倒一切,在美國都變成醜陋的表演;取而代之的,是發達國家最典型的既要安全生產又要高薪福利的工會訴求。

疫情下防美國大棒,防歐盟擠壓,中國製造商需打供應鏈攻防戰

然而福耀玻璃成功地壓制了工會的神話,拒絕了工會的存在。這是中國製造在國際化過程中改變規則的一次新的嘗試。這裡召集的工人基本都是美國社會的最底層,是美國傳統制造的餘燼。如果沒有福耀玻璃在這裡落地,他們可能會四處隨風而去。而福耀則再次激活了這些曾經是鬆鬆散散的煙火。這家工廠前身是已經停產的通用汽車雪佛蘭皮卡,這裡曾經1分鐘就可以生產一臺皮卡。而福耀利用這個巨人的廢墟,用人性的視角和充分的透明克服了不同文化的巨大溝壑,並且通過四年時間完成盈利。這也意味著中國製造正在發起另外一種全球化的旋律。在當前中美巨大的貿易衝突面前,對抗、抨擊、扼殺、雙傷之外,《美國工廠》展示了中美另外一種對話的全新可能。中國製造太需要這樣的故事了。然而,它從更寬、更高的視角,證明中國製造可以在全球化版圖上,有更加積極的佈局方式。

小記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具有供應鏈網狀效應的保護,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像福耀玻璃那樣找到好的妥協方案,中國製造供應鏈面臨著一場攻防戰。這裡面既有來自美國兇狠的擠壓、歐盟和日本的警惕,也有東南亞各國的虎視眈眈。而疫情顯然增加了一個巨大的警告效應。各國企業是否會讓其供應鏈加速逃離中國,還是中國供應鏈的結網效應是無法取代的?這是一種相互角鬥的兩種力。按照全球產業鏈環節的影響程度,優先復工、有序復工只是第一步,而理解產業鏈鬆動可能帶來的持久風險,則比當下的經濟增速更為重要。國外製造商會迫切尋找的中國製造的替代商,而這些鏈條一旦失去,往往就很難再補回來。正在被撕裂的中國製造供應鏈苦不堪言,疫情勢必會重塑全球分工格局的供應鏈。而如何分行業、分層次做好中國製造供應鏈的守護工作,應對疫情的緊急措施之外,還需要拿出一套系統化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