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最近關於關於朋友的討論挺多的。

#被朋友放在心上的感覺有多好#

到#碎碎念關係#,

見不到朋友的日子裡,我們都有些想念。

今天想和你聊聊交朋友這件大事。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老友記》

1


被朋友放在心上的感覺有多好?


就像:


吃火鍋的時候,能幫你點上你愛吃的東西;

記住了你周圍的名字,可以共享八卦;

看見有關你愛豆的內容都會轉給你;

看到好看的風景,會來問你要不要一起去;

見到你的第一眼,

就知道你現在是不是真的快樂。

所謂被放在心上的感覺,

一定是那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觸發的。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老友記》


2


有個詞最近很火,叫“碎碎念關係”。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兩個人的關係好到了一定的程度,

就算你連珠炮似的跟那個人絮絮叨叨,

也不用擔心朋友會煩。

社交生活裡盡是小心翼翼的規則。

只有在摯友面前你才能卸下防備,

忘掉社交禮儀。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和好友訴說,

那是愛人和親人都無法替代的部分。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老友記》

3


有的朋友會是你一生的依靠。


喜歡李娟的讀者可能會認識一個人,

她的朋友風華。

李娟和風華,相識於一貧如洗的時候。

她們在出租屋裡陪伴對方吃了很多苦,

也單純地分享過小小的快樂。

後來生活把兩個人衝散,

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生活。

兜兜轉轉,風華最後聯繫上了李娟。

李娟很開心能再聯繫到風華,

寫了《風華的信》。

她在文中說:

“我失去過很多朋友,但從不可惜。而風華不,我離不開她,她似乎是我永遠的一個依靠。當我軟弱無能的時候,想想她,便感到光明。人活在世上,無非堅持罷了。謝謝親愛的風華。”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4


三毛曾經寫過一篇《朋友》,

她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

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她和她的朋友們的確如此。


1985年,

音樂專輯《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發行。

這張專輯由齊豫、潘越雲二人演唱,

三毛本人做旁白貫穿。

三毛很珍視和齊豫、潘越雲的友誼。

她說她有兩個好朋友:

一個是天使,一個是埃及豔后。


據齊豫的回憶,

製作專輯時是她們密切接觸的一段日子。

但她們在討論時不下館子,

也不曾留宿在三毛家。

她們的友情不依靠外在的親密,

而在於情感的相通。

通過《回聲》,

齊豫與潘越雲唱出了三毛的灑脫自由,

也釋放了三毛內心的痛楚。

三毛離開多年以後的今天,

齊豫和潘越雲依然在傳唱著那些歌曲,

就像她們友情的回聲。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從左到右依次:三毛、齊豫、潘越雲

5


在哪一刻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朋友走到斷交的那一步,

往往是因為無法忍受對方的三觀。

當你們無法再同行時,好好告別也很重要。

魯迅和林語堂的友情始末,很多人都知道。

兩人因《語絲》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他們以筆為戈並肩作戰。

後來,兩人的價值觀念出現了不和。

思想上的分歧讓他們漸行漸遠,

甚至筆戰不斷。

魯迅去世,林語堂寫下的話可謂儒雅體面。

“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其即其離,非吾與魯迅有輊軒於其間也。吾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林語堂與魯迅

6


朋友大概是舒適度最高的親密關係了。

因為朋友可以自由選擇,又不會過分佔有。

周國平說:“我相信,

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不是刻意求得的。”


在友情的關係裡,我們需要做到相互尊重。

同時也要明白,親疏隨緣。

世間沒有永恆,友情亦是如此。

即使沒有任何不和,

也可能在漫漫長路上漸行漸遠漸無書。

就像《最佳損友》中所唱:


一直躲避的藉口

非什麼大仇

為何舊知己

最後變不到老友


面對朋友的背影,也只能接受各自有路走。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生活大爆炸》


朋友猶如我們的一面鏡子,

可以映照出我們自己的品格面貌。

所以人們常常講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多多交往能夠予你力量的朋友,

而不是拖你下墜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裡,

不求好朋友,但求好的朋友。


遇到很好的人,和他們做朋友。

讓友情成為你的快樂源泉,

成為你的人生支撐。

從哪一刻開始,你決定不再和某個人做朋友了?

《老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