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的文化屬性問題

記得是十年前吧,偶然看到了一個十分驚豔的電視劇——王志文主演的《天道》,於是,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原作叫《遙遠的救世主》也是研讀了無數遍,尤其是第七集,反覆看了很多次,丁元英(王志文飾)向芮小丹講解文化屬性的問題,句句深刻,盡顯睿智,發人深省。

《天道》中的文化屬性問題

此劇在輕描淡寫中展開對人性的深刻探究,雖看過多遍,仍餘味悠長,於是乎,我就將原著買了看,原著叫《遙遠的救世主》。

看了原著才發現,電視劇之所以能夠那麼成功,就在於它對原著的尊重。

接下來,就深入剖析一下文中最重要的一段對話:


芮小丹:你平常一個人在家研究什麼?

丁元英:談不上研究,關注而已,對文化屬性感興趣。

芮小丹:文化屬性?沒聽過這個詞,這個很重要嗎?

丁元英: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命運歸根結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芮小丹: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又是弱勢文化?

丁元英: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無學生被稱為“秘籍”,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看到這段臺詞,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西方近代化之路的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落後的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侵略、戰爭失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在血與火的教訓中,很多有識之士都開始反思,究竟是為什麼?我們究竟該怎麼辦才能強大起來?於是,就掀起了漫長而浩蕩的思想解放潮流。

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認為,我們是技不如人,缺乏堅船利炮,於是給出他們的解救之道:中體西用。他們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開辦工廠,製造武器,創辦北洋水師。歷經三十年的學習,物質上積累了很多收穫,但,究竟效果如何呢?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給出了答案,不行,中國的再次戰敗,徹底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


你方唱罷我登場,康有為、梁啟超振臂高呼,只學習技術是不行的,西方之所以強大,主要在於他們擁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因此,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制度,學誰呢?學習英國,學習君主立憲制。於是乎,他們就抱著光緒帝的大腿開始了維新變法,然而,光緒帝的大腿不夠粗,維新變法百日夭折,戊戌六君子喋血法場。

歷史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人倒下,就會有人跟上,前赴後繼。

孫中山先生接過維新派的接力棒,拿起槍,向著腐朽的清王朝發起衝鋒,武昌城裡槍聲響,滿清政府應聲亡。在國人的萬眾期待中,中華民國成立,這一次,我們真的找到了強大之路了嗎?事實證明,並沒有,袁世凱生前的“二十一條”,身後的軍閥混戰,都在宣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依然不是我們需要的解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連續性的失敗帶來的是更加深入的思考,學習技術不行,那是因為沒有支撐技術發展的政治制度;學習政治制度也失敗了,為什麼?那是因為沒有支撐政治制度的文化。缺什麼補什麼,那就學習文化吧,於是,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開始了。

從此後,民主與科學得到廣泛的傳播,馬克思主義被李大釗先生引入,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革命運動開展。

學技術、學制度、學文化,這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幾經坎坷,波瀾壯闊。

既然我們是學習西方,那麼西方的近代化之路究竟是怎麼走的呢?

西方與我們正好相反,他們是想開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由此來構建自己的文化。接著開展資產階級革命看,構建自己的政治制度,最後開展工業革命,發展技術。

為什麼我們偏偏要逆著來呢?

因為表象更容易吸引眼球,底層邏輯則需要冷靜、深入的思考才能觸及。西方的堅船利炮就是表象,制度和文化是底層邏輯。

其實,中西方的近代化之路殊途共歸,都在闡明一個道理:任何一種命運歸根結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西方是強勢文化,憑藉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認知,締造出強大的國力;中國的文化則是弱勢文化,著迷於事物的表象,卻不觸及本質,結果只能是一個再再而三的遭受失敗的打擊。

真正強大的規律都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對於中西方的發展歷史來說,丁元英所說的文化屬性問題是真理,那麼,對於個人的人生髮展亦是如此,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又都是個人史,如何培養自身的強勢文化、走向強大呢?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