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近代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不但在各自領域裡發展卓越,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今天就來看下樑啟超、魯迅、豐子愷3位大家的教子之道。

梁啟超

梁啟超是清末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超級老爸”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梁啟超一共有九個子女,其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個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號稱“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

四子梁思達是畢業於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

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

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

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

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在教育問題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今天,梁啟超先生的九個孩子居然全部成才,不得不讓人驚訝,而梁啟超的秘訣也很簡單,一共分為三個方面。

1、十分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中國人一向含蓄,父親更是經常扮演“嚴父”的角色,見到孩子一般都板著臉,就像《紅樓夢》的賈政,對寶玉的教育要麼是訓斥,要麼是打板子,寶玉見到賈政整個人都嚇得不行。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父親的群像。

但是梁思成是個例外,他毫無顧忌地對自己的孩子表達愛意。

他曾在給孩子們信中如此表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

對次女梁思莊,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

“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而這位學術大師,更是經常給孩子批改作業到半夜一兩點,為了讓孩子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他甚至在自己家裡建了個實驗室,對孩子的體貼愛惜,可見一斑。

心理學顯示,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的愛意越多,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體貼寬容他人,更懂得去愛別人,同時也更有自信,內心也往往更為強大,在學業、事業和家庭方面的幸福指數也往往更高。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2、學問比學位重要

梁啟超自己在十二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但是他本人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他從不強求孩子成績,認為孩子學到東西、內心快樂更重要。有一次梁思莊考了班裡十六名,內心沮喪,他曾在信中這樣安慰道。

“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也不強迫孩子學“熱門專業”,認為順從孩子自己的興趣最重要。

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習生物學,但思莊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便又忙寫信道: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而也正因為梁啟超不干涉孩子的選擇,所以他的九個孩子才分別在建築、考古、軍事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3、做人比學問重要

梁啟超確實不強求孩子的成績,也不干涉孩子個人的興趣選擇,但是有一樣東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經這樣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在梁啟超很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總是很溫柔,但是有一次,梁啟超因為一件小事而撒謊,一向溫柔的母親為此盛怒,打了他十幾鞭子,告誡他,不誠實的人將來只能成為乞丐,盜賊。

梁啟超謹記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嚴格。他還讓孩子們從小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而事實上,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兒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三子梁思忠,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以身許國。而九個孩子中,七個曾經在國外名校留學,學成之後,無一不回到他們的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愛國,對梁家而言,從不是一句空話。這樣優秀的家風家教,在中國確實首屈一指。

魯迅

大文豪魯迅,一個用一支筆討伐天下醜惡的鬥士,一個拒絕向反動派妥協的硬骨頭,在面對自己兒子周海嬰的時候,卻是難得的一臉溫柔。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1、細心周到

魯迅有一首詩裡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魯迅父親早亡,少年時期家道中落,受盡世人白眼。等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他對自己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海嬰聽說父母已經預購了馬戲團的票,有獅子老虎大象的表演,海嬰心花怒放,當天晚上就一直不肯上樓睡覺,等待父母帶著自己去看馬戲。但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見父母來叫自己。後來才知道,父親考慮到這些節目多為猛獸表演,而且是在深夜臨睡之際演出,害怕小海嬰因此而受到驚嚇,就和許廣平偷偷地從後門走了,而把海嬰留在家裡由保姆照顧。海嬰知道後,便嚎啕大哭起來,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魯迅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就耐心地向海嬰解釋不讓他去看馬戲的原因,而且答應,在白天找機會再帶他去看馬戲。1933年10月20日午後,魯迅和許廣平帶著海嬰去看了一場馬戲,雖然只有馬術和小丑表演,但海嬰非常高興。通過這件平常小事,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父親,魯迅的拳拳愛心是何等細緻!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2、尊重孩子

有一回,蕭紅到魯迅先生家吃飯,許廣平從街上一福建菜館要了一碗魚丸子。吃飯的時候,海嬰最先夾了幾個丸子放到自己碗裡,吃了一個後就說:“不新鮮、不好吃。”許廣平便夾起一個吃,感覺很新鮮。於是就批評海嬰,並又給海嬰夾了一個,海嬰吃了這個之後,依然說不新鮮。許廣平生氣了,更加嚴厲地斥責海嬰。

見此情形,魯迅先生便把海嬰碟子裡的魚丸夾起來嚐了嚐,果然不新鮮。原來,在這碗魚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鮮的,還有一部分是不新鮮的。於是,魯迅先生說:“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責是不對的。”

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孩子往往是被教育的那個,家長往往很難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魯迅卻不一樣,他十分在乎孩子的觀點、想法,不會想當然地斥責孩子,能夠設身處地的去觀察、思考孩子的意見有何合理,這樣的尊重是很多家長不能做到的。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3、順其自然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

《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

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魯迅則不希望孩子成為空頭文學家或空頭美術家,他只希望孩子實實在在做人,學些真本事,不要做那種徒有虛名、華而不實之徒。

而周海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片苦心,自小酷愛無線電專業的他,按照自己的選擇,一點點學習,最終成為了國內著名的無線電專家。

豐子愷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畫家、散文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但他更為人稱道的是對子女的愛與教育。他有七個子女,得益於他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得以成才,有的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有的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有的成為成功的商人,有的是成功的作家。而豐子愷先生的秘訣可以總結為以下三條。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1、自然真誠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2、正直

正直為人是豐氏家教中最為強調的重點。“先器識,後文藝”,豐子愷一直教導子女要先學做人,才後方可談學問、藝術。為人要正直、坦率,絕不可弄虛作假,投機取巧。1932年冬,緣緣堂最初建成時,監工為了不浪費宅基地,把東牆建成了歪牆,形成斜角。豐子愷發現後堅決不同意。他確信環境支配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裡,才能涵養孩子們正直的天性。怎麼可以把緣緣堂造成歪曲的形狀!為此,豐家寧肯拖延幾月,多費數百元,拆了重建。

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3、獨立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而在這樣的要求下,他的孩子都在很早的時候就不再依賴父母生存,可謂十分獨立,這和他們後來的做出的成績是密不可分的。

存真心,成大器

無論是梁啟超、魯迅還是豐子愷,在他們的教育方式之中,存在一條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存真心。

他們對自己真實,不作假,不故作姿態地擺出一副嚴父的面孔,他們愛子之心溢於言表,十分真實地表達。

他們同時尊重孩子,讓孩子也保持一份真心,讓孩子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進行自己的選擇,不會對孩子橫加干涉。

莊子講:“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不要人為去毀滅自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妙真經》裡講:“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

順其自然就是道的真相,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自然而然就可以抵達大道。

存真心,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情感,讓情感自然地表露出來。

存真心,不干涉孩子內心的選擇,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長。

著名教育家杜威有這樣一句話,教育即是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

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觀念灌輸進一個容器,強行干擾他本身的自然發展

由此可見,所謂教育,無非是保持一顆真心,父母自然而然地去愛,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