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胡家坨鎮西走馬浮村丁孫氏

來源:樂亭縣民政局、樂亭文化研究會主編《樂亭百歲壽星》(2016年輯印)/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按: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胡家坨鎮西走馬浮村丁孫氏

丁孫氏,1908年2月出生於胡家坨鎮將軍坨村。18歲嫁給西走馬浮村比自己大8歲的丁齋普,那時丁齋普的第一個媳婦已經去世。一個女兒,後來因病夭折。

丁齋普是個愛做買賣的人,為掌櫃的跑前跑後的做賬房先生,“土改”以後回家,在丈夫不在家的時候,家裡的一切都交給丁孫氏,她為丁家先後生下五兒兩女,日子過得很艱辛,煤油燈下衲鞋底,拖著三寸金蓮推碾子磨高粱米磨玉米麵。供一家人吃穿,時常是這雙鞋還沒做完,穿在腳上的鞋已漏了腳趾頭,縫衣做飯,挑水擔擔,什麼累都捱過,什麼罪都遭過,她是一個非常要強的女人,頭腦聰明,有自己的個性。她的父母都是80歲上下去世的,所以她有家族的長壽基因。她處事為人只要覺得不合心意,就會連撴帶摔,弄得別人心裡不安定,兒女們經常捱罵,當然也少不了和丈夫的爭吵。但是,老人的智慧總是讓人心服口服。

她的兒女們,除了大兒子丁振環,在戰爭年代要去當兵,她拼命阻攔外,其他兒女的事業都是自己選擇的。當然我們得理解做母親的心,哪位母親願意自己的兒子去槍林彈雨裡拼命。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平平安安的前程?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應該過一家人安安定定的生活,戰爭太讓人提心吊膽了。可是後來大兒子還是從戎了。

二兒子丁振耀是最具特色的一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孩子們都餓得前心貼後背,他們幾個小夥伴各人拿著鐵鏟到處挖降號苗(喇叭花根),據說那東西能吃,在鍋裡煮一開就會很面,還有點甜滋滋的味道,顏色是純白的,細長的圓根,現在田野裡還有很多,只是沒人吃了。他們不擇地地亂挖,竟然挖出了一個陶罐,裡面裝滿大洋,於是他把大洋帶回家,在那樣貧窮的條件下,賣了這幾塊銀元可以給孩子們好好改善伙食,但是母親毅然決定交公。她一向倡導生活靠自己,不取不義之財,不做虧心之事,不貪不佔小便宜。

有一天村裡來了個唱皮影戲的劇團,丁振耀天天追著人家看,只一兩個晚上他就學會了好多唱段,而且學得惟妙惟肖,那個團長見他是皮影戲的好苗子,就想讓他跟著戲班子走,二哥高興地接受,母親也沒阻攔,後來二哥當上了昌黎皮影劇團團長,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三兒子丁振宇去糧食局做小工,後來提幹。四哥丁振來當兵,後來任北京海軍司令部某部政治部主任,大校軍銜。著名畫家,書法家。老五丁振民,從部隊迴歸,現在擁有自己的事業,成為胡家坨有名的企業家。兩姐妹也都進入政府機關任職。

她好像從來不關心孩子們的學習,也是那個年代,生活都很困難,哪有心思管學習。

幾個兒子都是小學文化,能成長為有用的人才,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鍛煉出來的。他們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職業。

雖然丁老太太沒有文化,但她的記憶超群把古老的尊老歌謠從小就灌進孩子們的大腦裡:“尊敬老人有長尊,金磚銀磚往家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了疑問,一問便曉。”“老倭瓜老葫蘆有人要,老人沒人要”。“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孝,先孝爹孃。”

老人還時常講這樣的故事:“兒子在沒有結婚以前,一進大門檻就喊:‘媽!’娶了媳婦有了孩子進門就問孩子:‘你媽呢?’這都得理解,有了媳婦就不找媽了,因為成家的男人都有家的牽掛。”

老人的記憶力相當好,會背百家姓,抗日的歌曲會唱很多,她的兒女們嗓音都那麼好就有她的遺傳。唯一不幸的是老伴在60多歲時就去世了,老兒子結婚的房子是哥哥姐姐們一起湊錢蓋上的。

都說老兒子結婚完事大吉,這時候她就有心情和村裡的老人遊和(紙牌的一種)。遊和是在家裡,她很少去別人家串門,和鄰里之間沒有摩擦。

生活一天天好起來,70歲以後就住進了兒女們的樓房裡。

老人本身是很愛挑毛病的人,尤其是飯菜,鹹了不行,淡了不中,葷了不合口味,素了不合口味。達不到標準,就得捱罵。不準時回家電話就追著你的腳跑。

小妹丁振玲最先張羅著把母親接進城裡,母親在他那裡斷斷續續住了有20年,妹夫王鳳亭從來都是把孝敬當第一位,老人想吃什麼買什麼,照顧老人比兒子不差,母親在農村養成了罵兒女的習慣,大家都上班把老人一個人留在家裡,她會有寂寞不順心的時候,要是女兒回家晚一點,她就會大罵,有一次女兒著急往家裡疾奔,不小心跌傷了腳,回家受到母親責罵,王鳳亭還要寬慰妻子。是啊,老人一生不容易,一個人待在家裡總會有憂悶情緒,再加上親人到點不回家,那也是一種對親人牽掛的方法,她希望兒女們平平安安圍在身邊。從那以後,大家就給老人僱了個保姆。

這一家人從來沒有因為老人的事發生爭執,都是搶著讓老人到家裡住,現在好了,家家有樓房,老人住在三哥家裡,他高興地說:“我們住的樓是兒媳婦買的,為了給我們老兩口和我媽養老,前些年貸款,付了首付,目的就是為我們有一個好環境,都說我媽這輩子住了許多年的土房土炕,這以後一定讓老人住上最高級的住房,讓這裡比賓館不差。”

三哥的兒子兒媳都在縣醫院上班,老人有個身體不適,吃藥打針都很方便。

飲食方面老人愛吃螃蟹,小妹就時常地買。70歲以後,老人就真正的享福了,外界沒有牽掛。飲食裡天天雞蛋肉、瓜果、香菇、搭配著,三哥說:“我再也不讓母親搬到別處去住了,一是我媽已適應了我這裡的環境,再者我有貪心,家有老人在前面蕩露水,小人也會跟著長壽,覺得天地都寬敞,而且有媽在,我總是孩子,回到家了看著媽高興我們就高興,我還買來兩大本書,專學習老人長壽的方法,春夏秋冬的飲食。讓我這退休的人有事幹。有媽在,我就永遠退不了休。”

老人在60多歲時,得過腦血栓,那時住在農村,當公社書記的三哥丁振宇用一輛小海河車拉著老人行走了20多里路趕到縣醫院,輸了7天液,也是家人發現及時,治療及時,當老人剛感覺到手腳麻木,口吐涎水,一家人馬上行動,治療結果沒留一點後遺症,從此,就每天堅持吃藥,先是腦心通,微腦絡通,再後來用丹參滴丸,一直吃到100歲。沒有再得過這病。

第二次是80多歲時,老人突然病倒,都拉血了,送到縣醫院,院長親自診斷,結論是腸粘連,老人不行了,三哥淚都止不住了,求醫院再次會診,3天后,老人竟奇蹟般地恢復健康。

90多歲時得過心臟間歇,也是用藥物治療,後來好轉。

95歲跌了一跤,把骨頭摔炸了,也沒住醫院,在家裡療養,只用藥物外敷,老人天天吃蜂蜜奶粉,8個月後,竟奇蹟般地恢復健康。

最奇的是:老人到了一百歲,經醫生檢查一切生理指標正常,兒子們就把所有的藥物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食物和環境上。食物是每天都有肉食和海鮮,每一星期做一頓有肥肉的飯。環境做到無塵無菌,溫度四季如春,絕對不能讓老人感冒。

現在老人已不能自理,但是精神狀況非常好,和兒女們經常說笑,有時高興了自娛自樂唱上一段歌曲。一家人享不完的天倫樂。

老人說話,陌生人很難聽懂,但是她的兒女,媳婦,都能和她自由的交流,他們照顧老人,就像照顧嬰孩一樣細心。

一旦老人有病,即使醫生宣佈不能救治,做兒女的也要堅持,只要不是不治之症,也許你的一個輕率地決定,老人就會永遠的離開,外人不知其中的事,但作為兒女,你會心存一輩子悔意,也許你的堅持,就會讓老人多活幾年,所以說“老人的命攥在小人手裡。”不做後悔的事,心安理得的完成兒女應盡的義務。

老人一生都很勤勞,在農村時不必說,就是在百歲以後,自己也是能動則動,每天早上起來,自己把自己的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然後看看哪裡不遂心,就用手弄得平平整整,愛坐在床上,不愛總躺著,只是坐累了才躺下休息,自己能吃自己就吃,愛動腦,動手腳,動體力。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也是良好的養生之道。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對待老人個人的條件不同,但最關鍵的是心,只要心裡想著老人,記掛他們的生活,把他們健康放在第一位,那就是一個合格兒女。在採訪的時候,三哥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媽要是有一點毛病,就把我們折騰得別想好,她就把自己不舒服的狀況說個不停,我們就根據她說的給他吃藥。這是一件好事,首先是她對自己的身體敏感,她本身就是自己的醫生,給兒女們預警。再者讓老人健康最好的方法是預防,只要我們意識到老人狀況,就預防著,這樣兒女不受累,老人不遭罪。一舉兩得,要是老人病了,心也受累,錢也受累,一家人跟著操心。”

採訪結束的時候,三哥的一席話感動著我們:“你看,我媽多健康,什麼都能吃得下,兒孫就快六世了,她給我們的老年生活帶來樂趣,看著媽高興,我們就高興,兒子來了想到媽那裡說話,孫子來了先到奶奶那裡,把好吃的好喝的放一屋子,重孫子一大群,過年的時候家裡可熱鬧了。每天我們都給母親清洗衛生,不讓她身上有一點異味,我們喜歡聽她哼唱。我覺得我媽應該活過110歲。她現在身體不痛不癢,沒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這是我們感到最寬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