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平凡的世界》

重讀《平凡的世界》

450頁的普及本,用了不到四天看完了,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畢竟第一遍看的較之全面些,雖然是盜版的電子書,但細枝末節都有涉及到,所以腦海還存有一個大致的框架。

我期待著第三遍買來正版的紙質書籍,認認真真做筆記再翻讀一遍。

還記得董卿在一次採訪中曾提到,她很少再去翻第二遍原先讀過的書,因為人生短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給到她,所以往往第一遍就特別認真對待。

而我恰恰相反,看了第一遍喜歡的書,往往第二遍會相對更認真去思考其中的可圈可點之處,而每一次的收穫又大有不同。

重讀《平凡的世界》


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是在2016年6月間,轉眼又是2020年3月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感覺自己也蛻變了很多。

再也不是著急忙慌不知道讀什麼好,甚至書裡提到的少平讀過的大部分作品,我也都有‘涉獵’過,也就更懂得他在書中享受到的那份酣暢感。

在不斷積累自己認知的同時,似乎更能體會一些普通人所做出的選擇,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都有著他們特有的思考模式。

或許,有些陳舊的觀念依舊接受不來,但會更多去考慮長一輩生活的環境,他們可能連自己也想打破這‘奇怪的平衡’,只是僅憑一己之力又談何容易……

重讀《平凡的世界》


本無意看縮減版,是在家鬧書荒了,又不願看電子版的書籍,才會翻出弟弟的這本實體書。人的要求真是一步比一步高,果真是嚐到了甜頭,就不願再退回原有的閱讀方式。

可能對於平日裡沒大耐心看書的人,這種普及本相當適合,至少能讓你知道故事的大致走向。但減去的那些枝枝節節,自有一番精彩生動在內,並不比主角的光輝差去那裡。

路遙算是十分細緻的刻畫了每一個人,所以想深入解讀,還是建議選擇完整版。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你可以反思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結竟可以如此的微妙細膩。

重讀《平凡的世界》


少安的妻子秀蓮,她一開始對待孫家一大家子的熱情體貼,還真的不是隨隨便便讀兩本書,就能學得來的,就好像是從她生活的環境中自我領悟出來的,值得我作為榜樣去學習!

在我奶奶那一輩人,她們也大都是沒上過幾天學的,可能連字也認不了幾個,但她們自有一套為人處世的原則,而且大都是菩薩心腸的滿懷關愛,這份善意我一直覺得來源於人的本性。

越是在簡單的封閉山村生活的人兒,他們身上的那股淳樸善良之氣似乎更濃烈,那份純粹背後的環境或許瞭解的並不多,但我知道,肯定少不了人心換人心的彼此信任。

重讀《平凡的世界》


有人通過獲取知識讓自己成長,也有人通過人際交往來提升自我,更有人從生活本身汲取養分……

不管是哪一種,每個圈子都有自成體系的生活模式,不輕易否決別人的思維方式,這既是一種尊重,也是見識更多可能性存在的一個機會。

在你的眼界之外,總有超乎想象的事物存在,或許一時難以接受,但有些事實真的不容你改變,多一份瞭解也就多一份理解。

這個世界,正因為人與人的溫情相待,而變得對未來有所期翼,我一點也不擔心孫少平的未來會走向何方,因為他在思想上終歸是強大而獨立的……


End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微笑813


附註:第一遍讀書筆記

讀平凡的世界


(一)

隨著對角色的熟知,以及七八十年代環境的代入感,已漸漸陷入路遙的文筆無法自拔。來去路上擠公交看、上班時間忙裡偷閒看、臨睡之前更是貪婪到不可收拾,除去一些必要的事情外,這兩天幾乎是一門心思撲在上面啦。


難以想象這位心思細膩的筆者在深入基層的瞭解中有何等付出,腦海也無法刻畫他所經歷過的人生波折是何等大起大落。始終堅信沒有一番深之入骨的經歷,是難以刻畫出孫家的頻頻轉折,當然除去個人的細緻描述,更多的也欽佩在他關於國家這個大方面的眼界跟思路,從省-區-市-縣-社-村一層層的遞進,各類的領導風格另我拜讀起來都容易拎不清。


閱讀進度才進行到幾近一半,已讓我做盡了年代加減的計算題,這本書算是對爸媽那一輩人的新認識,從“大鍋飯”到“獨門獨戶”的過渡,更像是農民翻身做主人。以前學生時代的歷史我算是白學了,光死記硬背對付應試教育的考試分數了,現在反觀過往的時代背景真是深受震撼,再也不會傻傻分不清“社會主義道路”跟“資本主義道路”作何區別了。腦補著毛主席過世、打倒四人幫過後的混亂局勢,覺得所謂的“左右兩派”都沒大的錯亂,因為國情一直都在變,而且上面的指示一層層傳達下來早已變了個樣,又從何去拎出那在中間作梗的人呢。


從過往鄰里鄰間的互幫互助,到如今的關起自家們來過日子;從過往的填飽肚子都成困難,到如今的無限攀比貪圖享樂;從過往的家事國事天下事,到如今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世事似乎一直都在變,滿打滿算六七十年代距今也就50年左右,中國的驚人變化卻是讓人追之莫及的,讓我這個無名小輩也慢慢學會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待更明瞭過往的故事後,再去期盼下一波轉折。


(二)


在長達半個多月的時光間隙下,終於讀完了《平凡的世界》電子版圖書,之前還一直弄不懂其間斷篇的故事插入為何,後來向偉大的度娘求證到是盜版來的。一腔熱血似乎剎那間冷卻,反應過來後覺得自己怎麼也稱不上一個“好讀書”之人,不愛往返於圖書館借閱正版書籍,不愛閒逛書店珍藏喜愛的文集,也不愛重複翻閱感興趣的文筆,更不懂記錄深入內心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五個字是——世事要變了,這句話來自痴人老漢田二的口頭禪,似乎在文章一開始就做足了鋪墊,可惜他無緣感受一個新時代的崛起。俗話說”傻人有傻福”,是啊,要能自顧自的活著就省卻了大把的煩心事。那麼,潤葉就可以跟心心念著的少安組建幸福家庭,少平也能拋開門第之見跟曉霞坦誠熱戀,金波亦可以跟不知名的青海姑娘雙宿雙飛。然而這隻屬於我個人的遐想,若故事真按這般思路敘寫下去,那定然與茅盾文學獎毫無瓜葛了。


中國曆來是一個重悲劇色彩的國家,文末的結尾看似皆大歡喜,卻無一不是美中不足。少平至此孑然一身留在煤礦廠做公家人,少安雖事業有成卻無奈其妻已深得絕症,金波有心不顧世俗追尋日夜思念的女子卻是了無音訊,潤葉雖家人溫馨和睦卻是用向前失去雙腿換得,曉霞更是有滿腔熱血才華卻不幸遇難身亡。當然,除去這些不如意還是有他人幸福的見證,只是我更貪念劇情中的曲曲折折,正是他們不幸的一幕幕造就了這部文學界的璀璨。


世人生而平等,生活本不易,無奈平凡的人們還要多加指責,而社會言論給到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都是致命的打擊。思想的束縛,道德的包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甩就能甩掉的,誠願我們都盡心做好自己,少對他人評頭論足,切身傾聽那飄蕩耳海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三)


讀完一本好的文集後,心靈上總會出現暫時的空缺,似乎一時半會尋找不到一本更好的書籍去填補。就好比隆爺似曾提到過的,打完遊戲或看完一部小說後,剩下的是巨大的空虛感,然後繼續沉淪繼續排遣,就猶如繞進了一個無限循環的死衚衕。


零零散散看完上百萬字的 《平凡的世界》,至今仍是回味無窮,我試著多瞭解了一下路遙的生平。原本以為這麼出名的作家怎麼都應該是先富起來的一代,卻不盡知他去北京領獎都還要向其家人借取路費錢,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嘔心瀝血的創作,得需要多強大的決心。他作為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沒有像一般人一樣看低自己的農民身份,而是迴歸農村沉重的勞動生活中去體驗,繼而用一腔熱血敘寫最樸實的大地生活。


人生而喜歡攀比喜歡向前看,也極易忽視最不起眼的付出。我正是藉助路遙的雙眼,好好的窺視了一次極其艱難的農村生活。雖然說人人生而平等,不應該按出身的家境區分為三六九等,可是在大環境的侵染下,是很難做到絕對的不帶有色眼鏡看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早已不是我所能去感受的,網絡訊息的更新只會是不斷的推送各種吸人眼球的高大上,相形見絀下的大山生活似乎是與世隔絕的另一個世界。


每個人都有極具思想的內心活動,不會說因為錢少就收穫不到一種叫快樂的感覺,我相信路遙在精神上的糧食是絕對充足的。他會因為筆下人物的轉折而欣喜若狂,也會為那些普通大眾的不幸而揪心難受。個人傾向於女作者的文筆,可這一次路遙的文字從另一個視角俘獲了我,生活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期待下一個結識的作家。


——2016.07.06

摘錄:


人活著,這種親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艱辛,只要有這種感情存在 。也全感到一種溫暖的慰藉。假如沒有這種感情,我們活在這世界上全有多麼悲哀啊...


在一個人而思想不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也許有一天,學生全變成自己老師的老師—這是常會有的—但人在壯大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求得當時比自己更高明的指教。


當然,他們如此拼命,是因為生活突然充滿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望,人就會產生激情,並可以義無反顧地為之付出代價;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生活包含著更廣閱的意義,而不在於我們實際得到了什麼,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對於生活理想,應該像宗教徒對待宗教一樣充滿虔誠與熱情!


只要有人的地方, 世界就不會是冰冷的。他不由再一次思想: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了。


人,常常是脆弱的;但人又是最頑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