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莲宅村:莲花上的村庄

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把我们引进了大山深处的莲宅村,这个位于闽清县塔庄镇东南部的村庄,以山水为形,因村后的山峰形似倒蒂莲花而得名。莲宅村跨越梅溪、濂溪,已有千年历史,还是福建革命老区村。

村里在荷田中间的灌溉主干渠道上建起一条千米木栈桥,漫步桥上,你仿佛能看到采莲女款款地穿过水道,拨开圆如玉盘的荷叶,翩跹而来。桥中间的观莲台上,人们或抚栏远眺,或照影静思。莲,花开不惊,花落安然,莲瓣落尽,莲蓬依然高擎,亭亭向阳,风采依然,初心不改,纵是沉默千年,依旧破水成蓬。

闽清莲宅村:莲花上的村庄

木栈桥


荷塘边上有一座古厝,白墙黑瓦马头檐,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与满塘荷花相得益彰。整个莲宅村像这样的古厝还有很多,均有100多年历史,面积从几百到一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古厝传承着莲宅的钟灵毓秀。保护好这一幢幢的古建筑,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就保存了一段历史,保住了乡愁,保住了城市的文脉。近年来,莲宅村把古民居当成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古民居建档挂牌。同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融入本地文化,让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让古民居在百年过后重绽魅力。

闽清莲宅村:莲花上的村庄

荷塘


千年的历史文化,就这样一点点地在莲宅村积淀。村庄的古迹多,传说也多,一个人、一户人家、一棵树、一滴水,看起来简单,可当人相聚成为村庄,树木相生成为林,水流相合成为河时,便有了人不可探知也不可能探知的美妙与神奇。

踩着凹凸光滑的石板路,拐进了一个“U”形小巷,我们来到了一栋古厝前。古厝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外观呈山墙式,中高前后低,白墙黑瓦马头檐。正门上方门楼牌匾上雕刻“桂堂厝”三字。门墙八字开,砖雕石刻,条石门框,宽大的板门显示出一种气派,大门边立着一块黑色石牌,上书“闽中游击队莲宅联络总站旧址”几个大字赫然入目。此时的桂堂厝虽然沉寂,然而那浸渍着年月的青砖里,那经历风霜的古树褶皱里,收拢着许多红色的记忆。1946年,中共福建省委鉴于闽清伴岭革命据点屡受敌人破坏,形势严峻,认为闽清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闽永边界地区开展。是年底至1947年春夏间,刘志德、吴盛端多次召集蔡孙祺、黄振萱等人在永泰丁山洋、闽清洪厝里、莲宅等地秘密开会,研究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农村据点,并筹划建立一个联络总站。大家认为莲宅的地理位置、群众基础最适合建联络总站。1947年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吴盛端等人来到莲宅村林庭礼家,也就是桂堂厝召开秘密会议,宣布正式成立联络总站,站址就设在桂堂厝,1949年2月,闽永游击队已发展到百余人、枪。为加强五都一带的游击斗争,大队长吴盛端组建了莲宅总站直属游击分队。6月中旬,闽永游击队通过莲宅总站站长林庭礼等做通合龙乡伪乡长的工作,和平解放了八都合龙乡,成立了闽清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胜利乡人民政府。

闽清莲宅村:莲花上的村庄

闽中游击队革命地下联络总站旧址


莲宅联络总站成立了“闽永出版社”,大量翻印闽中司令部颁布的布告、传单、标语、提纲、革命知识小册子等宣传品,分发到闽永各联络站点,在各地散发、张贴和学习。当时条件差,刻蜡纸用一把阔板锉刀垫着当誊写钢板、一块玻璃、一把毛刷当油印机。就是这样的条件,这个世上最简陋的出版社,翻印了大量宣传材料,鼓舞斗志,威慑敌人。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老区精神,莲宅村在村的入口处修建了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红色记忆广场,绘制了一幅幅革命题材壁画,生动形象地营造了浓厚的红色历史氛围。

闽清莲宅村:莲花上的村庄

红色记忆广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