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音樂之聲》解讀人與自然、人與家庭和人與國家的三重關係


從電影《音樂之聲》解讀人與自然、人與家庭和人與國家的三重關係

一、

電影《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指導,由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上映。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音效等五項大獎。影片時長174分鐘,豆瓣評分9.0,片中有很多經典的音樂,如《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等,是非常優秀的音樂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見習修女瑪麗亞到馮.崔普上校家裡給7個有父無母的孩子做家教,她是孩子們的第12任家教,前面的家教都被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們整走了。瑪麗亞也被惡作劇了,但是她選擇包容、關愛的方式讓孩子們接受了她,她給這個家庭重新帶來了音樂,教會了孩子們唱歌,並與上校發生愛情成為了孩子們的媽媽。最後,出於對國家的熱愛,為了拒絕德國納粹的任職,上校帶領一家遠離了奧地利!

二、

雖然影片距離上映已經過去了55年,但是今天再看仍然不會有時間的距離感,仍然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美的感受。被影片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的音樂旋律、美麗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影片。一部好的影片除了給人一系列的美的感受以外,也會給人帶來很多思考,接下來我將從人與自然、人與家庭、人與國家這三重關係來解讀影片

人與自然

自然景色在影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寓意。影片開頭的時候,瑪麗亞在山上一邊奔跑一邊歌唱,在這裡自然與修道院枯燥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大自然中瑪麗亞可以盡情的釋放自己,不用顧忌修道院當中的條條框框,在修道院中她並不是大家眼中一位合格的修女,在大自然當中她化身為大自然的歌者,歌唱一切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影片中間,瑪麗亞帶著7個孩子離開了家,到大自然當中去唱歌、爬樹、划船,將孩子的天性釋放了出來。影片的最後,上校一家從追捕中跑到了大自然中,寓意他們獲得了自由。


從電影《音樂之聲》解讀人與自然、人與家庭和人與國家的三重關係

當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的時候,自然反饋給人類的是友好和美好。然而,當人類和自然不能夠和諧共處的時候,大自然反饋給我們的將是災難和痛苦。就像我們現在所遭受的疫情,正是人們肆意的宰殺野生動物,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讓我們也受到了懲罰。

人與家庭

上校家裡的7個孩子從小便失去了母親,上校在家是用軍事化的管理方法在管教孩子,為了吸引父親的關注,孩子們喜歡對家教惡作劇,導致經常性的給孩子換家教,家裡面也沒有任何溫馨的感覺,孩子的成長也變得問題重重。

家庭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父愛是深沉的,母愛是細膩的,父母關係融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中,上校雖然很愛他的孩子,但是不知道怎麼去表達,結果把關係搞得很不和諧,像是在部隊中一樣,更像是上下級的關係。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人們對於婚姻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離婚率普遍上漲,這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寡言少語、自閉、自卑的少年,這是因為缺少家庭安全感造成的。

正確認識孩子的惡作劇

孩子喜歡惡作劇,有可能是孩子想要吸引父母的關注,也許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太少了。現在很多父母都是忙著賺錢,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孩子會想辦法去吸引父母的關注,惡作劇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在影片中,上校的7個孩子就是為了吸引父親的關注經常對家教惡作劇。

人與國家的關係

影片中的背景是奧地利被德國侵佔,奧地利人民的自由與權利失去了保障,上校深愛著自己的國家,不願意接受德國的委派寧願逃離被侵佔的國家。當國家完整時,我們很難感受到淪為殖民地的悲慘現狀,那時個人的自由和權力沒有任何的保障,甚至被肆意的踐踏!所以,國家完整的時候,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而國家是由一個個的家庭組成的,家庭和諧了,國家才能更加穩定繁榮。

三、

人並不是可以單獨存在的,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與自然需要和諧相處,從自然中去吸取養分、釋放自己;在家庭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讓家裡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指責;對於國家,應該做好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處理好與這三者的關係,你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確了自己的責任。


從電影《音樂之聲》解讀人與自然、人與家庭和人與國家的三重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