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既感受溫暖,又不會傷及對方

隨著疫情日漸趨緩向好,各地也不同程度下調了響應強度,有的從一級調為二級,有的則直接從一級調至三級。


防控措施也漸漸有所鬆動,但人們的防範意識還是比較強、行為也非常自覺。公共場合戴口罩、保持適度的距離,已普遍成為習慣。

隔離久了、禁足長了,人們都會懷念起過去熙攘的美好、擁擠的溫暖,巴不得立馬奔向街頭、扯下口罩,來一次饕餮、搞一場狂歡。有太久沒有近距離你直面我、我直面你了,很多人調侃已經記不起口罩下對方的模樣。

熱鬧久了想安靜、安靜久了又想熱鬧;近了煩,遠了想,這些都能集中一個人身上,看上去矛盾,實際上並不矛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合適的空間和頻度,離得太遠,久了就生疏;離得太近,則很容易由親密到厭煩再到演變成為一場災難。

走得太近,天天面對面,時時肩並肩,你看到的是我所有的缺點,我發現的是你全部的不足,久而久之,很容易煩了、厭了、遠了,甚至翻臉以至老死不再往來。

這並非危言聳聽,世間多少親密關係,走著走著反目成仇,由曾經的親密無間,變成最後的勢不兩立。疫情隔離期間,有很多關係得到修復,也有很多關係降溫,甚至走向冰點。

無論是親子,還是摯友,只有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既可欣賞對方的優點,又不至於被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所傷害,就如兩隻刺蝟抱團取暖一樣,緊了會刺傷對方,鬆了又難以獲取對方熱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既感受溫暖,又不會傷及對方。

朋友如此,家人亦如此,若要相處兩不厭,就應相互留空間。愛情、親情、友情,情情可貴,若因缺乏距離意識、沒有拿捏好尺度,最後分崩離析,實在太過可惜。

距離不僅產生美,更產生尊重和珍惜。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也不能離太遠,彼此的生活圈還需要有交集。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既感受溫暖,又不會傷及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