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疫情下的博物館,試水抖音快手,“雲直播”中見功力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抖音快手、淘寶帶貨,這些原本被認為與博物館不沾邊的詞,如今卻成為疫情之下博物館的亮相方式,博物館工作人員化身“主播”,帶著口罩解讀著博物館的歷史、館藏、文物、文創和展覽。其實,最早聽說淘寶要做博物館直播,一些從業人員心裡是忐忑的,博物館“帶貨”,觀眾是否會排斥?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蘇州博物館淘寶直播工作照

疫情的發生迫使國內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在農曆新年前夕閉館,在沉寂幾周後,博物館的大幕在網絡平臺陸續拉開,“雲遊博物館”成為了新的看展模式,博物館展品成了直播平臺上約見的“明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抖音、快手、新浪一直播、騰訊、淘寶等或依託博物館原有平臺、或開設賬號,開啟不同面向的直播。比如,微博“一直播”依託各博物館官方微博,除了定時上線直播外,還開設“文博公開課”,將學者講座視頻在平臺上播放。淘寶直播主要依託博物館在淘寶開設的文創店,主播在講述文物細節的同時,也介紹其如何演化開發為文創產品。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淘寶“敦煌研究院官方店”直播揭秘壁畫臨摹現場

在閉館的日子裡,布達拉宮開啟了直播首秀,西安碑林博物館以脫口秀的形式講碑林名碑,敦煌揭秘壁畫臨摹現場,良渚博物院探秘良渚遺址,山東博物館推出文物修復系列專題……3月9日下午,南京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甚至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等都加入了淘寶“雲春遊”的直播。

遙想幾年前,博物館領域還有過入住直播平臺是否會出現“泛娛樂”化的探討,而後《國家寶藏》的熱播、文物在前世今生的故事演繹中被更多人瞭解;再後來隨著在線直播的成熟,一些博物館開始試水直播式的導覽。直至如今,博物館在各個直播平臺亮相,在承載歷史文明之時,也融入了當代文明。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3月1日,1388歲的布達拉宮首次現身淘寶直播

線上直播讓更多人、更大範圍瞭解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以小而美著稱,在吳地文脈、貝聿銘為家鄉的設計等“關鍵詞”的加持下,蘇博幾乎日日賓客盈門,本就是繁華姑蘇“網紅”之地。然而,因為疫情,城市變得冷清,博物館閉門謝客。在實體博物館閉館的日子,淘寶直播和新浪一直播將博物館帶到了直播空間。

2月底和3月初,蘇州博物館在淘寶平臺舉行了2場直播,博物館的淘寶直播雖也設“帶貨”環節,但最主要的還是看文物侃文物,讓觀眾瞭解文物和文創的關係和文創開發過程。

3月1日,蘇州博物館淘寶直播的“主播”是蘇州博物館文創部副主任蔣菡、導覽嘉賓是蘇州博物館副館長程義,直播以一小段蘇州話開場,拍攝從博物館門外開啟,博物館外為何種植的五棵柳樹?“蘇州博物館”五個字由誰題寫等彈幕問題被一一解答,並由此拓展知識點。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蘇州博物館淘寶直播工作照

走進博物館,自然無法繞開貝聿銘,兩人回顧了蘇州博物館自1990年定下意向到最終開放的時間表,並提示日常參觀中容易忽略的建築細節。兩人聊著建築走入展廳,鎮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五代)成為了考古學博士程義首先介紹的文物。在正式介紹前,程義提出了三個問題,這件秘色瓷蓮花碗“何處發現”“寫有何字”“何地燒造”?在具體講述中,程義講到1956年如何在虎丘出土,原本該蓮花碗名為“越窯青瓷蓮花碗”,直至1987年陝西法門寺地宮發現了13件秘色瓷,以後便以法門寺發現的秘色瓷作為標本研究,1993年上海博物館召開秘色瓷學術研討會,將唐晚期至北宋初年類似瓷器集結一堂,逐件辨認,蘇博的“蓮花碗”也在其中。在經過討論後,與會專家得出結論,蘇州虎丘塔出土的“越窯青瓷蓮花碗”可以達到秘色瓷標準,自此更名為“秘色瓷蓮花碗”。同時秘色瓷蓮花碗上有“項記”二字,燒造地點為後司岙窯址也在講述中透露。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蘇州博物館副館長程義(左)與是蘇州博物館文創部副主任蔣菡在直播中介紹秘色瓷蓮花碗

兩人還在互動環節中選取了6位回答正確的網友送出了基於“秘色瓷蓮花碗”設計的曲奇餅乾和馬克杯。面對彈幕提出“這是不是一個麵碗或香爐”的問題,程義也給出了這是“茶盞”的解答,這個答案源於在宋元墓葬壁畫中有該器形的茶盞,且“蓮花碗”中施了釉,不適合做香爐。

而後,兩人走入“吳中風雅”展廳,講述蘇州文人生活,並現場展示和體驗了蘇州非遺緙絲和蘇繡工藝。最後貼合“春遊”的主題“復原”了一場“文人雅集”:在作詩、喝酒、投壺、聞香、賞花所構的雅緻中穿插蘇州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呈現。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蘇州博物館直播字謎謎面

據平臺統計,在淘寶的2次2小時的直播,分別吸引了27萬和33萬人在線收看。在蘇博直播前,淘寶平臺舉行了一場布達拉宮的直播,從雪山高原到小橋流水,可謂一臺手機跨越萬里。3月4日,蘇州博物館在新浪一直播還舉行了一場針對特展的直播,直播地點在蘇州博物館忠王府楠木廳,此處在過年前開幕了“姚建萍刺繡藝術展”,原本展期至2月底。因為疫情的發生,很多觀眾未能赴現場觀看,也在各種平臺上詢問展覽情況,於是就有了蘇繡藝術家姚建萍作為主播的直播。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蘇繡藝術家姚建萍作為主播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直播中,姚建萍主要導覽展覽、介紹並演示自己特別的刺繡技法、並講述自己和家庭成員從事蘇繡的經歷,以及自己過去如何拜師學藝,現在如何與女兒一起打造蘇繡品牌、將蘇繡現代化的過程。並提示觀者,帶著敬畏之心面對手中的一針一線。不少觀者也感嘆,作品背後的匠人之心。在通常情況下,參觀忠王府楠木廳的展覽大約需要30分鐘,但直播進行了90分鐘,可見其豐富和詳細。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姚建萍直播蘇繡技藝

“蘇州博物館在2016年就開始涉足直播,與網易、騰訊等都有過合作,過去主要是配合特展邀請策展人或藝術家做網絡直播,當時直播的主要目的是更多是為了吸引觀眾到館觀展,而如今無法開館的情況下,博物館開始更多拓展線上形式,加之各個平臺也希望能和博物館有更多的合作,這也促成與淘寶和新浪平臺的合作,淘寶直播與文物、文創結合,新浪一直播是以直播將展覽和文物講清楚。蘇州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李喆向澎湃新聞介紹說,“相比疫情前的直播,目前的直播講得再細一些,希望通過直播瞭解展覽內外。未來蘇州博物館也希望將直播固定化、常規化,最近蘇博也在B站開通了官方賬號,計劃以後固定每週一中午在B站開直播,同時上傳一些與蘇博有關的視頻,週一原本是博物館的常規閉館日,選擇週一做直播,也是希望通過疫情期間的各種嘗試,變被動為主動,打造一座天天‘開放’的博物館。”

面對未知受眾,博物館“主播”不斷更新知識

山西博物院疫情期間舉行了3場直播,分別是2月22日在抖音平臺介紹“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3月4日,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在“騰訊直播”亮相,以及3月5日在“新浪一直播”和“快手”同時直播陳列有司馬金龍墓、婁睿墓、虞弘墓文物的“晉魂”民族熔爐展廳。熟悉文物的人看了這些內容便大致瞭解這些都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藏品,涉及青銅文化、民族融合、壁畫藝術三個主題,其中抖音、快手和“騰訊直播”是山西博物院在這些平臺上的首秀。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3月5日,在“新浪一直播”和“快手”同時直播山西博物院“晉魂”民族熔爐展廳

其實,山西博物院的首次直播在2017年,此後依託新浪平臺做了20多場直播。直播看似拿著自拍杆一路拍一路講,其實每一場都有很多前期準備。除了可以想象的保證網絡信號、協調燈光外,山西博物院還會在直播前進行彩排,具體路程如何走、站在展櫃的哪個位置講解拍攝效果好,講什麼能讓觀眾有興趣,都是彩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山西博物院講解員姚香是3月5日直播的主播,在她看來,網絡直播和現場講解最大的不同是自己不知道面對的受眾。“日常我和觀眾面對面的講解,我第一眼就知道他們是學生團體、家庭團體或是外國人,我會根據受眾的不同,調整講解定位。但網絡直播最少也是幾千人同時觀看,這幾千人中,我無法第一時間瞭解他們,不知道這些受眾群體是對博物館文物感興趣、有需求的,還是僅僅點進來看一眼的。所以直播平臺和平常日常講解是不同的,也更考驗講解員的水平和基本素質。”姚香說。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姚香在直播中講述虞弘墓漢白玉石槨

針對直播平臺相對年輕的定位,山西博物院的直播“主播”也常常會與“粉絲”開展“頭腦風暴”式的問答,這種“頭腦風暴”看似是“主播”提出問題,粉絲在線回答贏取小禮物,但其實是雙向的,因為相比博物館的日常參觀人群,一場約2小時的網絡直播少則幾萬、多則30多萬的觀眾在線收看,這是博物館一週甚至是一個月的接待量,面對如此數量的觀眾通過“彈幕”給出各種想法,提出的各式問題,這也需要講解員“主播”自己首先在“頭腦風暴”的中心,對於專業知識和同時期、同類型文化需要有全方位的拓展瞭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非但會被直播平臺的觀眾問倒,而且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工作人員直播中對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局部拍攝

自2017年以來,姚香做了多次山西博物院的“主播”,雖然不直接與觀眾面對面,但也通過彈幕信息感受到觀眾的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直播中,她也遇到了含蓄的“超級粉絲”,這位“粉絲”最初是在一場直播中答題快速且正確被關注到,而後山西博物院的團隊發現幾乎每場直播該“粉絲”都會出現,而且踴躍答題獲取獎品,“主播”也曾在直播中和這位不曾謀面的粉絲開玩笑說,“我們送出的獎品,你已經集齊了。”

原本山西博物院只是通過新浪微博做直播,但在如今博物館在不開館期間,將直播開到了多個平臺。據瞭解,2月22日在抖音平臺的直播是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九大博物館在抖音平臺聯合推出的“在家雲遊博物館”直播。在抖音平臺的首次亮相,山西博物院帶著公眾解讀正在進行的“壁上乾坤——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當時直播觀看量2455人,評論近2000條,通過直播前中後的推廣,“漲粉”3500人。3月4日,山西博物院又在“騰訊直播”平臺推出了直播首秀,此次名為“雲探國寶”的直播活動為沿黃河九省區文博單位聯合推出的,山西博物院的直播主題是《山西青銅博物館“明星”見面會》,直播以明星文物為點,晉國的歷史和文化為線展示了晉國盛世氣象,這場直播觀看量逾6萬。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2月22日,山西博物院抖音平臺解讀“壁上乾坤——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

再是,3月5日,在新浪微博推出了疫情期間第三場直播活動,這場由姚香帶來的直播在“微博一直播”觀看量達33餘萬,同步播出的“快手”平臺收穫了26萬多的觀看量,這也是山西博物院在“快手”的首次亮相。

山西博物院也調研了抖音、快手偏年輕化的受眾,認為將文物和歷史以故事的方式串聯或更受大眾的歡迎。當然在一些偏娛樂化的平臺,博物館也始終以傳播文化為作為自己的定位。依據近幾次不同平臺的直播,山西博物院也將進行數據整理和用戶調研,以作為疫情之後直播方式和平臺選擇的考量。

观察|疫情下的博物馆,试水抖音快手,“云直播”中见功力

沿黃河九省區文博單位聯合推出的“雲探國寶”直播活動的數據分析

直播只是一種瞭解博物館的一種方式,直播的目的還是引導觀眾走進博物館。畢竟在博物館直面文物、沉浸文化的體驗是網絡直播無法體驗和取代的。在疫情期間,除了直播外,博物館推出了各種形式的雲展覽、雲講座,在閉館期間與博物館愛好者們“宅”一起。

對於文章開始的提出的博物館做直播的忐忑,博物館也以夯實的直播內容證明了,做網絡直播不會“掉粉”失去專業觀眾,而是通過網絡普惠更多公眾。博物館主動或是被動做起了直播,也是時代的印記。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相伴而生的文化,“直播文化”或也成為當下的時代寫照。2017年,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將微信納入館藏,並認為"微信是全球社交應用平臺的一個縮影,通過微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交流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的不斷變化。”2020年,深入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直播形式,又何嘗不是市民文化中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形態的表現。

-END-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