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近日,一部國產電影黑馬闖入人們的視野,根據貓眼電影數據,該影片

上映8天,豆瓣7.7分,票房近4億,有人評價它為2019年度最好的故事片,這部電影就是《誤殺》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誤殺》電影海報

作為陳思誠監製的電影,這部《誤殺》延續了之前犯罪電影的風格,從節奏感還是劇情編排上都跌宕起伏、邏輯縝密、緊扣心絃。它也有不同於以往電影的地方,它通過多維度交叉的方式,深入探析人性中的善於惡,反而更加使人深思。

故事講述的是李維傑與妻子阿玉一家四口在泰國生活的溫馨自足,成績優異的大女兒平平,在參加夏令營的過程中,被同學素察(警察局長的兒子)強暴並拍攝視頻。在對方的恐嚇和威脅下,平平和媽媽反抗誤殺了素茶。為了保護家人,李維傑通過犯罪電影裡學到的手法,通過精心設計,製造出一家人不在場的證明。當李維傑已經順利逃脫法網時,他卻又回到警局自首。

有人拿《誤殺》和原版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對比,李維傑自首的原因是為了體現“罪犯必須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的主流價值觀念,以此通過電影審查制度。但整部電影細細品下來,才發現

李維傑的自首,恰恰反應了他的人性在善與惡之間的博弈,體現了父愛的博大精深、勇於擔當以及自我救贖。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1.善良的正面與負面

片頭的李維傑是一個外表剛毅但內心柔軟的漢子,他看電影時會一個人偷偷的哭,看見女兒要參加昂貴的夏令營免不了毒舌幾句,卻又悄悄的在確認書上簽字同意。他樂善好施、勇於助人,是街坊鄰居口中的“善良人”“好人”。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如果不是女兒誤殺了素察,他也許會將“好人”一直做下去。但是當事件發生後,他得知自己的對手是可以一手遮天的權貴,在公平正義間看不到渺茫的希望。

於是,“善良”成為了他手中的一把利劍。先是利用大家對他的信任,使用蒙太奇的手法,誤導大家為他做了無意識的偽證。接著利用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引發階級衝突,導致街頭暴亂,另素察的父親在市長選舉中下臺。

《誤殺》的電影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譯為“烏合之眾”,指的是:當個人進入群體後,他的思想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和取代,出現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李維傑正是利用羊離不開群體的特性,才選擇抱團取暖。

當李維傑選擇將善良變成一種操縱他人的手段後,天平上善的一端開始往惡的一端傾斜,無形中成為作惡的工具。

2. 惡人的可恨與可悲

影片一開始,素察隨意戳瞎別人眼睛的行為令人髮指,他倚靠家庭帶來的權勢和財富,不斷踐踏和無視法律,只因有一個任何時候都能替他擺平一切的媽媽。

當阿玉對著拉韞怒吼道:“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不知是否有人探究這個“禽獸”背後所形成的真正原因。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和所有事情一樣,“惡”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整個影片看下來,會發現一個問題,素察的惡是有原因的,他有一個極度冷漠自私的父親,面對兒子的失蹤,他毫無緊張感,反而更關心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市長選舉是否造成影響。也許正是因為父親在家庭中缺席,反而造成了拉韞更加的溺愛孩子,以此作為情感上的補償。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如果說外部環境是促使一個人犯罪的催化劑,那麼嬌縱和溺愛才是殺死素察的無形兇手。

拉韞和李維傑的對弈,也體現出了他們為了孩子不惜犧牲一切達到目的的兩面性一方面拉韞可以為了素察濫用執法、

一方面李維傑為了孩子可以殺人,二人在善惡的面孔描繪上早已模糊不清。

3. 謊言的虛構與真實

為了保護家人,逃脫法律,李維傑利用在1000部電影裡學來的知識,偽造出不在場的證明。想達到這一目的,他不得不編排一場瞞天過海的戲劇,這也就是說,他必須讓年幼的女兒參與進來,教尚不懂事的小女兒如何在法律面前撒謊。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這樣做的惡果便是:當李維傑拿到小女兒塗改成績後的試卷後,他認識到謊言已經如同一道黑影侵蝕了他真實的生活,女兒塗改成績的背後,是她已學會利用謊言,來抹殺真實的世界。

這無疑是埋在女兒生命裡的一枚不定時炸彈。當安安在那個夜晚目睹家人搬運屍體,當她無意識模仿棺材裡的聲音用叉子划著桌子,當她跟著父親顛倒是非欺瞞警察,等她長大後如何能面對真實發生的一切。

通過那張小小的成績單,反應了李維傑在小女兒心中的形象變得矛盾且支離破碎。

李維傑應該意識到,他這樣做,挽救了一個女兒,也可能毀掉了另外一個女兒

唯一可以選擇的方式,就是自我救贖。

也只有選擇自首,才可以償還犯下的罪惡、彌補內心的虧欠、抑制惡果的萌發、挽救女兒的人生。

這也就是《誤殺》對比原版電影的精妙之處:當我們在這個時代歌頌英雄時,不應該去鼓勵成為一個殺人者、一個利用善良煽動群體的人。在是非善惡面前,保持理性,不鼓動不慫恿,才能保證不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4.越獄的兩種結局

電影一開始,是《肖申克的救贖》裡越獄的場景,不同的是,李維傑沒有像安迪一樣成功的逃出來。

《誤殺》結局解析|看人性如何在善與惡之間搖擺不定

也許導演是想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現這個牢獄同時是心靈的牢獄,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因受冤入獄,因此他不畏質疑、內心坦蕩從牢獄之中走出來。當殺過人的李維傑試圖躲避法律的制裁,他知道他再也無法回到曾經那個善良單純的自己。當他試圖躲避法律的制裁,越過監獄的高牆,等待自己的,卻是內心無盡的牢獄。

那麼,躲避法律制裁殺過人的他和素察在行惡上又有何區別?所以躺在棺材裡的他,看到了自己和素察走向同樣的結局。也只有當他完成救贖,才不至於自己像素察一般被活活吞噬。

結語:

影片最後,有記著採訪李維傑的老友頌恩:“你覺得李維傑是一個怎樣的人?”頌恩表情恍惚,沉默不語。是的,這一切的經歷使頌恩已看透,人性的選擇題中沒有明確的善與惡

,只願我們保持清醒,不做烏合之眾的一員。


歡迎關注我@劉照夕,讓我陪你一起從別人的生活裡取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