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安家》高收視率,六六為什麼還成為眾矢之的?


寫出《安家》高收視率,六六為什麼還成為眾矢之的?

前幾天就看到過相關新聞,說是組織了一批人去武漢,為後期創作系列抗疫題材的影視劇做準備。


其中,有六六。


看到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有點驚詫的,在我的認知裡,擅長寫家長裡短和鬥小三劇情的六六,跟“正能量”這樣的詞兒不太沾邊,而且似乎還因為總是誇大婆媳關係等問題,作品經常不太和諧;


後來繞彎想了一下,也許六六擅長的是市井生活和煙火氣,這樣是不是更能展示老百姓的生活呢?


然而,今天看了一點六六的武漢日記之後,我被“傷”到了。


她在疫情尾聲去到武漢,竟然帶著一種詭異的興奮的甚至喜滋滋的心情,說什麼“幸虧我來了,再不來素材都沒了。宣傳能進駐的時候,基本都已經到收官時刻”。


幸虧?!


素材?!


這一場舉國上下都為之身心俱疲的疫情,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去撲救,湖北尤其是武漢人民自我封鎖兩個月,在她這裡居然是“幸虧”是“素材”?!


而且她還帶著一種口號式得意的語氣說什麼,“美國華盛頓飛中國北京,明天時間好點的機票12萬元,這和世界末日的方舟票價相比,孰高孰低?你在中國,就是中彩票了!”


這語氣,怎麼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這不知道是紅是黑的讚歌,你確定沒跑調嗎?


(後來有人扒皮說,她貼出來的票價是頭等艙,比經濟艙價格高出數倍原本也在情理之中看,選擇性敘述真是用得好)


全文我沒敢拜讀,看了幾個片段就已經難受一天了:我想過六六會俗氣,但是,的確沒想到會這麼俗,而且還是這麼媚的俗。


寫出《安家》高收視率,六六為什麼還成為眾矢之的?


不知道帶著那種喜大普奔的歌頌的語調在武漢歡脫地尋找素材的六六,是否知道武漢,曾經有過這樣一些人——


那位獨自一人陪伴著64歲的兒子四天四夜的老奶奶。


她為了給兒子找一張病床,堅強地守在門診,一直到兒子被送進ICU,她還手寫紙條給兒子加油鼓勁。當時很多人被老奶奶感動,都在為她的兒子祈禱,希望他能夠挺過難關,戰勝病毒……


然而,今天那位曾經給老太太檢查的武漢醫生髮文說,其實老人的兒子在送進ICU第二天就去世了,甚至他有可能都沒看到媽媽寫的紙條。


最初他們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沒有將噩耗告訴老人;而最近他跟老人家人聯繫時得知,老人已經知道兒子去世的消息,備受打擊,狀態很不好。


不知道,六六聽說過這位徐老太太嗎?

那位在半夜時分摸索著學習發微博的老人家,發出的第一條微博是兩個字:你好。


老人家是位退休的老師,女兒因為肺炎去世,老兩口和13歲的外孫女都被感染,為了給外孫女爭取一線生機,77歲的老人學著發微博求助,希望先救孩子。


在眾人的幫助下,他的求助信息被傳遞出去,病床得到了安排,老人也確診住進了醫院……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以為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可是沒過幾天,傳來了老人病情加重去世的消息。


這位叫劉立的老人,六六知道嗎?


還有那個在陽臺上敲鑼求助的女子,如泣如訴地說著自己實在沒辦法了,媽媽已經感染了,希望得到求助;


那個叫柳帆護士,她的父母和弟弟全都因為新冠肺炎去世,弟弟的絕命書字字泣血“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永別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


這些人,曾經在每個深夜讓我們這些陌生人牽腸掛肚,為之流淚,為之嗚咽。


他們不應該是素材,他們應該被記住。


寫出《安家》高收視率,六六為什麼還成為眾矢之的?

有位網友說的好,不需要創作,記錄就好。


這期間,看到了很多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美好——


冒著生命危險逆行去武漢支援的醫務工作者,留在那座城市充當著志願者的人們,在大街小巷傳遞著生命線索的快遞小哥,那個騎著電瓶車義務送藥的老師,那個給醫務人員做咖啡的90後店主和店員們,那個以一己之力拉起了無數條供應鏈的順豐小哥,還包括那個陰差陽錯滯留武漢當志願者東北小夥子;


還有那些天無數人無聲接力轉發求助信息,儘自己微博之力守護著微小的火苗,因為它是某個人或者是某一家人生的希望……


這些,足以給我們力量。


不需要添油加醋,必須要塗脂抹粉,更不需要喜滋滋蒐集來的素材。

整個疫情期間,除了看方方老師的“封城日記”,我常看的是作家葉傾城老師的碎碎念,她寫滯留在武漢的“洋鎬大爺”跟母親之間的互幫互助,寫在社區團菜群裡的各種見聞,寫孩子在家上網課自己的一些感受,也寫透過醫生朋友瞭解的疫情的動向……真實的記錄,勇敢而堅韌,樂觀而豁達。


透過她們,我看到的是面臨災難時自助助人的勇敢,是武漢人的堅韌豁達,是他們頑強的生命力,一旦有了餘力就為需要的人施以援手。


相較之下,六六那過於熱情洋溢的笑,真是讓人,無法釋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