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華縣鹹林中學是“陝東學府”,不是“關東學府”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是陝東學府 不是關東學府

作者 閻廣勤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社會上對華縣鹹中就有“陝東最高學府”之譽。但不知何故,竟以訛傳訛迄於今,“陝東學府”變成了“關東學府”。不但留傳於口頭,且見諸報刊、書籍。如1988年12月20日的《陝西日報》載有介紹鹹中的一篇文章,標題就是《關東學府——鹹林中學》。1992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楊松軒誕辰120週年紀念文集》第221頁,有“在馬列主義最早傳入陝西的關東學府鹹林中學,……”等,不一而足。

渭南華縣鹹林中學是“陝東學府”,不是“關東學府”

二十世紀前半葉,陝西關中東部地區統稱陝西東路或陝西東府,簡稱“陝東”,大體包括今渭南市所屬各縣市及臨潼、藍田等地,華縣就屬於陝東地區。如《楊鍾健回憶錄》記1909年時,“省上提學司餘某來陝東視察”,參觀教高後,稱譽它為“陝東特色”(《楊鍾健回憶錄》,地質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頁。)。1925年,關中東部各縣組織成立了“陝東學生聯合會”。1928年10月,楊松軒在一篇文章中說:“今後鹹林學校,能如教高、鹹中時代長足進步,為陝東放一異彩。”楊松軒去世時,有一付輓聯題為:“千載聲名著陝東,一世心血留鹹林”。

而“關東”,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潼關或函谷關以東地區,二是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無論何義,華縣所在的關中東部地區均不在其內。“關東”不是關中東部的簡稱,關中東部可簡稱“陝東”或“秦東”。如果一定要用“關”字的話,華縣所在地區可稱“關西”。如華陰東漢時一個名臣楊震,人稱“關西夫子”。楊松軒的一篇文章中曾雲:“惟華縣距省城數百里,而關西一帶無一中學”。但社會公認的原詞是“陝東最高學府”,不可妄改為“關西學府”。

總之,今後用“陝東最高學府”或“陝東學府”讚譽鹹中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可以的,但切不可再用“關東學府”,以免謬誤繼續流傳。

鹹中為何被譽為“陝東最高學府”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社會上對鹹中就有“陝東最高學府” 的美譽。據故老相傳,這是1934年時,國民政府考試院長戴季陶來校視察後的稱讚之詞,但因無史料佐證,故本書中未作信史記錄。筆者現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此美譽者,為民國時的《重修華縣縣誌稿》卷五,其記鹹中“不特為陝東最高學府,在全國私校中,亦有聲色。”此書撰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但此美譽肯定要產生的更早一些。

渭南華縣鹹林中學是“陝東學府”,不是“關東學府”

鹹中被譽為“陝東最高學府”並非溢美之詞,而是因為這個學校在陝東地區教育界有獨特的歷史地位。1919年鹹中成立時,是陝東地區唯一的中學,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陝東的教育中心。當時,大荔縣同州實業中學堂(1905年設),已於1914年改成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15年創立的合陽中學開辦5個月後即停辦,1924年才復建。其它各縣,都沒有中學。所以,鹹中的創立,使陝東地區的小學畢業生紛紛奔赴華縣,到鹹中求學。楊松軒1922年的一封信中說:“學生現共四級,共一百四五十名,外省外縣佔三分之一。”1926年鹹中第四學級畢業31人,其中渭南(今臨渭區)人10名,藍田、華陰人各3名,華縣人只有15名。周邊各縣學子前來求學的趨勢,在那以後繼續發展,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高潮,並維持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據鹹中1946年的一個統計,全校793名學生,本縣人為546名,其他縣的學生247人,其中渭南(今臨渭區)人有45名,華陰人有54名,大荔、平民、朝邑三縣共67名(平民、朝邑二縣解放後併入大荔縣),潼關人有13名。其它還有白水、合陽、澄城、蒲城、長安、藍田、臨潼、洛南各縣人及一些外省人。

鹹中還是陝東地區最早設立高中的學校和第一所完全中學。1933年鹹中設立高中班時,陝東地區各中學僅為初中,“陝東最高學府”之稱,也就是此時產生的。以後設高中班最早的是蒲城堯山中學,為1937年。其它如韓城有高中是1944年,富平立誠中學設高中班為1945年,澄城中學設高中班為1955年,合陽中學始設高中已到1956年。

鹹中於1932年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合校,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又實行男女同班,在陝東地區的中學裡也為最早,開風氣之先,也是鹹中校史上的精彩一筆。

解放後,教育事業大為普及,陝東各縣的各級中學普遍建立完善,鹹中也逐漸失去陝東教育中心的地位。但“陝東最高學府”的美譽,卻永遠記載著這所百年名校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