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此念」嘉賓 嚴伯鈞

導讀

嚴伯鈞,曾是美國布朗大學物理學的博士,他為人所熟知,卻是他的《西方藝術課》及《少年宇宙課》。


科學與藝術,在跨越如此大的兩個領域裡遊刃有餘,他是如何做到的?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選擇背後,到底藏著怎樣的人生邏輯?


藝術並不絕對是感性的,從整個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很多時候藝術是由理性來推動的。而科學的每一次重大進步,每一次突破性的壯舉,恰恰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象力。如果能夠融匯貫通,在你所從事的任何領域肯定都會做得更好。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嚴伯鈞(上)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嚴伯鈞

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

後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組建過室內樂團的專業級業餘小提琴手

開設《西方藝術課》《少年宇宙課》

《如何開發孩子的音樂潛力》等網絡課程

抖音科普大V,擁有百萬粉絲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01

學藝術是為了得到持久的人生樂趣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在學鋼琴,學古典音樂,但是他們的父母可能其實對古典音樂並沒有什麼瞭解,只是覺得隔壁家小孩學了,班上的同學學了,自家孩子不能落後。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需要得到一些藝術的薰陶,是一種值得培養的素質,於是家長花錢,孩子上課外班、比賽、考級。而大部分孩子最終就是跟藝術做了一場鬥爭,然後結束學習,因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


藝術教育,最後的本質都是讓人有樂子,是這件事情本身有吸引力,而不是做了這件事情我就能怎麼樣。藝術帶給人的樂趣是持久的,隨著修為的不斷提升,會越來越感受到它的美好。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尤其是古典音樂,比起流行音樂,天生形式更復雜,內涵更豐富——更加複雜的東西就有更多機會,激起你不同的感受。哪怕是最直接的刺激和快感,都是一層升一層的。


02

主動練琴,源於一個真實的目標

我上小學時最討厭的就是音樂課,因為小學的音樂教材大部分都是一些兒歌,非常天真的那種。


上了初中之後,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給我很強烈的震撼——不是耳朵,而是人的靈魂受到了衝擊,曲子完了之後,感覺你是被摁在座位上動不了,動一下就破壞了那種感受。我就主動跟父母要求要去學小提琴,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去演奏這首作品。


父母給我打了很長時間的預防針,告誡我小提琴不容易學,開始就會有殺豬、鋸木頭一樣的聲音,要忍受枯燥和寂寞。但我不覺得枯燥,不覺得練琴有任何苦,因為我有目標,我相信終有一天我能夠走到那裡,能夠演奏那首協奏曲。拉一天空弦,我會發現確實進步了,離目標更近一步了。


所以我也建議想讓孩子接受藝術薰陶的家長,早期可以把欣賞藝術作為家庭活動,聽音樂會、看博物館、逛美術館等等,讓孩子產生自己的學習動機,明確目標。


——這個目標一不是為了跟別人攀比,二不是為了考一個證書。如果以磨滅孩子的興趣為代價,換一張證書,失去了為今後的人生提供快樂的一個潛在可能,是非常不值得的。


在我的學生時代,父母幾乎什麼也沒做。他們既沒有逼迫我做我不喜歡的事,而喜歡的事又給了我支持,這就是最好的。


03

藝術的內核是理性的思考

上了高中之後,我開始對物理感興趣,物理帶來的幸福感和美感跟藝術是很類似的。大部分人認為,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但我認為這恰恰是大家的一個誤解。


藝術並不絕對是感性的,從整個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很多時候藝術是由理性來推動的。


比如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為什麼水平提升得那麼快?背後是幾何學和解剖學的進步。達芬奇就親自做過很多解剖,所以他對人體的構造非常瞭解,用在繪畫上,也讓作品更精確。蒙娜麗薩的面部就完全符合黃金比例。


印象畫時期的畫,比如莫奈,多是很模糊的感覺,其實並不是畫家在故意追求模糊的效果,而是當時照相技術的出現,大大沖擊了繪畫行業,促使他們去追求一種全新的繪畫方式——並不是去描繪這個物體本身,而是去捕捉物體的光影,自然就沒有線條的概念,所以看上去一片模糊,但可以給觀賞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再往後,到了畢加索時期,他的立體主義的作品,好像是把一個的正面和側面畫在同一個平面,讓人覺得很怪異,但又充滿想象力,但其實他是在回答一個問題,即如何用二維的繪畫平面去表現一個完整的三維的物體。


因為任何一個實物都是三維的,可是繪畫時人的視角只能看到一個面,並不完整。所以畢加索的畫就是在嘗試把不同的面畫下來,放在二維的平面,再組合起來。所以,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側面和一個正面拼在一起,但這其實是畫者對一個哲學問題的思考。


再到後面的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極簡主義、象徵主義等等,其實都有很多的理性的、哲學性的思考在裡面。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很多家長看到一些大師作品會說:“這種我們家孩子也能畫出來!”還真的不是。孩子的畫也會很美很有靈性,但是沒有經過理性和哲學的思考。

藝術的表現要依託感性的方式,但藝術的內核、附帶的思想,包含了很深的哲學意味和理性思考。


04

科學的驅動力是大膽的想象

而科學總該是理性的吧?但其實並非如此。


科學的每一次重大進步,每一次突破性的壯舉,恰恰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象力。


比如量子力學,它的一些基本的假設是非常反常識的,沒有辦法在一個傳統的理性框架下去思考。相對論也是這樣,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你在地上不動,衝你打一束光,測得光速是3×10的8次方每秒;你向著我跑步前進,還是向你打一束光,測得光速,同上。這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就非常不符合。

科學中很多大膽的想象,甚至讓人覺得比藝術更瘋狂。


大家以為科學是在解決問題,其實科學最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提出這個好問題的人就特別具有想象力,特別具有藝術家氣質。當然,後面肯定還是要有很多專業人員做好具體的工作,把問題解決掉,但提出問題這一步,至關重要。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讓人生有趣|嚴伯鈞視頻(上)《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藝術跟物理跟數學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狀態。不管是文是理,甚至工程學,可以說都是在哲學這棵大樹下。


很多國人受“術業有專攻”的影響很深,所以就很好奇,一個學物理的怎麼去搞藝術?但我覺得學物理的對藝術感興趣很正常。


《傅雷家書》裡有一段話,“先做人,再是藝術家,然後是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如果能夠融匯貫通,在你所從事的任何領域肯定都會做得更好。


結 語

在今天這個時代,註定科技要走在藝術的前面,而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跟藝術匯合。在嚴伯鈞身上,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科學與藝術不是對立的,理性與感性彼此輝映。


當科技使得人類徹底從生存壓力中解脫出來,人類將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存在的意義,追求精神成長在未來勢必會愈加成為剛需。


或許嚴伯鈞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在這個時代選擇了從藝術領域突破,實現他這一段的人生目標。對於別人對他的評價,他不是那麼在乎。他認為今天公眾眼中的他,與那個真正的他,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對嚴伯鈞來說,人生不需要別人規定你要走哪條路。未來,他或許繼續做藝術,也可能回到物理學研究的軌道。尋找自己所定義的“成功”,才是真正的人生目標所在。


2020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每週四21:00點

準時上線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華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王昱珩(水哥)|《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隊長之一

史炎|脫口秀演員,噗哧學院院長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等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周芳 | 紀錄片《水下中國》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