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摘要

山東棗林莊移民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移民遷出地之五,有專家認為山東棗林莊在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北七里的安邱村,筆者認為是錯誤的。真正的山東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的樣墩村東北約500米處。

關鍵詞:山東棗林莊、移民

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證這個觀點。

一、山東棗林莊移民的流傳範圍和時間

“山東棗林莊移民”主要流傳在安徽省的淮河兩岸地區,包括鳳陽、蕪湖、利辛、壽縣、霍丘、潁州、六安等市縣,尤其是濉溪縣。據安徽省濉溪縣誌記載在明洪武年間和清初由山東棗林莊遷民到本縣,並標明佔本縣人口80%以上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稱是山東棗林莊移民。再以利辛縣為例,1988年利辛縣地方誌辦公室曾組織過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調查,儘管這次調查缺乏科學的設計和周密的安排,調查的質量不高,形成的資料難以利用,但調查中眾口一詞的說法卻特別引人注目——祖先於明朝初年遷自山東,很多人都說祖先來自山東棗林莊。根據1989年編篡的《壽縣誌》(初稿)記錄了當地23個氏族,其中21個氏族都說是明洪武年間遷入的,幾乎所有的口碑記錄都說是來自山東棗林莊,類似傳說很多,不再列舉。這就說明“山東棗林莊移民”確實存在。根據相關地區山東移民的家譜記載和官方戶籍登記發現,山東來的移民基本上都是很多年以後才在當地取得戶籍,說明棗林莊移民傳說早於明朝初年,不可能是官方組織的移民,更像是從山東來的難民。

二、山東古兗州棗林莊是安徽“棗林莊移民”發生地的可能性排除。

1、山東兗州現在屬於濟寧市兗州區,專家考證的棗林莊為兗州區北部的“安邱村”,該村為明魯王后裔安邱王的封地,該村曾經在康熙初年被稱為棗林莊。該村處於山地丘陵地帶,並不是陸上交通要道也不是水運碼頭,地方史籍資料也沒有古代大量居民的歷史記載。明朝嘉靖年間至清末編修的歷次《兗州志》和《滋陽縣誌》都沒有兗州棗林莊對外移民的記載。相反,自明朝延續下來的《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明初有登州、萊州、青州三府移民到濟寧。

2、明朝移民的歷史記錄共有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間十次,永樂年間八次,下面把洪武年間移民記錄整理如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關於山東、山西移民的建議:“古者狹鄉之民遷於寬鄉,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恆業。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閒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亦。”(《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朱元璋採納了劉九皋的這一建議,很快作出決定:“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可見,洪武二十一年以後,朝廷組織的山東對外移民是不存在的。而明朝建國初年的移民行動,主要移民遷入地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而遷入之後就取得了當地的戶籍,官府給路費、衣物、種子、農具、耕牛等,每人給地30畝,免三年賦役。

(1)公元1370年。《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三年)辛巳,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給資、糧、牛、種,復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屬於臨濠府。)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

(3)公元1376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一о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鳳陽屯田,遣人齎冬衣給之。”

(4)公元1388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

《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農具,復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6)公元1389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馮勝、傅友德率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

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公元1395年。《明太祖實錄》卷二二六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乙未,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

《明太祖實錄》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州府縣。”

從以上明史記錄看出,官方組織的移民沒有一次提及山東兗州對外移民。所以明朝初期山東兗州棗林莊移民安徽的歷史是不存在的。

近年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質疑山東兗州棗林莊移民安徽的真實性。那麼流傳在淮河兩岸的山東棗林莊移民真實歷史是怎樣的?在這裡不得不提江蘇省邳州市。因為在邳州地方誌中明確記載了明代邳州有“棗林”這個地方,而且是渡口。

江蘇省邳州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屬於徐州市轄縣級市,2019年邳州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37位,人口196萬,為江蘇省第二大人口縣。邳州北部有三處國家級古人類文化遺址,分別是四戶鎮的“大墩子文化遺址”和戴莊鎮的“劉林文化遺址”以及“梁王城文化遺址”。邳州以及附近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聚居區。邳州西北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接壤,北與臨沂市蘭陵縣連接,東北與臨沂市郯城縣為鄰。邳州古稱下邳、邳國、下邳國等,是江蘇省歷史最悠久的縣級市,是江蘇省文明發祥地之一。邳州現在是江蘇的“北大門”,曾經也是山東的“南大門”。邳州在周朝時代至隋朝之間歷史變遷不多贅述。公元627年 即唐貞觀元年時廢邳州而設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設淮陽軍,治下邳,屬京東路。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地入金,為山東西路邳州。元太宗七年(1235年)地入元,為山東西路邳州。邳州在金元時期屬於山東西路,其中在公元1231年到1233年間是山東行省所在地。邳州在歷史上和地理上與山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金元時期的“山東棗林莊”在邳州符合歷史事實。

邳州境內北部有東西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古代屬於山東南大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有東夷國部落爭鬥,三國曹、呂交兵,唐代秦瓊、羅士信征戰邳州,宋金交兵,金國統治時期的紅襖軍大戰金軍,元末紅巾軍抗元,朱元璋和張士誠爭疆土,現代淮海戰役主戰場和抗日“禹王山大捷”等等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邳州境內。邳州河網密佈,屬於黃淮水系,沂水、泇水、汶水、武水、大運河、故黃河穿境而過,境內河湖縱橫交錯,水網密集。山東省西南有微山湖,南為中運河流過臺兒莊,東去匯入駱馬湖。密集的水系,阻礙了山東的陸地交通,古代山東西南出省最重要的陸路交通要道就是經過邳州全境南下,邳州是山東和南方交通的陸路樞紐也是運河水道的必經之地,交通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以上資料說明邳州具備古代移民傳說的人口條件和地理交通條件。

三、山東棗林莊移民的歷史記載。

1、咸豐《邳州志》記載:“正德七年(1512年)閏五月,劉六、劉七圍邳州,都漕都御史張縉擊敗之。東海千戶張瀛率銳卒殺其渠帥三人。六等遂從棗林渡邳奔河南”。由於邳州的故黃河在現在的睢寧縣古邳鎮境內,當年屬於邳州的最南部,從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棗林”這個地方屬於邳州的偏遠北部地區,而且有渡口,從該處渡河向南可以進入邳州腹地,然後南渡黃河。

通過多日調查走訪,最終確定流傳安徽廣袤大地的“棗林莊”就在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東北500米處。目前是樣墩村的基本農田(見附圖1),該處地勢明顯高於附近耕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高於其他耕地數米,之後在黃淮海平原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運出大量土方。目前仍然依稀可見古代村落痕跡。曾經的棗林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樣墩村的村民都知道這塊土地的名字。該村村西緊挨汶河(古稱小沂水,又稱天台水),曾經有渡口,渡口西距樣墩小學200米,再西北二公里為宋元時期邳州重鎮良璧。向南距離該地四公里的戴莊鎮黃石村王氏宗譜和向東七公里之外的鐵富鎮艾山後村王氏宗譜(修於清同治二年清和月)記載:“……始籍太原,原自前明中葉遷於下邳之棗林莊,有子八人……”。王姓族人明確指定棗林莊就在岔河鎮樣墩村東北處。可見,該“下邳之棗林莊”就是《邳州志》記載的劉六從棗林渡邳奔河南的“棗林莊”。

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在此,不得不提邳州的古代行政區劃。明洪武十五年前有四鄉:西北為偃武,東為受賢,東南為招賢,西南為修文。修文鄉在洪武十五年割屬睢寧縣,所以洪武十五年之後只有三個鄉。根據《邳州志》記載:偃武鄉有14社:“艾山社在新城(指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後邳州府治遷移到邳城);石埠社在城西北(現屬山東省蘭陵縣);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濤溝二河;石蘭社在城北少西;四戶社在石蘭之東:黃石社在石蘭之南,黃石山在焉;……”。另有記載石蘭社只有一個村,就是良璧。可以確定,咸豐年修志的時候,偃武鄉沒有棗林莊村。棗林莊村已經不復存在,可以斷定真正的棗林莊原住民人口應該很少,只可能是作為渡口而被人們熟記。而西北方向的良璧村就不同,良璧不僅是人口大村,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良璧,古稱良陂,位於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現地屬邳州市岔河鎮,清末之前屬邳州偃武鄉石蘭社。村內有大量的歷代遺址、遺物,如古唐槐、唐貞觀年間興建的興化院遺址和漢代石羊等等,有6000年以上的文明史,東北十公里有四戶鎮的大墩子文化遺址、西南十五公里有戴莊鎮劉林文化遺址和梁王城文化遺址,在曾經的偃武鄉範圍內同時擁有三個國家級文化遺址在全國僅有。而良璧6000多年來一直有人類居住,文化底蘊更加豐厚。該村現有人口超過8000人,其中半數以上為解姓,其他姓氏有王、劉、鄒、周、李、張、孫、趙、杜、顏、董、譚、金、陳、楊、翟、高、曹、馮、曾、魏、賈、胡等等63個姓氏。根據地方誌記載,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在良璧東北隅始建興化院,村北門客棧住監工官,植種槐樹若干。金國又建,元代重修擴建,清代又修建。良璧村內現有唐代槐樹,國家有關部門測定樹齡約1400年。老人們都說多年前有多棵唐代大槐樹,其中南北走向有三棵。良璧街中心一棵唐槐最高,位於湯家茶館門口,1970年因大隊打機井被砍伐。中間一棵唐槐因太靠近供銷社門口也被砍伐,現存大槐樹位於最北,當年險些被伐。岔河公社副主任王中躍組織“四類分子”砍去最下面的分枝時,被村內解慶祝老人(離職副團級軍官)制止才保留下來。之前的1958年公社農具改革的時候也砍伐一棵唐槐,該唐槐位於村民解玉彩家門口。

《邳州志》記載,“梁王城北數十里為良璧,元時興化院在焉。碑所稱棟宇膠葛,樓觀櫛比。殆明以前一巨鎮。舊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歲人常鉅萬。比年以來,戶口彫攰,為狐兔所窟宅……”可見,明朝之前良璧是個大鎮,有人口數萬人。良璧村的規模應該是現在的數倍,據村民代代相傳,良璧曾經有廟宇道觀數十座,現在考證出來有13座,全部毀於康熙七年的“郯城大地震”,後來有些寺廟得到復建,之後又消失於戰亂或文革期間。

良璧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良璧在古代是交通要道、繁華之地。良璧村是邳州市平原地帶海拔最高的鄉鎮之一,平均海拔在29-31米,而邳州市海拔多數在21-25米以下。這也是良璧先民六千年以來能夠定居的主要原因。良璧四面環水,村西為西泇河(古稱武原水,隋朝改為泇水,見附圖2——宋金時期邳州水系圖)。

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沂州府志》載:“西泇河出費縣抱犢山下,東南流經蘭山縣界,由神峰山城陽橋作字裡老鴣巷至朱家樓入邳境,下達泇口與東泇河水會”。西泇河在村西南馬店村轉向東,在岔河東北與宋家溝水交匯轉彎再往南流往泇口。1958年政府實施水利工程將西泇河改道東流匯入東泇河。西泇河在豐水期河面超過百米;宋代西泇河成為直達東京汴梁的運鹽之河。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避黃開泇,西泇河成為中運河的主要支流。村東為宋家溝,宋家溝古稱送糧溝,應為古代良璧運送糧食給官府的水道。宋家溝南流匯入泇河,在岔河東北方向與西泇河交匯,形成三岔河,岔河鎮的名稱由此而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邳縣人民政府為了改變岔河北部村莊的交通,把宋家溝與泇河交匯處水道改為地下涵道,其上修路建大橋。宋家溝在良璧東南方向古代有木橋(解放後修建了水泥橋,現在當地村民仍然稱其為木橋),通過木橋東南二公里左右就到了現樣墩村北的古汶河渡口——棗林莊渡口。再往東三公里就是邳蒼分洪道,古代稱艾水,泇水和艾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南下的陸上重要通道就是途徑泇河兩岸—良璧—棗林莊渡口。良璧村北有古黃河分支,該河連接西泇河和東泇河,隋唐以後也稱為“運糧河”。曾經河面寬闊,水深數米,現在河道不復存在,已經變成了基本農田,只是明顯低於南北兩端地塊。運糧河上古代有石橋,該橋原名“登龍橋”,現遺址為“石橋窩”。良璧與原偃武鄉石埠社泇河上的老鴣巷橋(建於唐朝,毀於日寇炮火)距離十幾公里,老鴣巷橋是蘭陵縣和邳州兩地連接的重要節點。

2、說起老鴣巷橋—良璧—棗林莊—線交通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奪淮入海”。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出海口。根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和山東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氾濫的地區。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黃泛區河流密佈,水患嚴重,改變了過去的已有陸路交通體系,以至於老鴣巷-良璧-棗林莊-艾山西至邳州官道成為山東南下最重要的陸路通道。

3、邳州志有關移民的記載列舉如下:

十三世紀初,金國的轄地日削,女真貴族和各族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日益嚴重,山東、河北農民紛起反抗。貞祐二年(1214年)楊安兒東取萊州、登州;郭方三據密州(今山東諸城),進攻沂、海二州;李全進攻臨朐,棘七據辛河,有眾四萬;史潑立據寧海州(今山東牟平),有眾二十萬。

據地方誌記載貞祐三年(1215年)紅襖軍六萬餘人在良璧(石蘭社)、楚墩和崗子崮一線與金軍交戰,大敗金軍,繳獲戰船數百艘,以備渡河攻打邳州的金軍。

《邳州志》記載:“侯摯初名師尹,字莘卿,東阿人。明昌二年進士,宣宗南渡,遷行六部侍郎。貞祐三年(1215年)拜參知政事,行尚書省於河北。時紅襖賊入臨沂費縣境,其眾皆楊安、劉二祖散亡之餘眾及六萬。賊首郝定稱大漢皇帝,署百官。攻泰安、滕、兗、單諸州及萊蕪、新泰十餘縣,又破邳州崗子堌,得船數百艘,將跨河為亂。摯以上聞,詔摯行省事於東平,率兵捕討。興定二年(1218年)復行省於河北。摯言欲駐兵長清,連接泰安,介於東平益都之間。上恐分其兵糧,乃詔權移邳州行省。摯上言東平以東,累經殘毀,至於邳、海尤甚。海之民戶,曾不滿百,而屯軍五千,邳戶僅及八百,軍以萬計,兵多而民不足,使蕭何、劉晏復生,亦無所施。”

《邳州志》載:“貞祐初(1213年),邳州建戶兩萬七千。”而四年之後的興定二年(1218年)只有800戶,人口不過4000餘。絕大多數人變成了難民逃離了邳州。

從以上史料記載,不難看出,由於紅襖軍起義,戰爭波及山東西、南部和江蘇北部無辜的貧民數萬戶。先是1214年山東費縣、滕州、兗州、單縣各地災民南逃,再就是1215年紅襖軍進攻良璧-崗子崮-楚墩一線,邳州當地的百姓也加入了逃難的大軍。山東西南部從陸路來的難民多數途徑良璧,良璧有兩處善堂和眾多廟宇安頓難民。村北門善堂(建築面積640平方米)建於北宋初年,西門善堂(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建於北宋中期(善堂是官府設置的臨時救濟場所)。一個村同時建有兩處善堂在邳州是僅有的,充分說明良璧在古代的交通區位優勢。北門善堂南有唐代所植大槐樹數棵,難民在良璧善堂和廟宇停留後再往村東南方向通過宋家溝木橋,奔棗林莊渡口去往邳州腹地,由於人數眾多,渡口小,必然在坐等渡船,耽擱了行程,給難民留下深刻印象。良璧的先民逃出去以後代代相傳老家在偃武鄉(方言為燕屋鄉)大槐樹,而路過的難民有的人記得大槐樹,有的人只記得棗林莊渡口。由於古代人們多數是文盲,加之山東方言,偃武發音為“燕屋”,被移民後裔曲解變成了“燕窩”,加之“老鴣巷橋”的因素,有了“老鴣窩”的傳言。因為老鴣是喜鵲的方言稱謂,後來引申到“喜鵲窩”。根據以上《邳州志》記載事件關聯分析,“山東棗林莊移民”的真實地點在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東北處,真實事件不是移民,而是難民遷移,時間是宋金對峙期間的1214年-1218年,難民南遷原因是紅襖軍與金國朝廷戰爭。許多難民後裔把始祖遷入時間確定為明朝初年,是因為宋元以前朝廷嚴禁民間修譜立碑,而明代因為有朝廷組織的移民,所以允許民間修譜立碑,這就是各地民間常見明代石碑而很少見到宋元時期石碑的原因。後來因各種原因導致祖碑的毀損,族譜失落、毀損,難民後裔很難準確掌握始祖信息,導致記錯年代並找錯祖居地。因跟風心理,人云亦云,誰也不敢貿然否定自己的家譜記載會有錯誤,導致後人一錯再錯。

紅襖軍和金國軍隊的戰爭,導致大量難民南逃,山東西南各地的災民南下途經邳州西北的老鴣巷橋-良璧大槐樹-棗林莊渡口,之後進入邳州腹地,往東去海州島上逃避兵災,往西去往河南省方向逃難,往南渡過淮河奔南宋管轄區域,之後足跡遍及淮河兩岸、大江南北。而邳州在金國統治期間和元代屬於山東西路,因而“山東棗林莊”五個字深深的印在難民腦海中,為難民後裔尋根提供了記憶密碼。殊不知幾百年後曾經的“山東棗林莊”劃歸了江蘇省版圖,從而造成移民後裔找錯了方向。

可見,“山東棗林莊移民”的來源不僅僅有山東省西、南部的難民,還包括江蘇邳州、海州以及徐州其他縣區等蘇北難民數十萬計。同時不排除在之前和以後的歲月裡也有遷徙的難民。南遷的先民不僅僅定居在安徽的淮河兩岸,江蘇的南部、浙江等省市,南半個中國都會有北方難民的足跡。相關地區所謂的明初移民不過是宋、金、元、明時期難民歷次外遷籍口罷了。曾經讓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山東棗林莊”雖然消失在田園裡,但她真實的存在於歷史的時空中。

無論是“山東棗林莊移民”,還是“偃武鄉大槐樹移民”,以及流傳部分地區的“老鴣巷移民”都發生在以邳州市岔河鎮良璧村為中心的蘇北魯南地區。“閉門造車”要不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真的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棗林莊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樣墩村——山東棗林莊移民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