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直接免費,學術的春天終於來了

蔡元培曾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在德國,成熟完善的大學教育體系和包容開放的學術氛圍,為研究高深學問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01

與欠缺邏輯的法國人不同,德國人做什麼事情都講究邏輯。那麼,公立大學免費的邏輯又在哪裡?畢竟在我們中國人的認知裡,大學似乎很難免費。

首先,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文化和教育屬州級事務,各州有權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按照專家說法,教育政策的惠民程度和體制層級呈反比例的關係:管轄層級越高,惠民程度越低;管轄層級越低,惠民程度越高。

因為最高層面上的政府機構不見得特別注重民眾感受,低層級政府機構相對更瞭解民眾需求。另外,因為地域不同,各地區民眾需求也不同,制定統一政策未必滿足民眾需求。因此,德國把教育事務下放到州,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與此同時,各州也會將民眾利益放在首位來考量。注重公義、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不將教育當作賺錢機器,都成為德國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免費也因為這種理念而被催生。民眾是納稅人,按照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法則,政府當然要為教育買單。加上德國政府的所有經費支出都會經過嚴格審計,而且政府絕不能成為稅收的受益者,公款吃喝、公款用車等都不存在,所以經費除用於基本行政開支外,都用於教育、醫療、保險和交通等領域。

大學直接免費,學術的春天終於來了

02

在海德堡大學、馬爾堡大學、弗萊堡大學……但凡是大學城,你總能看到各種膚色和麵孔。有一次在馬爾堡大學偶遇中國留學生,攀談起來才知道,僅僅是這一所高校,就有上百名中國學生。

德國大學的免費制度,不但針對本國學生,也針對留學生,這個在全球範圍內都很罕見。

德國政府之所以有此舉,是希望通過提高留學生比例來提升德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他們不但對留學生免學費,還為了鼓勵大學招收留學生,推出補貼制度。即大學每招收一名留學生,都可得到相應經費。

也正因此,經濟相對落後的德國東部地區的大學,更熱衷於招收留學生,以獲取補貼來彌補經費不足。

從這些年的數據來看,德國大學的留學生比例在10%—15%之間,算是相當高,而且一直在增長。德國也因此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全球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家,含金量很高。

當然,德國鼓勵大學招收留學生,並不僅是為了增強大學的國際化水平,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大學直接免費,學術的春天終於來了

03

說實話,德國大學對留學生的補貼制度,其實對財政而言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但德國人想得很長遠,而且思維也很開放。在他們看來,留學生的到來,必然會帶來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一個國家不能故步自封,以開放心態接納外來者,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本國文化的推動。

另外,德國的老齡化問題很嚴重,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留學生畢業後可以留德工作,這類高素質人才,哪個國家都不會不歡迎。

即使留學生畢業後不留在德國,而是回到祖國,對德國來說也是好事。因為這將意味著德國文化、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輸出,恰恰是軟實力的體現。這種潛移默化的輸出,對德國製造的出口大有好處。

德國最讓人稱道的是通過了歐盟高知人才引進法案。根據這一法案,留學生在德國學習,每年可兼職的時間從以往的90天增加到120天。學生在德國大學畢業後,可以申請為期兩年的找工作簽證。拿到此簽證後,學生可以在找工作期間無限制打工。找到工作後,又可在工作滿兩年後申請長期居留許可。■

大學直接免費,學術的春天終於來了

120個細節背後真實的德國:

點關注,更多有趣、有料的知識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