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後的音樂發展

“文革”期間,是我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停滯時期。“文革”結束後,我國的鋼琴音樂終於迎來了解放。本內容主要圍繞文革結束後的音樂發展、音樂創作與作品的解放,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音樂探索,進行具體的闡述。

文革結束後的音樂發展


文革結束後的音樂發展

“文革”結束後,中國的鋼琴音樂事業有了迅猛的發展。下面,我們就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鋼琴理論研究的發展、鋼琴專業教育的發展以及新一代的鋼琴演奏家做一番詳細的探討。

一、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許多鋼琴家、作曲家在“文革”期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而“文革”結束後,他們又擁有了自由創作的機會。這對於我國的鋼琴音樂事業來講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的。

鋼琴音樂創作在這時具有一定的特點,我們對其進行了總結,主要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中國風格”為鋼琴音樂創作的主要方向。

(2)“求新”、“多元化”為主要思維方式。

(3)體裁的多樣化受到重視。

(4)運用現代的鋼琴演奏方法和記譜方法。

(5)很多作品缺乏可聽性。

(6)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發展緩慢。

經過長期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將這一時期的我國主要鋼琴作品做出了總結,具體如下。

(1)根據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它更注重追求音響效果的民族化。這一類的鋼琴作品有很多,其中,王建中的《彩雲追月》、朱踐耳的《雲南民歌五首》、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等較具有代表性,受到聽眾的青睞。

(2)以中國音樂為素材的原創作品。它主要以民族音調和色彩性調式和聲為基礎。這一類的鋼琴作品有很多,其中,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蔣祖馨的《山花爛漫》組曲等較具有代表性。

(3)完全新創作的鋼琴曲。這一類樂曲以無調性、十二音體系、獨創作曲技法系統創作。1947年桑桐的鋼琴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第一首運用無調性的和聲技法寫成的作品。1980年代以來,更多的作曲家對無調性創作進行了成功的探索,並創作出了為後世傳唱的作品,比如王建中的《情景》、汪立三的《天問》、陳怡的《多耶》、楊衡展的《但曲》、蔣祖馨的《第一奏鳴曲》等等。

(4)大型曲式結構的鋼琴曲。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已有20多部鋼琴協奏曲被創作出來,比如劉敦南的《鋼琴協奏曲——山林》、羅京京的《鋼琴與樂隊》,譚盾的《鋼琴協奏曲》、趙曉生的《希望之神》等。在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趙曉生的《希望之神》、譚盾的《鋼琴協奏曲》是新的創作觀念和技法來創作的主要代表作品,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綜合了新的創作觀念和技法,創作水平較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

(5)“中國音樂風格”的雙鋼琴曲。這一類的鋼琴作品有很多,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龔華華的《趕山》、趙曦的《童年的正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