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餘生這“三不”,這一生才算是不虛此行

看清餘生這“三不”,這一生才算是不虛此行

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人生在世,幾經風雨,我們總是對別人言笑晏晏,豁達大度,卻獨獨忘記了善待自己。

日本作家太宰治也在小說《人間失格》裡,寫道: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等到年歲漸長,經歷過一些變故後,才發現真正愛你的人,往往不需要你的討好,需要你討好的,往往並不愛你。

這種需要通過討好才能維持的關係,不要也罷。

離開的都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餘生還很長,做更真實的自己,別活在了取悅別人的煩惱裡。所以,下半生,我們不如這麼過:


01

  • 不討好,先愛己而後愛人。

年少成名的才女蔣方舟曾在一期《奇葩大會》中,分享“討好型人格”帶給自己的困擾。

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她活成了一個不敢隨便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起衝突,害怕別人不開心的人。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點醒了她:“你有沒有跟任何人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

她這才發現,在二十多年的人生裡,自己所有的關係竟然都是靠討好來維持的。

更準確的說,是靠自我犧牲來成就別人的,她始終扮演著好人的角色,自然活得不開心。

而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是什麼呢?

是你可以和這個人去爭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實、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這個人,而不用擔心對方會不會產生不快或是反感,這樣的關係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這段分享也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很多人好像在蔣方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時常太過敏感,被別人的心情牽著鼻子走,只要對方臉色不對,就誠惶誠恐;

遇上別人的請求,從來不會拒絕,唯一會拒絕的是別人的幫助;

因為過分謙卑,面對別人的質疑嘲笑,總是選擇自我懷疑......

但能被輕易得到的,總是不易被人珍惜。

一味地付出,一味地討好,只會讓自己低到塵埃裡,終究得不到你想要的人的認可。

就像席慕蓉曾經寫的那樣: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若是一段關係是以你的“討好”勉強維持的,最終往往會讓你心灰意冷、遍體鱗傷。

討好並不能帶給你什麼,拒絕別人也並不意味著傷害。

你永遠都活不成所有人喜歡的樣子,也沒必要活成所有人都喜歡的樣子。

所以無論結果如何,請先愛己而後愛人。

等到了一定年紀你會發現,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意討好的樣子。

看清餘生這“三不”,這一生才算是不虛此行


02

  • 不解釋,做最真實的自己。

日劇《被討厭的勇氣》開頭有這樣一幕:

女主庵堂蘭子去蛋糕店買蛋糕,前面排著長長的隊伍。

突然,一個排在後面的小女孩跑在櫃檯前,嚷著想吃店裡僅剩的一塊草莓蛋糕。

女孩媽媽一邊道歉,一邊把她重新拉回到隊伍裡。

排在前面的大人們不約而同地點了其他蛋糕,輪到蘭子時,她卻直接要了最後一塊草莓蛋糕。

在眾人詫異的眼光下,她也不做過多的解釋,旁若無人地享受起蛋糕帶來的快樂。

此時,底下出現一詞: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的。

是啊,蘭子遵循了這社會“先來後到”的規則,付出了足夠的時間和金錢,願意去換取一份最愛的草莓蛋糕,儘管那是最後一份。

又有什麼錯呢?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事都需要解釋。

很多人之所以煎熬,就是一直在做別人期待的自己。然後,日復一日地複製著相同的人生,畫地為牢。

不如灑脫點,任由旁人去臆想,你只管做最真實的自己。

畫家陳丹青說過:

“沒必要讓所有人知道真實的你,或者是你沒必要不停的向人解釋其實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這是無效的。


我甚至覺得你把這些真實的自己隱藏在這些誤解背後還挺好的。”

人活一世,是為了做自己,不是為了解釋自己。

很多時候,取悅自己,比做個討喜的人更重要。

看清餘生這“三不”,這一生才算是不虛此行


03

  • 不糾纏,不負餘生不負己。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其中有位網友的回答很有哲理:“忘不掉,放不下,輸不起。”

歸根結底一句話,不過四個字:過於執念。

朋友小安就是一個在感情裡有些卑微,但執念很深的姑娘。

前段時間,她剛剛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感情。

從高中到大學,大家都以為他們會是從校服到婚紗的模範情侶,卻不料因男友劈腿而草草結尾。

大家紛紛為她打抱不平,誰知最近一次聚餐裡,小安卻支支吾吾地告訴我們,他倆複合了。

一開始還如膠似漆,結果沒過多久,男友又舊態復萌,電話不接,微信不回。

她給他找了各種理由,什麼工作忙、沒時間、太累了,最後她終於沉默了下來,只問我們還該不該繼續。

愛得深的話,自己會有決定,問別人也是多餘。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一切理由其實都是託詞,男友對小安早就沒有了感情,只是習慣了她的好罷了。

小安自己心裡又何嘗不清楚,但就是不捨得、不甘心,寧願僵持著。

即便這讓人很累,但依然選擇了糾纏不休。

她不明白,當愛情不復存在的時候,糾纏只會讓自己更難堪。

這段感情失敗的根源,就是她全身心地投入,捨棄自尊,來博得並不值得擁有的愛。

一直沉湎於過去的人,是很難幸福的,不糾纏,是一種灑脫,也是開啟幸福的鑰匙。

很喜歡英國詩人王爾德的一句話:“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如果一個人總是對你的好視而不見,如果你發出的消息總是要很久才收到回覆。

如果對方總是更在意自身而忽略你的感受,那就告訴自己,別再不求回報地付出下去。

大多卑微的討好換不回如初的感情,真正好的關係從來都無需刻意地維繫。

所以,那些需要費力討好的關係,就讓它算了吧。

“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人生的快樂根植於內心,一個人只有懂得取悅自己,才能真正收穫快樂。

餘生漫長,既然前半生,看不透人際中的關係,糾結於生活中的紛紛擾擾,活得複雜又疲憊。

那麼下半生,還是不討好,不解釋,不糾纏,做最真實的自己。

如此,這一生才算是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