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迭代的體育播客,國外“播主”都在做些什麼?

不斷迭代的體育播客,國外“播主”都在做些什麼?

2020年1月8日,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全球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Spotify將開始開發體育播客項目。知情人士表示,Spotify想要減少對音樂的依賴,加強原創性從而增加收入。

“播客(Podcast)”這個詞最早是在2004年出現,將iPod和Broadcast這兩個詞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廣播模式:原創制作的音頻存儲到流媒體平臺上,有需要的聽眾可以隨時選擇需要的節目點播收聽。這種方式打破了廣播節目時間地點的限制,在全世界開始流行起來,2005年,牛津新美國詞典宣佈播客為“2005年度最佳詞彙”。

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播客的發展不容小覷。2019年播客的廣告售賣量達到了7億美元,比2017年的3.1億美元增長了超過100%。

不断迭代的体育播客,国外“播主”都在做些什么?

美國播客2017年至2019年的廣告售賣量變化

播客正在隨著收聽人數的增多而快速發展,Spotify對原創播客節目的重視也在2019年開始展現,2月份時,Spotify以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專門生產播客內容的公司Gimlet Media,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這筆收購是當時播客行業價格最高的一筆。

而在2020年,Spotify又宣佈準備開發體育原創播客節目,這也將他們對原創節目的第一次嘗試。選擇了“體育”這一板塊入手,是因為體育播客有著巨大的潛在實力。

在播客高速發展的2017年到2019年,體育也是播客行業中的重要一塊。據2018年5月《體育商業週刊》報道,在2018年4月的十大播客中,體育“播主”佔據了兩個位置,分別是ESPN和Barstool Sport。其中ESPN擁有每月440萬的不重複收聽人數和3,710萬的不重複流和60個節目的下載量,排在第7位。雖然在流媒體播放和下載的數據上不能說是遙遙領先,但已經證明了體育播客的需求和關注度並不小。

類似於國外的Spotify、Apple ITunes這樣的流媒體平臺,國內也有不少的平臺、軟件為播客的發展提供土壤。比如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但不同於國外,國內的流媒體平臺中,體育節目似乎“不受重視”。蜻蜓FM在2017年時,還可以在推薦板塊中發現“體育”板塊,而現在,我們已經無從找到該板塊。直接搜索“體育”二字時,也僅顯示名稱有體育二字的一些節目,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停止更新了。

不断迭代的体育播客,国外“播主”都在做些什么?

2017年(圖左)排在靠後推薦位置的體育板塊,2019年(圖右)已經不再出現在分類中

當然,國內也有不少體育播客節目至今仍在正常更新且有著屬於自己的穩定收聽群體。如姬宇陽從2016年就開始製作的節目《一言姬出》,在蜻蜓FM上的播放量顯示,每期仍有10到20萬的收聽量。喜馬拉雅FM上徐靜雨的節目《雨說體育》也是仍在更新,收聽量在一千到三千不等。

目前國內關注度較多的播客節目中,足球節目《一言姬出》、籃球節目《雨說體育》等,均是由有一定知名度的解說員或評論員,對自己熟悉的領域和內容進行深入的科普、探討,給聽眾們講述他們或許不熟悉的體育故事,以及拓展開的部分體育產業相關話題。也可以看出,一定的IP基礎在播客運營中非常重要。

當然,現在國內體育播客節目比較少,產業也並不完善,其變現鏈條模式也是簡單的付費收聽或粉絲打賞。而這個產業在Spotify這樣的流媒體平臺上已經相對較為成熟,可以通過廣告或流量變現,內容上也是五花八門,有大公司生產的多種類節目,也有個人製作投放的節目。在此我們整理了國外體育播客內容的幾大種類,這或許能給國內媒體人一些參考,如何運用起播客的平臺來傳遞內容。

俱樂部專屬節目

Spotify的體育板塊中,僅在前兩排就能看到兩個專屬於足球俱樂部的播客節目,分別是英超利物浦的《Blood Red》和阿森納的《Arseblog》。這類節目由俱樂部相關工作人員、鐵桿粉絲或跟隊記者運營,更新頻率不定,有的每天一到兩次,也有每週一到兩次。內容主要有隊伍的比賽相關情況、球員故事、採訪、賽事分析等內容。對於國內一些俱樂部來說,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方式來加深與球迷的互動,增強球迷的粘性。

媒體出品專項節目

這類節目由於其專業性強、大眾的信賴度高,在流媒體平臺中排名較靠前。如ESPN的《ESPN FC》節目、衛報的《Football Weekly》,是由主流媒體制作的針對足球的專項節目。其內容主要是媒體工作者講述足球項目世界的事件與故事,包括了俱樂部、賽事、人物等。不僅是從媒體人的角度來講述體育故事,還可以更深層地探討球迷們關注的體育事件。

例如1月22日ESPN FC中發佈的一期節目“誰為曼聯買單?”(Who’s at fault for Man United?),節目探討了曼聯本賽季的成績低迷,薩拉赫的不穩定表現等問題。對於媒體人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廣播節目,而在播客中,對話或提問這樣輕鬆的方式可以幫助更好地表達觀點。

名人做“播主”,跨界內容吸引人

名人制作節目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少人們的關注。國內其實也有類似的例子,之前高曉松與喜馬拉雅合作製作的《曉說》系列就有著不錯的反響,平均播放量超過5000萬。在國外流媒體平臺上,體育播主們也有不少退役著名運動員或著名體育解說、評論家。如獲得9次WWE洲際冠軍賽的克里斯·傑力科(Chris Jericho),美國著名體育作家比爾·西蒙斯等。

由於傑力科本身就是搖滾音樂家,這位退役運動員的節目中除了體育相關,也會出現不少娛樂內容,因此他的播客內容有著很好的跨界效果。而西蒙斯這樣的體育人,他的播客節目在2019年10月被紐約時報選為7個體育迷最愛收聽的播客之一。他的節目中,會邀請嘉賓對話,嘉賓則不限於體育明星,也有不少娛樂明星,內容則包含了體育文化交流以及各種互動分析,他會在節目中與嘉賓討論最新的比賽、球員的動作等等,都達到了很好的跨界效果。

體育故事與深刻話題

在體育播客中,輕鬆、有趣、隨時隨地傳達信息是不少節目的要領,很多體育迷也通過播客內容來獲取信息。但是也不能忽視播客內容中存在的嚴肅種類。如節目《Throwback》和《體育犯罪(Crime in Sports)》。前者是講述美國隊女子足球向主流邁進的起源故事,讓國家隊真正的開拓者們來講述她們的故事。可以說是極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節目。

而《體育犯罪》中,則是講述了許多運動中我們不瞭解的奇妙故事,也有在知名度很高的事件中找到不同角度來講述的內容。中國作為體育文化大國,也有許多精彩的體育歷史故事,用這類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文化輸出,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蜻蜓fm和喜馬拉雅的陳述,他們的用戶規模已分別達到4.5億和6億,而體育播客在這一塊的市場還暫時未開發。需不需要開發、要如何開發,國外這些“播主”們都在做什麼、怎麼做,或許能給出部分答案。

延展閱讀:

不断迭代的体育播客,国外“播主”都在做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