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教師考試教育學知識: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有兩大考法:識記和理解。其中以例子的方式考查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相對較難。涉及的題型均為客觀題。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關鍵詞有三個:有目的地、培養人、社會活動,分別對應三個特徵:目的性、育人性、社會性。

考法:

一、考識記

例一:教育的本質是( )。答案: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例二: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 )。答案: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例三: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 )。答案: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例四:教育共同的基本點是( )。答案: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例五:教育的本質是( )。答案:育人性。

例六:教育的根本是( )。答案:社會性。

二、考例子

1.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1)目的性——反例:無目的地活動,即本能,不算教育。偶發性活動,不算教育。

例如:嬰兒吸吮,蜘蛛織網,均是本能,不屬於教育。

例如:小明在與他人多次衝突下,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這是偶然性事件,不算教育。

(2)育人性——反例:動物的一切活動,不算教育。

例如:猴子騎自行車,海豚跳鋼圈,均是動物活動,不算教育。

(3)社會性——正例:包括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算教育。

例如:媽媽教孩子洗衣服,自我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均算教育。

2.拓展延伸: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相結合的一種實踐活動。

(1)“促進”——動力性,即有積極影響的屬於教育。

例如:小偷師傅教小偷偷東西。這屬於消極影響,不算教育。

(2)“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耦合性,即教育要促進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

例如:機械的灌輸(違背個體個性化),隨心所欲的學習(違背個體社會化),均不屬於教育。

(3)“實踐活動”——目的性,同上述解釋。

例如:小明在媽媽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與人和睦相處。這是有目的性的活動,屬於教育。

昭通教師考試教育學知識:教育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