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65年,科研路上他大膽創新,成為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89歲,三尺講臺他授課解惑,為國家培養醫學人才。他這一生為祖國鞠躬盡瘁,他就是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之一的鞠躬。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

鞠躬早期從事中樞神經系的束路學研究,是國內第一個掌握Nauta法的科學家、我國束路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從事神經內分泌學研究,提出了垂體前葉受神經一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打破了半個世紀的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定論。進入21世紀後,鞠躬首創的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開創了國際先河,也為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病人帶去了希望。

少年立志,學醫救國

1929年,鞠躬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希望孩子可以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此為他取名為“鞠躬”。鞠躬的父親原名周祺安,因感於氏族間不斷的恩怨,廢棄了自己的姓氏,改為“索非”,取“不索非何以求是”之意。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全家福

少年的鞠躬深受家庭,尤其是父親的薰陶。父親認為身強體壯的隊伍才能打敗鬼子,學醫才能救國。他主張醫學救國論,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期間,曾自學醫學考取了衛生局的執照,開辦了一個小診所,利用午休時間在診所為病人看診。鞠躬記得父親常常免費給一些窮人看病,甚至贈送藥品。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初中報名照

父親索非還熱心於科普工作,出版了一系列通俗醫學讀物,如《孩子們的災難》《人體旅行記》等來普及醫學知識。小時候,鞠躬雖然會被醫書裡一些解剖插圖嚇到,但正是這些書開啟了他走向醫學的大門。

鞠躬從父親那裡學得了如何愛國、救國,也立下了學醫的志向。

艱苦歲月,磨練意志

1947年,18歲的鞠躬考入了湘雅醫學院。當時的湘雅醫學院正處於被日本兵燒燬後重建的狀態,只餘下鋼筋骨架和一間因為地處偏遠而倖免遇難的磚木小屋,名為福慶樓。

鞠躬和其他學生們就住在這個僅有四層小屋的最頂層。宿舍是大通鋪,樓裡沒有洗手間,只有三樓的一間小屋子放了一個大木桶,當作學生的洗手間。

鞠躬入學時,學校還沒有電燈,學生宿舍裡都是用油燈照明。生在上海優渥家庭的鞠躬從來沒有叫過苦,成績依舊名列前茅。

1952年,鞠躬從湘雅畢業。當時,他心中有三個學習志願:生理學、微生物學和病理學。然而命運和他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二排左九)所在的湘雅醫學院二七班結業合影

當時我國的醫學院比較少,師資也匱乏,國家準備開辦師資培訓班來培養醫學院的老師。軍委總後勤衛生部的一個幹部到湘雅選擇解剖學教員,他按照解剖學分數的高低選人,選中了成績最高的鞠躬。

就這樣,鞠躬被選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高級師資訓練班。雖然沒有學習自己理想的志願,但鞠躬毫無怨言,他全身心研究解剖學,得到了導師張鋆教授和張作乾的肯定。

有一次,解剖學系的張鋆教授看到了鞠躬解剖的臀中肌下血管及神經叢,鞠躬做得很仔細、很乾淨,他將鞠躬表揚了一番,並對其他同學說,“解剖就應該像鞠躬那樣做”。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後排左一)和協和同學在頤和園門口合影

1953年,鞠躬被分配到了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的解剖學教研室,一干就是三十年。當時西北重鎮的郊區十分落後,百姓用“馬路不平,電話不靈,電燈不明”這“三不”來形容這裡貧困的程度。

當時,鞠躬因為太瘦還被同事起了個綽號,叫“搓板”,可見當時條件的艱苦。但他並沒有因為這種艱難的環境產生心理落差,還是一如既往地鑽研學術,除了教學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泡在圖書館。

在圖書館裡,他發現了神經形態學領域的經典雜誌《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於是更傾盡所有空閒時間在圖書館鑽研,甚至因為每天坐在圖書館的硬板凳,把坐骨結節下的皮都磨破了。

學校缺乏設備,鞠躬幽默地表示“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親自動手設計了不下十餘種“土儀器”。

鞠躬一生經歷了無數艱苦的環境,面對命運的重重捉弄,他沒有過悲觀和放棄。他帶著一顆做科研的赤誠之心和與命運抗爭的堅定信念,在落腳安家的每一個地方都創出了一番事業。

大膽創新,碩果累累

50年代,鞠躬剛到四醫大時,學校沒有指定研究方向,鞠躬在研究神經解剖學的時候,發現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他認為這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20世紀40年代中期,Nauta法被美國人Nauta發明,50年代後期發展成熟。Nauta法是一種選擇銀染變性神經纖維的方法,可以將變性神經纖維染成黑色,而正常組織呈黃色,兩種顏色間的反差很大,一目瞭然。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在工作

作為當時國際上一個先進前沿的方法,鞠躬在看文獻時很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研究,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和試驗,他和同事用Nauta法做了兩項聽覺束路追蹤研究工作,並且在《解剖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成為國內用Nauta法研究的第一篇論文,在解剖學界嶄露頭角。

當鞠躬投出第二篇論文時,文革接踵而至,限制了他的科研工作。不能進圖書館,不能看外國文獻,但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

後來,已經年近半百的鞠躬才發現70年代初神經解剖學研究領域出現了追蹤神經束路的一種新方法——HRP方法,又稱辣根過氧化物酶,比Nauta法更靈敏。

那時候會做辣根過氧化物酶的人很少,鞠躬每天拼命工作以追回耽誤的時間,常常做實驗到晚上一點鐘,終於掌握了HRP技術。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在觀察標本

1978年,鞠躬和解剖系的同事編了一個小冊子,裡面載有11篇論文。他們還在廬山召開的全國解剖學會議上講了一堂關於辣根過氧化物酶追蹤神經束方法的課。自此,鞠躬已經獲得瞭解剖學界不小的聲望。

1985年,具有學術敏感性的鞠躬創辦了四醫大的神經生物學教研室,這是國內醫學院校中第一個神經生物學方向的教研室。1989年建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

1991年,鞠躬因為發現腦下垂體前葉受到神經直接調節,提出了腦下垂體受體液神經雙重調節的假說,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當選為科學院院士。

當選院士後,鞠躬並沒有就此止步,反而寫下了自己的一條座右銘:“科學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地更上一層樓的追求。”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辦正在辦公

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鞠躬任所長,主要研究脊髓損傷,只為讓更多的人能夠站起來。

脊髓損傷是指由於外力直接或間接因素導致脊髓損傷,輕者運動受限,重者癱瘓,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中國14多億人口中,脊髓受損傷的人數十分驚人。

鞠躬首創的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開創了國際先河。2002年,他依託解放軍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對30例最嚴重的全癱患者實施了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

這30位患者,有的是傷後第二天接受手術,有的已經是傷後65天。按傳統理念,他們已經無法再用雙腿站立,可術後三個月,他們中80%的人都可以獨立拄拐行走了。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在工作

從1993年以後,鞠躬就沒有休過一次假。星期六、星期天他都正常上班,一年的時間中,只有大年初一、初二兩天可能在家休息。

1995年,鞠躬被查出患有胸腺瘤,當時研究所正在籌備建立信息傳導中心,鞠躬在病床上還同副所長等人商討籌備事宜,術後一個月就乘飛機去美國訪問,繼續工作。

他一生累累的創新碩果都是建立在這種為工作、為科研、為國家拼命的精神之上的。

教書育人,桃李天下

鞠躬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四醫大教書期間,凡是聽過鞠躬講課的人,都認為他是四醫大基礎部最好的教師之一。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鞠躬在講課

鞠躬講課很有創新思維,他從來不寫教案,為的是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來進行針對性講解。同時,鞠躬非常擅長用畫圖和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高深的醫學知識。多年來他為軍隊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醫學人才。

在研究生的培養上,鞠躬是嚴格的。鞠躬常說:“誠實是做科學研究的底線。”

研究生初到教研室,鞠躬就會講科研道德、科學素養的問題,強調誠實是第一位的,違背立即開除。他還常組織大家集體觀看居里夫人的電影,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學習居里夫人對於科學純粹的追求和熱愛,以及為了科學克服一切困難的堅韌品質。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20世紀80年代,鞠躬(後右一)與其同事和學生的合影

同時,鞠躬在教育方面又是開明的。他一直反對應試教育,認為應試教育的核心問題是缺乏對於創新思維的考察。因此,他在課上會以自己的垂體前葉神經體液調節假說作為一個引證,允許學生之間進行公開討論、自由辯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鞠躬提倡不管學生還是老師,在科學麵前人人平等,教導學生不要迷信權威,學生和老師之間也可以在公開場合批評和辯論。

在為人處世上,鞠躬有著老一代知識分子的清風傲骨。他堅持愛國主義至上,對飛短流長的人十分反感,告誡大家要批評就當面說,背後不要指指點點,捕風捉影。

同時,他還時常在學習、生活上給學生關心和幫助,在學生畢業之前幫他們考慮更長遠的發展計劃。因為擔心學生有問題要問他,鞠躬在週一到週五的每天早上八點前肯定會到實驗室。

紮根科研探索,鞠躬盡瘁報國

2009年11月鞠躬在實驗室照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

鞠躬在科研、教育碩果累累,但他為人低調,從不肯接受“大師”“泰斗”一類的頌詞。

他曾為自己寫過一條座右銘“痛己之不足”,並注:一個人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不困難,唯有感痛才能有進步。他曾說:“在科學的漫長修遠路上,我僅僅邁了兩三個小步,點燃了一盞燭光而已。”

2019年4月10日,鞠躬在退休座談會上說:“退休不退志,休息不休工,我將繼續堅守對黨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的忠誠,不懈怠不止步,傾盡全力繼續為學科建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1. 《鞠躬口述訪談資料》,張佳靜,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 《神經生物學家鞠躬的成長之路》張佳靜,中國科學家報

3. 《鞠躬:國際神經科學界的一張中國名片》,魏紋,王煜,中國軍網

4. 《向父母鞠躬 ——訪神經生物科學家鞠躬院士》,鞠躬,梅鬱,《金秋》

5. 《鞠躬:以謙恭的姿態向摯愛的神經科學深深鞠躬》,吳志菲,《科學24小時》

6. 《向摯愛的神經科學深深鞠躬》,吳志菲,《江淮文史》

7. 《鞠躬盡瘁為民,醫者仁心無悔——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鞠躬院士》,楊蘭,趙翠,《祖國》

8.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