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不惜血本,投入了80萬重兵。那麼該由誰來指揮這場已經輸不起了的戰役呢?老蔣挖空了心思。原本他是準備讓白崇禧來指揮的,之所以選擇白崇禧,主要有兩點考慮。首先,白崇禧很能打,有小諸葛之稱,當年中野12萬大軍進軍大別山,和白崇禧纏鬥了半年,出來時只剩下了6萬多人,而且重裝備幾乎損失殆盡,白崇禧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其次,當時白崇禧手中還有近50萬大軍,其中就包括了桂系精銳鋼七軍。老蔣的如意算盤是讓白崇禧把這50萬人馬也帶過來,和徐州一帶的80萬國軍合在一起,來打這場戰略大決戰。這樣做既可以大大增強獲勝的幾率,還可以藉機削弱桂系的實力,可謂一舉兩得。一下子可以指揮上百萬大軍作戰,這對於任何一個統兵的將領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因此白崇禧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然而等他冷靜下來後很快發現這是老蔣給自己下的一個套,且不說自己參戰將會極大損耗桂系的實力,單就是那幫黃埔嫡系尤其是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自己就指揮不動。與其到時候再坐蠟還不如現在就甩鍋,於是他以華中形勢嚴峻,自己無法脫身為由拒不上任。這樣一來,老蔣只好把時任徐州“剿總”總指揮的劉峙推到了前臺。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劉峙擔任過黃埔軍校的教官,資歷很老,因此那些黃埔將領都要給他幾分面子。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卻很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敗再敗,人稱“長腿將軍”。因此把80萬大軍交給他老蔣無論如何是不放心的,於是他決定由劉峙出任名義上的總指揮,再給他找一個可靠的副手來指揮這80萬國軍和解放軍決戰。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那麼這個副手該由誰來充當呢?一開始老蔣選中的是宋希濂。宋希濂畢業於黃埔一期,資歷夠老,軍事才能也很突出。1948年10月24日,老蔣給宋希濂發了一封急電,讓他迅速趕往徐州上任。宋希濂對這一任命十分為難。劉峙下面的四個兵團司令他都非常熟悉,李彌曾是他的舊部,黃百韜性格較好,他估計還能夠指揮;孫元良虛偽狡猾,邱清泉驕橫跋扈,不要說指揮,連共事恐怕都很難。而這一戰又關係重大,如果打敗了,責任太重,自己恐怕承擔不起,於是他以對徐州情況不明為由拒絕了老蔣的任命。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這樣一來,老蔣只能把正在東北處理善後事宜的杜聿明給調回了徐州。杜聿明事後回憶說他在接到這個調令後:“恐懼心理一直上湧,覺得徐州戰場好像是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最終他還是硬著頭皮上任了。事實證明,白崇禧和宋希濂的擔心都是有道理的,邱清泉確實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杜聿明雖然是他的老上級,但他對杜聿明也並不買賬。黃百韜被華野包圍後,杜聿明命令邱清泉和李彌率兩個兵團前去解圍。但邱清泉為了自保,出工不出力,一直不肯動用自己的王牌第5軍,杜聿明也拿他沒有辦法。

淮海戰役, 國軍總指揮為何“難產”? 這個兵團司令誰也指揮不了!


黃百韜覆滅後,黃維又被我軍包圍,此時杜聿明見大勢已去,準備放棄徐州,帶領手下30萬人馬撤往蚌埠。就在即將逃出我軍包圍圈的時候,老蔣卻命令杜聿明停止前進,轉頭救援黃維。此時杜聿明召集手下將領開會,並亮明瞭自己的態度:回頭只能是死路一條,只有繼續南下才有生路。不少人都支持杜聿明,但邱清泉卻站起來反對,強橫地要求杜聿明回救黃維。結果剛一回頭就被我軍包圍在了陳官莊地區。杜聿明為了給手下近30萬將士找一條活路,打算向我軍繳槍,又被邱清泉蠻橫地拒絕。杜聿明作為邱清泉的老上級尚且指揮不動他,白崇禧和宋希濂就更不用說了,這也是他們不願出任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