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藝術就是爆炸”。

——《火影忍者》迪達拉

這是《火影忍者》裡爆炸少年迪達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個視藝術為生命的男孩,加入“曉”組織的時候也不過十二三歲的年紀,受到鼬的寫輪眼的吸引,認為這是藝術的一種,所以加入了曉組織。每一次完成任務,最終和佐助的對決,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藝術。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

可以說,因為對藝術的執著,迪達拉是少數一開始跟主角對立,卻不會被當做反派的人物,他既任性又可愛,單純率直,做事就像一個孩子一樣。也許這就是藝術家的特性,他的存在,常常會給悲傷的故事加上一層喜劇色彩。這種對於藝術的熱愛執著,其實在日本有其原形,迪達拉這個人物的設定其實跟日本著名藝術家岡本太郎先生有一定相似之處。

“藝術就是爆炸”——日本著名藝術家岡本太郎

岡本太郎(1911年-1996年)是日本一位極負盛名的建築大師,“藝術即大爆炸”是他在日本流傳度非常廣的名言,至今對日本新生代藝術家還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以日本歷史上發掘出來的上古時代的出土文物為素材,創作出了一批富有現代審美意義的作品,被稱為日本的“畢加索”。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岡本太郎老師

日本大阪萬博紀念公園的《太陽之塔》就是岡本太郎老師和藝術聯手的經典“爆炸”風格。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太陽塔

迪達拉自爆的時候的造型就是參考太陽塔的造型。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自爆後的造型

和梵高一樣,岡本太郎認為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但他從來不懼怕毀滅:

很多人心有不安地說,人類可能會滅亡。也有人樂觀地堅持說,不,絕對不會滅亡。我對這兩種說法同樣感到生氣。就算是滅亡了,不也很好嗎?

人類出現在了世界上,當然是以總有一天會消失為前提的。……死也好,生也罷,在每個瞬間竭盡全力就好。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岡本太郎老師的藝術

迪達拉對於瞬間美的追求,跟岡本太郎老師的生活態度和對於藝術的態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將內在的東西用一種強烈的方式表達出來,用爆炸的瞬間實現藝術的永恆

《火影忍者》迪達拉,純粹藝術的追求者

1、迪達拉其人

迪達拉是土之國·巖隱村第三代土影大野木的徒弟,黑土的師兄。他是被宇智波鼬打敗之後才加入曉組織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他接受了眾多恐怖襲擊任務,最終還選擇了自爆而亡。迪達拉的性格自信、執著,在常人看來,或許還有一點殘忍和瘋狂,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常常會不顧一切。有著單純直率的一面,也有著冷靜狡猾的一面,雖然殘忍卻還有關心同伴的一面,在自爆的時候因為部分炸彈飛到了阿飛身邊而放棄了引爆,和同門師兄妹關係也不差,對待師傅大野木更是即尊敬又叛逆。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單純的一面

2、“藝術就是爆炸”,迪達拉貫徹一生的爆炸藝術

“追求極致完美的瞬間,天衣無縫的藝術家”。

——《者之書》評迪達拉

初見迪達拉,一個對著“蛇叔”大蛇丸口出狂言的傢伙,囂張狂傲到不可一世,帶著少年的自信和堅定。之所以加入曉組織,是被鼬的寫輪眼打敗,在對戰過程中,他認為這就是藝術,這也是他願意加入曉組織的一個原因。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鼬的寫輪眼

在【捕捉一尾】篇中,他潛入砂忍村的第一句話:“砂忍村非常具有藝術性,但這樣更有摧毀的價值。”自此,我們開始對這個少年有了最初的印象,因為需要活捉一尾人柱力我愛羅,他不能使用有致命傷害的爆炸黏土炸彈,常規的炸彈卻傷害不了我愛羅。迪達拉雖然性格單純,但在戰鬥中卻表現出了高超的戰鬥智商和對自己的狠絕

。他捨棄了一條手臂,將黏土混進了我愛羅用來防禦的沙子裡,最終打敗了我愛羅。手臂被廢對於他來說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他更在意的是利用自己的藝術完成了任務,所以即使最後的成功是用一條手臂換來的,他也歡欣雀躍。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成功捕獲一尾人柱力我愛羅

在曉組織裡面,迪達拉和蠍是搭檔。完成了抓捕一尾的任務之後,碰到緊追而來的鳴人時,迪達拉還想和擁有九尾的鳴人對戰,所以他利用抓獲的我愛羅將鳴人吸引走。隨後看到跟過來的卡卡西還會慎重的說:

“蠍大哥可比我還要強啊,就那種小姑娘(小櫻)和老太婆(千代婆婆),可不是他的對手”,希望能夠把卡卡西支走,還是比較機智的,卻被卡卡西的神威折斷了右手。雖然準備逃跑,卻被凱班的人遇見了,失去雙手不能使用忍術的迪達拉吞下了黏土,開始自爆了...(第一次自爆),“藝術就是...爆炸,...喝”,不過他的爆炸被卡卡西用寫輪眼轉移到了其他地方,這次爆炸的是他的黏土分身,他也成功逃跑。不過,他對於寫輪眼的討厭也再一次加深了。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的第一次自爆

這一戰中蠍也戰亡了。隨後他找回斷了的手臂,讓曉組織的角都自己縫上,並和新加入組織的阿飛成了新的搭檔,由於阿飛的搞笑細胞比他還濃烈,他由和蠍搭檔時的“火影藝術二人組”變成了“火影搞笑二人組”,隨後兩人去捕獲沒有人柱力的三尾,僅簡單的使用幾輪爆炸就抓獲了三尾的迪拉達表示:“藝術家如果不一直追求更強的刺激,會變得遲鈍的”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時刻謹記要成為藝術家

迪拉達生前的最後一場戰鬥,是跟佐助的對決。本來應該是迪達拉前去解決大蛇丸,但中途發現了佐助的他,因為一心想要打敗宇智波鼬,所以想先跟佐助對戰,打敗同樣擁有寫輪眼的弟弟,再去找哥哥。

迪達拉與佐助交手時被佐助分析出忍術的弱點,土遁最大的弱點就是佐助擁有的雷遁,兩人對戰過程中,迪達拉看到佐助和當年打敗自己的鼬一樣目空一切的眼神被激怒了,一度祭出了準備用來對戰鼬的迦樓羅,沒想到也被佐助用幻術破解了。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寫輪眼製作的幻術

最後迪達拉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選擇自爆與佐助同歸於盡,“我會成為藝術本身,用前所未有的爆炸,收穫前所未有的讚歎”。迪達拉開啟自爆模式之後,縮小成了一個核,隨後核裂變開來,一束束細小的光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爆炸,“藝術就是...爆炸”,巨大的爆炸燬壞了方圓十里的所有生物,所有人都目睹了這場爆炸,迪達拉華麗的藝術正在上演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的藝術

不過遺憾的是,佐助及時使用通靈術召喚出萬蛇,進入萬蛇體內用逆通靈術跳入其他空間,成功離開爆炸之地,得以保命,而迪達拉則在爆炸中死亡。

“爆炸,更宏偉的爆炸,舉世矚目的爆炸”,對於迪達拉來說,能夠用這樣一種方式見證自己生命的永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這種追求完美藝術的偏執精神,成就了他,更貫徹了他的一生。對於日本人來說,越簡單越純粹的東西,越要做到極致,追求完美。任何人在這一點上可以做到極致、極限,就會被奉為神明、偶像。這也是迪達拉被稱為藝術家的原因所在吧。

“瞬間即永恆”,迪拉達的藝術思考

迪達拉和蠍作為搭檔,卻永遠站立在對立面,兩個人總是在爭執著瞬間與永恆的話題。

蠍:“你說什麼?你的爆炸也算是藝術?藝術是長久而美麗,能流傳後世的東西...恆久的美才是藝術。”

迪達拉:“你我同樣是在創造,大哥...我很尊敬你,但藝術的美就在於轉瞬即逝,即瞬間之美...嗯...”.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迪達拉和鼬

可以向世人展現自己的藝術,對於迪達拉來說是一種快樂,所以他一直仰著笑臉,自信而張狂。他用生命成全了自己的藝術,帶走了他的“藝術就是爆炸,瞬間才是最美”。堅持著,執著著,追求者,也快樂著。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贏了

瞬間即永恆。過去已然發生,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基於當下思考它,未來尚未發生,未來取決於我們當下的狀態,這種瞬間性,才是有意義的。迪達拉思考的藝術,就是基於當下定格於一瞬間的帶來的美。

哲學認為,瞬間就是時間短到極點,永恆就是時間停止不動的狀態。瞬間是永恆的開始,永恆是瞬間的結束。這一靜一動就是萬物存在的相對規律。我們知道了瞬間,那麼永恆就進入我們的心中,也可以說我們渴望永恆才去理解瞬間,理解了瞬間我們就知道了永恆。所以說瞬間就是永恆,永恆即為瞬間。

從這一層面來說,迪達拉用爆炸定格的瞬間也可以說是一種永恆,一切的追求在那一瞬間得以完美的釋放。整個大地在片耀眼的白光中被摧毀的體無完膚,而看到了這場爆炸的所有人都是他的藝術的見證者。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火影忍者》“曉組織”迪達拉

在以“羈絆”為主旨的《火影》裡,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各種羈絆在戰鬥,在保護。鳴人和佐助、佐助和鼬、寧次和雛田、帶土和卡卡西,親情、友情、愛情,成為貫穿故事始終的主題。唯有迪達拉,不為情不為名利,不為責任也不是野心,每一次戰鬥都是為了藝術而戰,佐助“無視自己(迪達拉)藝術的眼神”刺激到了他,所以他選擇用自己的生命讓宇智波的寫輪眼承認自己的藝術,讓那雙眼睛中因自己的藝術而放出驚訝的光芒。

《火影忍者》迪達拉:藝術純粹性的追求者,崇尚瞬間之美

他成功了

“就算失去了一切,還有我的藝術陪我。”迪達拉沒有被感情、名利,世間種種所束縛,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藝術,甚至用死亡來貫徹自己的信念。在《火影》裡,他是一個執著的藝術家,不算是一個完全的反派,更像是一個有點偏執的藝術狂,個性鮮明卻又充滿矛盾,既簡單又有點狡黠,出場次數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因為不受任何羈絆的迪達拉,活的很真實。


參考文獻:

關於岡本太郎老師的介紹《日本藝術先鋒岡本太郎 | 藝術就是爆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