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視頻全文)

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這句話,叫:"吾日三省吾身"。可能有人會把這句話,理解成: 我每一天三次反省自己。當然了,如果我們非要把這句話,理解成:我每一天三次反省自己。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樣做,本身也沒有錯誤。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在《論語》當中,這句話的原話是這樣講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日三省吾身

這裡指的不是三次反省,而是我每一天都要從三個維度來反省自己,這三個維度就是:

1.(為人)謀而不忠乎;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傳不習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

“謀”就是慮難曰謀,也就是說,你去謀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才叫做“謀”。我們吃飯叫不叫“謀”?不叫做“謀”,因為吃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我們走路叫不叫做“謀”?走路是自然而然的,不叫做“謀”。

所謂的謀,就是我們有一個很遠大的目標,然後我們為了這個目標,為了這個很難的目標去達成的過程,我們叫做“謀”。所以叫慮難曰謀。

“忠”就是敬也,盡心曰忠。忠字,是由一箇中間的中字,和“心”字組成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中”字,在象形文字當中,它有兩個表達方式:

第一:

中間有一個旗幟,周圍畫著一個圈,這個表示的就是古部落裡,在民居的中間,有一塊比較大的圓形的空地,然後中間插著一根旗杆。這個地方作為原始部落的人們生活的,或者說平時溝通和交流的一種場所,這個叫做“中”,就是表示中央,或者集中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中”表示中間,中央

第二:

表示一個圓圈,中間畫著一條線。這條線是不偏不倚,為“中”,也就是表示仲裁,或者是裁斷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中”表示仲裁,裁斷

“中”字加一個“心”字,表示的是內心不偏不倚,就是表示你對你從事的這件事情,非常地虔誠,有忠誠的,非常虔敬的,內心非常敬的意思。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字,在古代代表的是一種貨幣單位。在象形文字當中,它表示的是兩串系在一起的錢串,為“朋”。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朋“字的演變

為什麼把系在一起的錢串比作朋呢?

我們在現代的社會,朋字用得非常隨意。比如說,我們加個微信,這個就叫做朋友,我們一起吃了個飯,就叫做朋友。但是古代認為朋友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也就是兩個品行端正的人,走到一起,比喻成兩串錢串,或者兩串玉,繫到一起,這樣的人才能夠稱之為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言而有信,為“信”。


傳不習乎

“傳”在古代,代表的是驛站或者客舍的意思。在古代,驛站和客舍,是用於傳遞公文,或者傳遞物件的中轉站。

我們來看看這個“傳”字的甲骨文,金文,篆體,在字形的發展上,是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傳”字的右下角,表示的是一隻小手,中間是一個像紡錘一樣的物體,左邊是一個人,表示的是用手舉著一個紡錘,遞給另外的一個人,為“傳”。


“吾日三省吾身”,真的就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意思嗎?

傳不習乎,我們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

第一:

別人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有沒有用在我自己的身上去實踐、驗證。這是第一種。

第二:

我傳給別人的東西,我傳授給別人的知識,我自己有沒有用到我自己身上,去做一個驗證和實踐。

從前面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主體來看的話,我更傾向於第二種,就是我轉授給別人的信息和知識,我自己有沒有先把它用在我的身上去做實踐和驗證。

因此他提倡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要在生活當中,不斷地去反省:


我們“謀”,“忠”了沒有?


與朋友“交”,“信”了沒有?


“傳”,“習”了沒有,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會犯錯誤,所以才成為人。如果人不會犯錯誤,那就不叫人,叫機器。因為機器是絕對地按某一種既定的規則在做事,是不會犯錯誤的。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來講,反省的能力很重要。我們做錯了我們要改進,改進了以後,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我們人就在不斷地試錯和改進當中得到提升。

而作為組織也一樣,當所有的個體匯聚到了一起,組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他會犯錯,如果所有的個體,我們在每犯了一件小小的錯誤,能夠得到不斷的反省,能夠進步,那麼整個組織,也能夠形成這種正面的力量,不斷地進步和提升。

這樣我們整個團隊的戰鬥力才能夠呈現出來。


以上就是<>的智慧.

----END----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能量的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