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使用消毒劑對環境的影響及注意事項

一、 消毒劑主要種類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採用的化學消毒劑以含氯消毒劑(常見為84消毒液)和醫用75%乙醇為主。

二、 消毒劑作用機理及環境去向

含氯消毒劑是利用自身的強氧化性,把構成病毒軀體的蛋白質成分溶解,從而達到消毒的作用。含氯消毒劑使用後主要殘留在物體表面,最終進入土壤和地下水,或隨降雨進入地表水。

乙醇消毒劑是利用其滲透、凝固作用,把構成病毒的蛋白質凝固為變性蛋白,從而失出生物活性。乙醇消毒劑使用後揮發進入大氣為主,也有部分隨降雨進入地表水。

三、消毒範圍及場所

消毒範圍一般為:可疑病例場所、環境物體表面(室內環境如地面、檯面、電梯等物體表面,高頻接觸部位如扶手、門把手等),而開放通風的室外廣場、綠地場所等則無需消毒。以下是被認為過度消毒的行為:

1、對室外環境開展大規模的消毒,如對未被汙染的街道、社區、園區、廣場、公共地面或綠植實施噴灑消毒,或對室外環境進行空氣消毒。

2、設立霧化防疫消毒通道或直接對正常外出市民(甚至鞋底)、自行車、汽車車身及車輪噴灑消毒劑進行消毒。

3、在水塘、水庫、人工湖等環境中投加消毒劑進行消毒。

4、使用高濃度的含氯消毒劑(有效氯濃度大於1000mg/L)做預防性消毒。

四、 過度消毒對環境的影響

1、對道路、綠化等環境進行大面積消毒會對環境產生直接影響:


消毒劑滲透到地下,或直接進入雨水管道排放至河湖中,汙染水源,會對微生物和水生生態造成不利影響。非典期間,由於過度消毒,臺灣淡水河及支流被倒入大量漂白水,導致含氯量過高,魚群大量死亡,直到半年後才恢復正常。含氯消毒劑殘留在土壤中,會導致土壤變酸,破壞土壤結構,造成板結等,同時可能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得城市綠地的生物網鏈遭受破壞。

含氯消毒劑具有一定腐蝕性,對老舊樓房鋼製汙水管等有一定腐蝕危害。

五、使用消毒劑的注意事項

1、不同類型消毒劑要分開儲存,避免混合使用,以免產生安全隱患,發生安全事故。

2、室外公共環境無需進行大範圍的消毒,如有需要也僅對局部汙染處進行一次性消毒即可。

3、室內環境消毒遵循疾控中心消毒要求,在無人情況下消毒,通風后再允許進入。

4、非疫區居民消毒無需經常開展,避免消毒場所因過度使用消毒用品而導致刺激性氣味無法揮散,或隨意傾倒消毒廢水而導致水汙染、土壤汙染隱患發生。

5、對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的汙染源做消毒工作時,要嚴格管控消毒液使用量和使用頻次,禁止消毒水散排到飲用水水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