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傳思維的相關好劇推薦

寒假期間,全民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呆在家裡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有沒有無聊到想學習呀? 20屆結束初試不久還想放鬆,21屆又還未進入正式學習階段,

貼心的阿匠為閒得發慌的你們準備了4部高分劇集,可以在娛樂的同時培養新傳思維。

本文劇透含量很小,可放心食用!


快樂學習法 | 培養新傳思維的相關好劇推薦

《新聞編輯室》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在主播威爾的帶領下,衝破各種阻力、報道新聞真相的故事。劇中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浪漫渲染,使新聞人這一自帶光環的職業更加受關注。

《新聞編輯室》由美國有線電視頻道HBO出品,由好萊塢金牌編劇索爾金打造,通過新聞間裡的緊張工作來反應整個美國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犀利的觀點,對美國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都有所涉及,也深層展現了媒體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全劇穿插了墨西哥灣石油洩漏、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下臺、茶黨崛起和國會選舉、“9·11”事件十週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美國總統大選、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維基解密事件等無數真實事件,看得人代入感頗強,劇中的辯論場場精彩,臺詞豐富犀利,很適合新聞工作者觀看。

該劇共有三季,第一季講述的是一群新聞工作者為了崇高的理想,丟棄過去追求收視率的錯誤做法,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努力將晚間新聞塑造成一檔高水準新聞節目的故事。

第二季講述了晚間新聞出現重大的工作失誤,致使出現嚴重假新聞,導致新聞臺遭遇了嚴重的生存危機。

第三季講述了新聞臺從危機中慢慢走出,卻又走入另一個危機,公司被人惡意收購,旗下的記者因為想要獲得國防上機密的重大新聞,卻無意觸犯美國法律


《我們與惡的距離》

快樂學習法 | 培養新傳思維的相關好劇推薦

豆瓣9.5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講起,刻畫了與這場殺人案相關的殺人者家屬、被害者家屬、律師、媒體等各方的反應,試圖探討好人和壞人之間有沒有明確的界限,社會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殺人者及其家屬,那些對社會有潛在威脅的人是否從此失去了生存的權利。

在10集長度的劇集中,承載了許多沉重深刻的社會化議題,劇中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既是一位因孩子罹難而無法自拔的母親,也是一家新聞臺的內容負責人,所以電視劇在對社會話題進行討論的同時,也不免牽涉到有關新聞媒體職業道德的問題。

臺灣媒體環境的混亂有目共睹,媒體從業人員追腥逐醜、冷血偏激、選擇性報道早已有名,就連劇中也多次出現"少時不讀書,長大做記者"的自嘲或嘲諷。各個媒體為了流量而爭頭條爆款、搶突發新聞,甚至來不及核實新聞來源的真實性,也毫不顧及受害者隱私,就急匆匆地以片面偏激的態度發佈新聞。雖然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和收視率,但同時也有意無意地掩蓋了事件的真相,誤導了觀眾的情緒和認知,可謂毫無職業操守和底線。宋喬安開始時對此毫不在乎,強調收視率第一,稱“要把觀眾當七歲小孩”,但有兩件事最終改變了她對新聞職業的理念(具體內容就不劇透啦~),

媒體人的職責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收視率而不惜造謠掩蓋真相,還是為了向觀眾展示真實客觀的世界?媒體人的初心,究竟是什麼?


《匹諾曹》

快樂學習法 | 培養新傳思維的相關好劇推薦

這部當時熱播的韓劇從“輿論的喉舌效果”為切入,獻上了一個犀利的故事開局,

反映的是因為媒體人職業倫理失範而導致的新聞冤案的故事,而新聞記者們以報道真實的熱血職業態度投入複雜的新聞圈的立意也同樣很出彩。

出租車司機出身的崔達布和不能說謊體質的記者崔仁荷,以及沒有接觸過平民的財閥二世徐凡潮和激進私生飯出身的記者尹宥萊,四個青年在電視臺擔任社會部記者24小時共同奮戰尋求真相。

《匹諾曹》通過四個社會部實習新聞記者的成長,反應了記者們的真實生活,並引人反思目前的新聞傳達,是選擇“想看的新聞”還是選擇“應該看的新聞”,其關照現實的創作態度,引發了大眾的強烈共鳴。甚至有網友評價,《匹諾曹》所表達的內容和引人反思的觀感超國內電影《搜索》太多。特別是其將現實原汁原味地寫到電視劇中的情形,讓觀眾們共同思考一起成長。此外,貫通其20集的滿滿的正能量傳遞,也讓觀眾們深深感動。


《黑鏡》

快樂學習法 | 培養新傳思維的相關好劇推薦

如果說前三部劇更多地在討論新聞倫理、新聞理念等傳統新聞學問題,那麼黑鏡探討的問題可以說是更偏向“傳播學”。高能反轉、深度燒腦、強烈反諷——科技與媒介主題的反烏托邦題材神劇《黑鏡》,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

《黑鏡》是由英國電視4臺(Channel 4)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該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黑鏡”指的就是電子設備鎖屏狀態下的那面黑色“鏡子”,打開這面“鏡子”你能看到世界上的一切,鎖上這面“鏡子”你能看到的是你自己的臉。

這部劇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呈現出一個個構思精巧的科幻故事,展現科技對人類社會的侵蝕,它更是現實的一種隱喻。幾乎每一個故事都擁有某種現實的雛形,也許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電子產品,也許是刷屏的新聞報道。《黑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事件放大到極致,推向悲觀的收場,從而引發觀眾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