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兩宜古鎮歷史悠久

我家住在大荔兩宜鎮東邊的村子裡。兩宜古鎮歷史悠久,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曾經孕育了速算大師史豐收等傑出人物。

兩宜鎮原稱兩女鎮,相傳有黃姓姑侄在此修道成仙,南門門洞上《兩女鎮》三個磚雕的大字工整奪目,南門內的黃姑祠香火旺盛。

1949年前,兩宜鎮屬朝邑縣管轄(1958年合併入大荔縣),為黃龍山至華岳廟南北主幹驛道必經之地,西去省城,轉走甘青寧新,東出潼關,輻射全國各地。四條大街呈卍字形結構,每逢農曆一、五日集會,十里八村的人把四條大街擠得水洩不通。兩宜古鎮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城牆宏偉,古建林立,八景點綴其間,實屬關中東部的民間建築經典。可惜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很難找到以前的景物。就讓我作為導遊,陪同您穿越歷史到兩宜古鎮作一次環城遊。

古城

雄偉壯觀的兩宜古城坐落在百里鐮山東端之陽。城垣建築包括城樓、炮臺、城牆,大部分始建於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鄉紳權執忠倡導、動用17村民工修建,歷時4年完工。建築風格相傳仿明長安城而築,是我省東府鄉間集鎮城垣建築的佼佼者之一。

城廓為圓形,周長近2000米。城牆高8米,上寬4米,下寬6米。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箭樓主體工程為磚木結構,四椽三大間,挑簷四角吊有風鈴,箭樓左右通往城牆有圓劵門,城坡腰間大門上鎖即與城下隔絕。四個城樓外觀正面高懸石刻橫額,分別陰刻楷書“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防患未然”的字樣。城門高大寬厚,豪華美觀,全以鐵花、鐵帶鑲包,工藝精巧,釘法超群。門上有瞭望孔,有兩組三角形佈局的6個槍眼。城牆上下分段建築17個炮臺,臺基突出牆外,小安間短椽建築。城牆上均以青磚鋪道。磚砌女兒牆擺佈均勻,水道斜築貼城牆外皮而下,水流護城河內。城牆內側有環城通道,登城遠望,居高臨下,農家庭院、街市景物、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古建

兩宜古代建築林立,遍佈城內郊外。

從南門起步,城內緊靠東側便是為紀念傳說中黃家姑姑侄女二人坐化成仙后修建的黃姑廟。廟址坐東向西,側廂、正殿、獻殿、寢殿步步高築,廟址佔地雖少,但建築佈局合理。路西偏北處雕刻精細的石牌坊拔地而起。前行至南街東頭,路東便是藥王廟,向西瞭望是三官廟。走到街心,是佔地4畝多的大澇池。澇池用青石砌壁,四周青磚砌就一人多高的花牆,花牆正北、東南、西南留3個供人們洗衣、取水的門洞,6個威武的大石獅分別把守著澇池門兩側。緊靠澇池西邊是五通廟,繞澇池南走東北處何家巷西頭是帶圓劵城的關帝樓,向東穿過木樓文昌閣,站在樓前十字口向南遠眺,正是坐南朝北的龍王廟,西隔七八丈處的雷家巷口是雨王廟。從十字向北走去是東街,路北是城隍廟,前有戲臺一座,亭式高臺大門兩邊是鐘鼓二樓,進入前院有東西廊房,中是捲棚、獻殿,後是大殿。東行是過街戲樓,樓東座南朝北是馬王廟。從此繞環城通道向北,穿過小東巷東頭魁星樓,西行至北街中心,朝東是觀音廟,廟南小西巷西頭有文昌廟。南行至馬垣巷口,巷內西頭又是觀音廟。向北邊望,距北城不遠處又是一個過街戲樓。向南行,丁字街口朝東有娘娘廟,穿過街心凌雲樓,向西不遠處是西街的過街戲樓,西行西門內路北是祖師廟。

出西城門步入郊外,普濟寺即映入眼簾。北行東折便是關帝廟(群眾習慣稱“老爺廟”),廟南便是兩宜最大的戲臺,戲臺背牆後頭有一琉璃牌坊,上刻有三國故事。東行向南又一座戲臺擋住了去路,戲臺端東高處是無量祖師廟。南行即到城外東南角,有文昌樓、鎮水二郎廟。西折到南門外,鳳凰嶺北坡西邊向東是文廟,這是當年“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地方。

八景

凌雲倒影:明代建於鎮中心三岔路口的“凌雲樓”小巧玲瓏,樓基約七米,三層四挑角,內可旋轉而上。四角吊風鈴遇風鈴聲清脆宏亮,音傳數里。天氣作晴、風平浪靜時樓影倒映東邊澇池內,金光閃閃的“凌雲樓”三字清晰可見,為古鎮第一景觀。

千年翠柏:在東街城隍廟鼓樓前廣場處。樹幹圓周約一丈七五(三個大人合抱不住),高約六丈餘(超出原城門箭樓高度),樹冠茂密,蒼翠巍峨,無空無病枝。進入兩宜地區距城三四里即可看到。

普濟鐘聲:西門外普濟寺大門東側露天處,支架低懸,掛一口生鐵鑄造、繪畫文字精美的大鐘,高約2米,口徑4米左右,遇有道場、超度,即鳴鐘驚世,鐘聲宏亮悠揚,音傳五里之遙。

戲樓壓龜:北門外關帝廟前戲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咸豐時曾經重修。戲臺口朝北,四椽大房有明柱,檯面列小八字行,中寬8米,兩邊各4米,臺北牆依龜馱石牌而起,為示吉祥,龜頭向南正對北門。1956年曾擴建,前簷接挑角,臺前接2米,列成大八字形。

石龍吐水:兩宜城城內有城,即城北之“徐家花園”。此處地行低凹,雨澇從未受淹。小城牆朝東築一石刻龍頭水道,城內雨水通過石龍口流出匯入東護城河,民宅建築安然無恙。

東門臥兔:東街過街戲樓上內簷頂額處以磚刻連耳三兔追逐勢的循環圖案。過路人很難捉摸其兔子撲奔之方向,足見瓦工技師藝術之高。故長期在群眾流傳著:“天天都在東街走,不知兔子朝哪撲”。

鐵鶴金耳:東門外正東約500米的高臺上,無量祖師廟大殿正中放一單腿直立、耳鑲純金黑裡透黃的鐵鶴,重約150餘公斤。設計獨特,鑄造精細。玄在單腿負重數百斤,妙在點金鑲入鶴頭處。善男信女求籤卜卦後施捨香錢即投入鶴背之方孔內。

古楊綠蔭:城西南處17棵大葉楊樹挺拔矗立,高約30米,直徑3米左右,樹冠蔥蘢,群體白中透綠,微風吹動“沙沙”作響,非常幽雅,喜鵲築巢於上,追逐鳴叫,為古鎮增色不少。

歷史的浪潮不知淹沒了多少人文古蹟。如今再到兩宜街頭,除了林立的店鋪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古鎮的風韻已經難以找尋,城內為數不多的明清民居已是風雨飄搖,如何傳承古鎮文明、找尋古鎮文化,讓子孫後代記住古鎮的歷史是我們值得急切關注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