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與敬畏之心


憂患意識與敬畏之心

結束了一天勞累忙碌的工作,兩位醫務人員相互幫助脫下隔離衣,準備下班。 袁婧 攝於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預檢分診部

這幾天,我想到日語中的一句名言——“天災(災難),在人們忘卻時來臨”。

第一次聽到它,是在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之際。當時,我正在京都大學做訪問學者,住在修學院的“京都大學國際交流會館”。冬夜的凌晨,應該是在睡得很香的酣夢中吧,卻被床的大幅度晃動驚醒,醒的時候,還聽到冰箱上面小櫥櫃的玻璃門嘎嘎地響。平生第一次很近地經歷大地震,還是在異國。幸而京都只是不到6級,災情很輕,我也幾乎沒有停頓正常的到校用功。印象很深的有幾點:1、電視、報紙的報道,非常及時,非常具體,關注細節。2、神戶大阪淡路的災民,在避難和自救時,非常安靜與剋制,秩序良好。3、報紙上的自我反思、警示譴責,也不少。“天災,在人們忘卻時來臨”,就是這個時候被頻頻引用,出現在報紙上的。

剛才,我專門請教了在日本的朋友,調查這句話的來由,原來在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就有人引用科學家兼隨筆家寺田寅彥的此語,來紀念此事。後來,《朝日新聞》曾推出給日本國民的365天“一日一訓”,在東京地震的9月1日,用的就是這句話。戰後,以“災難”為替換,還舉辦過以此為標題的學術會議,還出版過相關的論文集等等。可見,此語在日本社會廣泛被引用和流行的程度。阪神地震時,那就是此語的再次復活了。寺田寅彥是研究火山和地震的科學家,身前曾做不少科普性社會講演,留下許多關於防災的科學隨筆。有意思的是,由於引用者對於這句話的出處不一,有人就專門研究指出:翻遍《寺田寅彥全集》,並沒有見到科學家本人直接說過或寫過這句話。這樣來歷不詳的一句話如此常常被引用,或者正說明了日本人願意牢記這樣的告誡,這是這個民族憂患意識的又一體現。

那麼,這句話中的“忘卻”,是指忘卻什麼?俗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疼”,忘卻災難的經歷、忘卻災難帶給人的創傷?——自然是題中之義。但恐怕不僅僅如此,還可以進而理解為,告誡人們別淡忘了對於天的敬畏,對於自我的約束,對於維護日常秩序的警惕,對於天地人和諧共處的意識的自覺……

還有,最近不斷被人提起的“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這句話,其實也是出自日本,是野坂昭如的《螢火蟲之墓》,原文是“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在我國古老的《易經》中,也有一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乾卦九三爻),說的也正是“災難與憂患意識”這個道理,不過,中國老祖宗是從正面講述的。這句話,現代一般解釋為:君子整天勤勉做事,兢兢業業,到晚上,也隨時保持警惕,好像會遇到危險一樣,這樣的話,即使有危難,也會化險為夷,平安無事。關於這個“乾乾”,舊注訓為“健而又健”、“自強不息”,意思就是整日勤勉工作。聞一多先生新訓為“乾乾同悁悁”,如《詩經•澤陂》“中心悁悁”的悁悁,毛氏傳“悁悁,猶悒悒也”,認為是憂愁的樣子。整句就是君子整日憂愁,到夜晚,還隨時保持提防警惕。——在聞一多的解釋下,這句話的憂患意識就更加明顯更加強烈了。君子朝夕日夜地隨時保持這樣的憂患意識與警惕性,所以,在“厲”象到來、危機到來的時刻,就能化險為夷,達到“無咎”——平安無事的狀況。

《論語》中也有言“子之所慎:齊(齋)、戰、疾。”是說孔子平常謹慎的有三件事:齋戒、戰爭、疾病。齋戒時要整潔身心,戰爭與疾病事關生命,都是需要謹慎處之的。現在是遭遇全國性的疾病,自當更存謹慎敬畏之心了。

原來,先賢哲人早就通過經典垂誡於我們了。只是,我們淡忘了古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