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故事」敦品勵行作一流人物 張敬塘與煙臺近現代教育事業

程皓 撰文

近年,煙臺大學和魯東大學都設立了“張敬塘紀念獎學金”。有人不禁要問:張敬塘是何許人?為什麼該獎學金以他來命名?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臺灣學者張玉法、李雲漢主編的圖書《山東人在臺灣》與臺灣山東同鄉會出版的期刊《山東文獻》(張敬塘是該刊發起人之一),瞭解到張敬塘是民國時期煙臺著名教育家,曾任振華小學董事長兼校長、貞靜女子小學董事長,又是志孚中學創辦人之一,還協辦過養正小學、建國小學、弘文小學,在煙臺近現代教育史上名噪一時。

辦學熱忱有淵源

張敬塘,原名張式型,字敬塘,以字行,1903年5月12日(陰曆四月十六日)出生於煙臺所城裡一戶富裕家庭。張氏世居煙臺,是明代奇山守禦千戶所副千戶張升的後裔,為一方之望族,在家族內部,張敬塘是“長支長支之長支”第十九世。

張敬塘的父親張炳綬,字紫封,監生,候選府知事,為人慷慨,熱心公益,曾在所城裡張家祠堂創辦義塾。辛亥革命時期,曾參加煙臺起義。1915年,將張氏義塾改為私立振華高等小學,自任校董,後又增設中學班。

振華小學以“誠敬勤愛”四字為校訓,為社會培養了眾多有用之才,同樣出身所城裡張氏家族的煙臺著名抗日烈士張黎,便是振華小學首批學生。

1923年,振華小學遷至建昌街五巷19號,建有二層樓房22間,平房16間,佔地1000多平方米,其校舍規模與辦學條件在當時的煙臺首屈一指。

張敬塘的母親初氏,字慕貞,知書達理,賢名遠播。1924年,她考慮到“自古賢哲多由賢母教成”、“女子教育不可或缺”,慨然捐巨資設立私立貞靜女子小學(後併入振華小學),受到北洋政府山東省教育廳嘉獎。

張敬塘年方8歲入讀張氏義塾,10歲時進入振華小學學習,繼而升入中學班。畢業後,遵從父命,隨萊陽縣名士孫蒙起(曾任山東省議員)、牟平縣碩儒徐菊生研讀經史,打下深厚的國學底子。

1927年,25歲的張敬塘出任振華小學董事長兼校長,此外還兼任私立貞靜女子小學董事長。他曾親赴南京、上海採購圖書、儀器,充實教學設備,辦理之善,譽隆遐邇。

此時的振華小學,課程設置已經相當完善,初級班開設國文、算術、社會、音樂、體操、圖畫、勞作等課程,高級班增設英語、歷史、地理、自然、修身、寫字等課程。

協創志孚中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消息傳來,張敬塘義憤填膺,聯合煙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成立抗日後援會,並與好友王仲芳創辦《復興日報》,宣傳抗日,激勵民氣,一時被視為當地報章之權威。

張敬塘本著“有教無類”的襟懷,不以自行創辦的學校臻於完美為滿足,還協助創辦志孚中學、養正小學、建國小學、弘文小學,分別擔任董事、董事長等職,其中尤以志孚中學在當時影響最大。

1932年,張敬塘應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1師師長劉珍年之邀,與張德純、崔葆生、林秋圃、澹臺玉田、曹蔭南等煙臺地方士紳籌建私立芝罘中學,並於同年9月7日正式開學。

這是繼山東省立第八中學之後,煙臺第二所完全中學。張敬塘被聘為校董事。

芝罘中學在報省政府備案時,礙於私立中學不得使用當地地名的規定,遂以諧音取名志孚中學。

學校初設中學部,後增設師範部與附屬小學(建國小學),師資陣容稱盛一時,其中不乏“海歸”(如體育主任張在天,早年留德,後曾任臺北體專校長)。

校舍的形式與格局仿天津南開大學,美觀而實用,教學設施一應俱全,實驗、運動、餐飲、診療設備頗為完善。

這一時期,張敬塘還曾創辦“德生”銀號,在其帶動下,煙臺許多士紳投資工商業、金融業。1934年,張奎文出任煙臺特區公署專員兼公安局局長後,強徵房捐,所釐定之稅率甚高,市民大多無法負擔。

張敬塘被推舉為代表,赴山東省政府陳情,控告酷吏害民之事實,經民政、財政兩廳議定,將煙臺市區稅捐減半,鄉區盡數蠲免。

為達成此事,張敬塘在省城濟南奔走多時,所有花費,均由其個人承擔。

抗戰年代及之後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煙臺教育界紛紛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志孚中學眾多師生南下參加抗日,振華小學師生則在張敬塘帶領下走上街頭,組織宣傳隊、演出隊、募捐隊,有的教唱抗日歌曲,有的排演街頭劇,有的寫標語、發傳單、街頭演講,匯成轟轟烈烈的愛國洪流。

為防止資產被日偽所霸佔,張敬塘變賣各種祖產,所得總計20萬元,匯到了位於大後方重慶的中國銀行。

煙臺淪陷後,張敬塘曾協助掩護潛藏煙臺的國民黨榮成縣長孫燮夫,受聘為榮成縣政府秘書,還將潛伏煙臺、秘密從事抗日活動的國民黨牟平縣黨部書記長尹載五、福山縣黨部書記長鄒鑑,藏匿在振華小學。

不僅如此,張敬塘一再勸勉青年人離開淪陷區,去大後方讀書,凡是願意投考軍校的,一概給足路費。

1945年8月24日,八路軍經過浴血奮戰,從日偽軍手中收復煙臺,此即煙臺第一次解放,隨後數年間在解放區進行了“土改”。

出身地主階級的張敬塘,心存恐懼,於1946年率振華小學、志孚中學部分師生“流亡”至青島,在國民黨元老張繼、青島市長李先良支持下,與鄒鑑、孔鵬起等創辦私立國華中學,張敬塘任董事長,學生最多時達800餘人。

1947年10月1日,國民黨軍隊佔領煙臺。張敬塘作為無黨派人士、社會賢達,被選為煙臺市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國華中學全體學生則被編入“還鄉自衛總隊”,隨國民黨軍政人員回煙臺“覆校”。

11月21日至23日,各省選舉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國民黨當局去臺灣後,長達45年未改選,被譏為“萬年國代”),張敬塘當選,是煙臺市唯一的代表。

1948年5月,張敬塘在南京出席了第一屆國民大會。返煙後,被煙臺市長延珍卿聘為煙臺市政府顧問,後又出任煙臺市兵役協會主任委員、煙臺市錢業公會理事長。

10月15日,煙臺第二次解放,振華小學被人民政府接管,後改為“建昌街小學”。此時,張敬塘又率國華中學部分師生“流亡”青島、上海,後併入同樣“流亡”的煙臺聯合中學(牟平縣人張敏之任校長),作為第二分校,期間曾出任旅青煙臺同鄉會理事長。

去臺歲月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張敬塘去往臺灣。不久,又轉赴廣州,前往國民大會報到。廣州解放後,再經海南,退往臺灣,居住在臺北市峨嵋街。

許多去臺的昔日同事、學生登門求助,他都竭盡所能,大到幫助創業、擇偶、操辦婚事,小到帶著去理髮、看病、購買衣物、看電影,暫無住處的,安排與自己擠在同一房間,因而備受煙臺“流亡”師生的愛戴,被尊稱為“敬公”。他曾為學生題寫贈言:“敦品勵行,作一流人物;移風易俗,開萬世太平。”同事苑覺非評價他:“把人家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學生趙儒生評價他:“那寬厚慈悲的心懷,是一種境界。”

1973年夏,張敬塘昔日的部分學生彙集在臺北中山堂,為其祝賀七十壽辰。所有餐飲費用,張敬塘自行墊付,而席間學生所獻禮金,張敬塘亦分文不取,後託學生劉訓序存入臺北銀行,以其每年的利息,作為在臺膠東籍學子的獎學金。

後來,張敬塘的學生於豐仁又慨然捐出對等金額,設立“張敬塘先生獎學基金會”,以嘉惠後學,並推舉苑覺非為董事長,劉訓序、於豐仁等為董事。

1976年春,張敬塘曾聯絡在臺同鄉,倡修《煙臺市志》,並叮囑曾在魯軍司令部任執法官的匡裕祥代為蒐集史料。不料,僅僅一年多之後,張敬塘便因患胃癌醫治無效,於1977年8月19日中午在臺北逝世,享年75歲。其昔日同事孔鵬起、苑覺非以及學生趙儒生、鄭恆萃等在臺灣撰寫、發表了多篇回憶文章,成為研究張敬塘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

張敬塘之妻劉文慈,解放後留在大陸,所生三子一女:長子張春鎰,留在大陸;次子張春鑑,學習警政,曾供職於臺灣苗栗縣警察局;三子張春鏞,學習法政,曾供職於臺灣彰化縣稅捐處;女兒張春娟,亦留在大陸。

兩岸關係解凍後,張敬塘的後人和學生遵照其遺願,回到煙臺,在部分學校設立“張敬塘紀念獎學金”,多年來,已有眾多品學兼優的學生從中受益。

無可諱言,張敬塘在解放戰爭時期曾追隨蔣介石集團,參與組織還鄉團,並在地方相關機構中任職,最終位列“國大代表”,淪為蔣家王朝的政治花瓶,有其歷史侷限性和落後的一面。但張敬塘一生情繫桑梓、作育英才,對煙臺近現代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仍值得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