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我市一篇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


喜 報

我市一篇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抗疫主題創作,用心用情推出了一大批文藝精品力作,記錄真實感人的抗疫故事,謳歌負重前行的大愛情懷,以文藝的力量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

3月11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用五分之三版的大篇幅,隆重推出了我市作家徐向林創作的報告文學《打開生命的通道》,這是我市本土作家報告文學作品20多年來首次亮相《人民日報》,系我市文學精品創作的一個重大突破。

報告文學《打開生命的通道》講述了我市醫療急救中心車管科科長張勁松奮戰“疫”線的故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他主動請戰,成功轉運了我市近八成的確診病人,其中經歷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艱辛。作家徐向林以文學的方式進入現場,用細膩的筆觸,獨到的體察,探入世道人心,宏闊敘事與細微描寫相結合,文學語言生動,飽含真情實感,弘揚擔當精神,鼓舞抗疫鬥志。

徐向林堅持文學創作20多年,已發表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及小說作品逾千萬字,早期紀實文學作品常見諸於《知音》《家庭》《婚姻與家庭》《莫愁》等紀實暢銷期刊,被譽為“中國第三代紀實特稿領軍作家”。長篇報告文學《白方禮,一個人的愛心長征》入選中宣部2016年度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併入選全國語文教輔書;其與人合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追捕糯康:專案組獨家揭秘湄公河慘案內情》系電影《湄公河行動》的真人真事版。近年來,他進一步“紮根人民、深入生活”,貼近本土,先後創作出長篇報告文學《從海平面到地平線》《本色》《紅雲漫天》《水綠瀛洲:大洋灣》等力作。

此外,徐向林在小說創作領域亦頗有成就。其中篇小說《指人譯》被《小說月報》發表,中篇小說《蓮花落》發表於《解放軍文藝》頭題,這兩部中篇小說均被《中篇小說選刊》轉載,成為20多年來鹽城本土作家小說作品被重要文學選刊轉載的首例,獲得省作協專項獎勵。他的長篇小說《蝮蛇行動》《刑警206》《指人譯》等均成功售出影視改編版權,《蝮蛇行動》被影視上市公司歡瑞世紀列入重點打造的電視劇項目,《指人譯》將由央視電影頻道協力影視公司打造,擬拍攝三部系列電影。其擔任總編劇的大型原創音樂劇《揮向天空的翅膀》被列為中國文聯重點扶持項目,該劇由中韓團隊聯合打造,2019年12月連續公演三場,順利通過了中國文聯的結項驗收。

為助力抗疫,用文學的力量撫慰人心、鼓舞士氣,抗疫期間,徐向林除接受省、市作協指派完成報告文學《打開生命的通道》外,還創作出抗疫主題的長篇紀實散文《雲上的日子》,併為歌曲《我是黨員我先上》作詞,該歌曲被省文化館主題群文新作展播推出。


作家簡介:


喜報:我市一篇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

徐向林

徐向林,1973年4月生,東臺人,現任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策劃部副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鹽城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主持秘書處工作)兼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鹽城市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亭湖區政協委員。文學作品見《解放軍文藝》《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啄木鳥》《中國報告文學》《山西文學》《安徽文學》《雨花》《芒種》《海燕》《今古傳奇》等刊,已出版專著十餘部,作品曾獲中國法制文學獎、中國工業文學獎、草明工業文學獎、江蘇大眾文學獎、鹽城市政府文藝獎等五十餘項獎勵。


喜報:我市一篇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


喜報:我市一篇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


打開生命的通道


徐向林



己亥年最後一場冬雨,淅淅瀝瀝。

一輛白色的負壓轉運車,快速駛進江蘇省鹽城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空曠的停車場。1月22日,一名從武漢回來的發熱病人前來看門診,警惕的社區醫生經過初診,判斷這名發熱病人屬於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這是戰疫警報拉響後,鹽城發現的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在官方消息發佈後,這個停車場上的所有車輛都開走了,衛生服務中心鄰近的街道上顯得空曠、寂寥。

駕駛負壓轉運車的中年男人,高個,粗壯,皮膚黝黑,他叫張勁松,鹽城市急救醫療中心車管科科長。他的任務是將這例疑似患者,轉運至定點的市第二人民醫院。

那天,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護目鏡的張勁松與兩名醫護人員下了車,細密的雨水模糊了他的視線,他使勁抹了抹護目鏡,雨水雖然抹去了,但眼前仍然有團團霧氣。

作為醫療急救車輛的駕駛員,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視線模糊問題。好在,張勁松有“秘訣”——時光回溯到17年前的抗擊非典戰鬥,張勁松是鹽城市唯一一名轉運疑似和確診患者的負壓轉運車駕駛員。與平時轉運危重患者不一樣,轉運傳染病患者,隔離服、口罩、護目鏡一樣不能少。而護目鏡的霧氣,常常影響到他的駕駛。

怎麼辦?

張勁松嘗試過在護目鏡上塗甘油,效果不理想;塗護手霜,效果仍不理想。後來,他改用溼紙巾擦拭,有效果了,溼紙巾上的水不易讓霧氣形成,保持護目鏡清晰的時間最長。

這讓他養成一個習慣:平時身上總會帶著一兩包溼紙巾。這次也不例外。

自從鹽城發現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張勁松便進入緊張的戰鬥狀態。

張勁松平時喜歡說自己是個退役軍人,哪怕已經在急救醫療中心工作了30多年,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的姿態,將平時轉運、搶救危重患者稱為“戰鬥”。

本來,他管理著二十幾位駕駛員,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他可以進行值班調度,但他說:“我是軍人,更是共產黨員,我先上!”

這句話,成了張勁松的口頭禪。

2003年,抗擊非典,他說完這句話後,衝上去了。抗擊非典戰鬥中,他獨自轉運了150多名疑似病人。

張勁松怕同事被感染,每轉運一名疑似患者後,堅持獨自一人對車輛進行消毒,清洗棉質隔離服。那段時間,他每天接觸大量消毒劑,身體受到化學品的傷害,頭髮幾乎掉光。

而他,絲毫沒有怨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在組織赴災區救援隊時,張勁松也是這樣說:“我是軍人,更是共產黨員,我先上!”他帶領鹽城醫療救援隊第一時間衝向災區,克服無數困難,從災區搶運了90多名傷員,轉移了300多名山區受災群眾。

2016年,鹽城“6•23”龍捲風風災發生,他同樣說了這句“我是軍人,更是共產黨員,我先上!”又衝上去了……

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這句話,依然是衝在第一線。



1月22日,張勁松駕車轉運了鹽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1月24日,張勁松駕車轉運了鹽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24日這天,正是大年三十。張勁松沒有回家,他對負壓轉運車進行了消毒處理。有同事不解地問他:“張科長,你不回家過年,侍弄車子幹嗎?”

他回答:“我們已經進入了戰鬥狀態,得提前準備好。”

果然,他的車子剛剛消毒完畢,就接到單位辦公室主任打來的電話:有位剛剛從武漢回來的發熱患者,需要馬上轉運。

他二話不說,立即脫下身上的棉衣,穿上隔離服、水靴,拉上值班待命醫護人員,立馬出發。車子啟動的同時,張勁松給那位30多歲的發熱男子打了電話,對方有點緊張,氣喘不上來的樣子,張勁松安慰他:“你彆著急,我們馬上就到,現在有幾點注意事項,提醒你一下。”

每次出發前,與轉運的患者事先通電話,是張勁松的工作慣例。轉運的注意事項並不複雜,一邊接患者上車也可以一邊交代。但張勁松喜歡提前打電話,他說這是讓患者安心:你別慌,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張勁松將患者成功轉運到定點醫院後,回到單位,天色已黑。

回到單位的第一件事,除了交代專業的消毒員對車輛進行消毒外,張勁松還要對自己進行全方位消毒。光是洗手,就得7次以上,每脫一件防護用品,就要洗一次手:進汙染區的門,洗手;脫鞋子、鞋套,洗手;脫隔離服,洗手;脫護目鏡,洗手;脫口罩,洗手;脫帽子,洗手;進入半清潔區,洗手;出門進入清潔區,洗手……

等消毒工作全部結束,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

這個大年夜,張勁松沒能和家人吃團圓飯。

1月25日,正月初一。一大早,張勁松接到通知:有一例確診患者要從大豐區人民醫院,轉運到定點醫院鹽城市第二人民醫院。

早飯還沒吃的張勁松立馬出發。到單位穿隔離服,對車輛隔熱艙內加裝隔離單,加帶防護用品、消毒劑。一切妥當,拉上醫護人員,風馳電掣地駛向30公里外的大豐區。

患者是一名較年輕的女子,雖然確診,但看上去狀態還不錯。患者上車後,張勁松通過對講機對隔離車廂裡的患者講:“途中有什麼情況,可隨時通過對講機告訴我們。”

行到半途,對講機響了。患者有些緊張地問:“我感覺有點兒不舒服,能不能躺下來?”

“可以,你別緊張,就躺到擔架上,那上面舒服些。”張勁松說。

患者緊張的情緒逐漸舒緩下來。

當天,轉運完這個患者,張勁松全身消毒完畢回到家時,已是晚上7點多鐘。吃過飯,愛人以為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走近了,卻聽到他輕微的鼾聲,他睡著了。

愛人想扶他上床睡,他卻猛地驚醒,本能地說:“我還不能睡,隨時可能有任務。”

他喝了杯濃茶,強壓下睡意,不時掏出手機看,生怕漏接一個電話。深夜12點半,手機響了,單位通知,市區發現一名確診患者,要急送定點醫院。

張勁松立馬從沙發上“彈”了起來,火速出門踏上征程。

這一陣忙碌,回到單位消完毒,已是凌晨3點。他乾脆不回家了,直接在辦公室和衣而眠,其實他哪睡得著呢,手機就放在耳邊,每隔一會兒,他就朦朦朧朧地拿起來看看。

手機怎麼沒電話打進來?會不會信號不好?

可看看信號是滿格啊,他還是不放心,爬起來開燈,用辦公桌上的固話打自己的手機試了試,鈴聲響了,一切正常,他這才放心了。



1月26日,正月初二。

張勁松的愛人早早起了床,看到張勁松做好的紅棗湯圓茶,正在餐桌上冒著熱氣。平日,張勁松在工作不忙的時候,會做這種紅棗湯圓茶,既能當茶又能當飯,一舉兩得,他們夫妻都愛喝。

這次的紅棗湯圓茶,是張勁松在單位一夜無眠後,趕回來做的。可是,一碗茶還沒喝下去,張勁松又接到通知,要他趕緊出發,去轉運一例發熱患者。

愛人問他:“你手下那麼多駕駛員,就不能安排一個人去嗎?”

張勁松道:“新手不能上啊,他們沒有經驗,一步不到位,就可能被感染!”

愛人不出聲了。張勁松出門的時候,她從抽屜裡取出一個塑料袋,塞到張勁松手中。

“這是什麼?”

“暖寶寶,穿水靴的時候往腳底一貼,腳就不冷了。”

張勁松開車到單位,裡面除內衣外,只能穿薄薄的手術服,開車時不能開空調,必須開著車窗,以通風透氣。這樣的冷,張勁松倒不怕,畢竟他當過兵,平時也注意鍛鍊身體,經得住冷風吹。他難以忍受的是來自腳底的寒氣。

水靴冰冷,不抵寒。尤其是夜裡出任務回來,要站在汙染區裝滿消毒液的水盆裡泡水靴,泡完後,穿上拖鞋進入半汙染區,而後再進入清潔區。這一過程,快的話要1個多小時,慢的話要4個小時。

寒氣,張勁松可以忍受得住,但他就怕因此而受涼感冒。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如果不小心患上感冒,免疫力就會下降,人會變得脆弱,那就必須下火線。

有了這個“暖寶寶”,張勁松的腳暖和了,他的心更暖和!

截至3月8日,鹽城通報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7例,無症狀病例8例。這些病例中,有八成都是張勁松駕車轉運的。

在這場全民戰疫中,我們把一線醫護工作者稱為“最美逆行者”。但張勁松這樣轉運病人的120急救車駕駛員們,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戰鬥團隊”。因為他們的成功轉運,與時間賽跑,打開了一個個生命的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