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不适合居住的地球》番外篇

番外篇比较长,希望可以为了让我们认真了解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把这篇文章读完,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蔡书腾。这一集可以算是《不适合居住的地球》这本书的番外篇,准确的讲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胡思乱想。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相信每个了解到温室效应的严峻现实且不愿放弃希望的朋友,都免不了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或者间接推动一些什么。


我有一个判断,那就是二三十年内,关于如何应对温室效应,将会成为全球主流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没有之一。不过到那时候才琢磨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所以,不如我们现在就开始好好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参与和推动社会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一、建立一个研究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兴趣小组


气候危机的应对至少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领域,一个是减缓,一个是适应,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而且都很重要。"减缓"我们比较熟悉,比如减少碳排放和改进碳捕获技术,从根本上降低气候危机的速度与规模;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个领域"适应"可能大部分人比较陌生,那就是如何在危机到来时更好的生存下去,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完全避免气候危机,沿海城市修建防洪大坝、企业研究如何捕捉变暖带来的产业机会、个人考虑温室效应下的就业、投资、迁徙问题,这些都属于适应的范畴。


最近几十年来,关心气候问题的人大部分把精力放在"减缓"的努力上,不过,随着危机渐渐加剧,"适应"也逐渐被提上台面。


例如,2018年10月,比尔盖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世界银行前首席执行官乔治艾娃共同组建了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该组织的成立便是为了确保社会和经济体系能够经受住气候变化的后果。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国内目前也有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适应"的问题上,2020年1月,雄安就主办了"雄安新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适应"这一主题的学术论坛。不过总的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因此,我想成立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研讨小组,聚集一批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一起研究与探讨个人、企业、城市甚至国家在气候危机到来时如何更好地生存。


由于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我相信任何愿意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和愿意思考的人都能贡献自己的智慧——无论你眼下是否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邀请所有对此议题感兴趣的人、包括只是想来围观一下的人共同加入这个小组。


二、打造国内甚至亚洲首个"零碳城市"


中央政府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其实是蛮重视的,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理担任组长,规格非常高,同时几乎所有的国务院组成部门都是这个协调小组的成员。


但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还没有把应对气候变化提到最核心的位置。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地方政府过去几十年的核心任务都是发展经济。不过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国内一些城市其实已经基本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条件,既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


这其中我最寄予厚望的城市,当然便是在40年前引领改革开放大潮、在去年被中央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重要使命的深圳,它也是我所居住与热爱的城市。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李迪华在会上题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规划"的特邀主题报告。


目前,有一批西方城市正在力争打造成为"零碳城市",也就是指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城市。实现零碳城市的途径,通常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是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或购买碳信用等形式抵消城市碳排放来实现零碳;


另一种更为严格的定义,要求城市运行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通过"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等城市功能系统的"零碳",独立、真正实现零碳排放。


很多人认为零碳城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实际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逐步降低,城市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逐步变成现实,100%可再生能源城市也不再是愿景。众多零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不断出现。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图片来自英国政府


例如,英国的西格马零碳排放住宅与"自维持"住宅、德国巴斯夫"三升房"等各种类型的零碳建筑,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普及,使得零碳城市建设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当众多城市的能源消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并积极采取其他碳中和举措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接近或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


目前,英国的伦敦、挪威的奥斯陆、丹麦的哥本哈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都在争取2025年以前成为零碳城市。当然,这些城市所在的国家早就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城市追求"零碳城市"的目标。

克里希-巴蒂尼奥勒(clichy-batignolles)生态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克里希-巴蒂尼奥勒(clichy-batignolles)生态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且同时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水准和引领国内城市发展潮流的重任,更不用说温室效应对于深圳这座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的沿海城市有严重的影响,台风山竹就是这种剧烈影响的一个前兆。


三、开发"低碳生活"游戏


减缓温室效应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事实上,许多人是曾经关注过这方面的讲座、视频或文章,一般这类主题的内容会在最后建议大家少吃肉、少开车、少浪费电等等,也许你当时有所触动,确实过了一两天甚至一两周相对低碳环保的生活,然后呢,由于你得不到及时的正反馈,你会觉得这么做意义不大,过几天朋友找你吃烤肉,你可能二话不说开着车就去了。

那么,如何激励大家把低碳生活变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习惯呢?


最好的答案也许就是"游戏"。我之前讲过一本书,叫做《游戏改变人生》,就是用一种游戏化的思维应对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作者甚至开发了一款这样的app。


既然游戏可以改变人生,当然也可以改变世界。游戏有效的一个原因是可以给你带来立即的正反馈,比如你今天走了四万步,排在好友计步器的第一名,你可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款游戏,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统计你一天或一周比同一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少排放了多少碳,还会告诉你这相当于多少南极的冰块免于融化,多少数量的动物免于死亡,你知道自己在好友中的表现排行第几。你还可以通过这款游戏与几位朋友组队,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然后与其他线上团队进行pk。


总而言之,把游戏的各种元素都吸收过来,打造一款可以激励普通人过一种低碳生活的新游戏,效果至少会比一场有关温室效应的讲座更强大。目前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已经具有这类游戏的雏形,不过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如果一定要让我再选一家游戏公司来承担这款游戏的制作任务,我希望是腾讯。首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次,腾讯的QQ和微信几乎覆盖了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腾讯官方愿意制作与推广这样一款游戏,那么效果应该相当显著;最后,腾讯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游戏设计公司,一定可以设计出比我刚刚粗略构想的精彩百倍的游戏。


手动@腾讯


四、设立超级奖金


如果说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那么另外一种不可忽视的激励手段无疑就是钱了。国内很早就有环保方面的公益基金会,比如阿拉善SEE基金会。不过我希望的是社会有识之士出资设立一个专门奖励对于减缓碳排放或负排放有非常突出贡献的个体和团队。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数据来源:WIND 华夏基金 截至2017年6月26日

气候变化的威胁极其严峻,要想大幅降低碳排放,我们可能需要有天才的头脑设计出某项前所未有甚至惊天动地的技术,或者创造出某个意想不到、效果显著的机制。


这就如同20世纪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博洛格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帮助下开发了一批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据估算累计拯救了全球10亿人的生命。我们当然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再度出现一个这样的天才或奇迹般的技术,但我们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这样的可能性。


假如有某个人或团队设计出一项新技术或新机制,根据严谨评估,这项创造有极大可能在短期内使全球的碳排放下降0.1个百分点甚至1个百分点,那么发明者可以获得上千万元甚至上亿的巨额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么做真的不排除刺激某种开天辟地的新发明的诞生。


当然这纯粹只是我的幻想,发明创造的过程相当不易,我自己也没有能力与财力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更加不了解这种类型的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但如果有大佬愿意牵头组建和募集到上亿的资金,成立这么一个超级奖金,并且建立合理的运作机制,那么我自己愿意捐20万给这个基金会,20万虽然微不足道,但也相当于我讲书这三年的全部收入或一整年的工资收入。


五、知识服务大咖积极参与


我虽然是一名知识服务者,但是影响力微不足道。而在中国有一批知识服务的大咖,比如我非常尊重的罗振宇和樊登,他们的影响力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传统媒体,


他们影响的都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可以说,就是碳排放水平最高的那群人。


罗振宇老师有谈到过温室效应的问题,得到的邵恒头条近期也有两期节目专门讲到了温室效应,一期关于临界点,一期关于蝗灾,对此值得点赞。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图片来自于视觉中国


我希望这批知识服务的明星大咖未来能够更加关注温室效应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积极发声,推动社会精英关注与思考这一问题,毕竟这是未来几十年最不能忽视的大趋势,比人工智能、区块链、中美贸易等问题都要更加重要。


六、明星持续发声


有一个群体比知识服务群体的影响力要更大,那就是娱乐界明星。一提到明星,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群体应该不会关心什么温室效应的问题。


但其实有一部分明星也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识和公益精神,这里头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韩红、李连杰、袁立、古天乐、陈坤等。


这里说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美国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我们都亲切的叫他小李子(当然现在更像老李头了)。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荧幕形象,但可能不是有太多人知道,最近二十年来,小李子把除了拍电影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于推动气候变化在内的环保事业。


早在1998年,小李子就成立一个基金会,旨在保护野生自然环境,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2007年,他担任纪录片《第十一个小時》的制片人与旁白,这是一部关注温室效应的优秀纪录片。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纪录片《第十一个小时》


2014年,他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使者",重点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16年,他代表公民社会在《巴黎协定》签字仪式的开幕式上致辞。如果你登录小李子的官微,可能以为他的职业不是演员,因为你看到的几乎全是他努力宣传气候问题、推动减缓气候变化的点点滴滴。


我希望国内也有明星能够向小李子学习,即使只是做到他的十分之一。这不仅仅是拍一个公益广告那么简单,而是持续地关心与呼吁、推动有关的事业。


想象一下,如果是娱乐界的扛鼎人士,比如刘欢、汪峰、周杰伦站出来,成立一个"中国明星关注气候变化联合会",以其号召力吸引各路明星加入,参与的明星必须完成一定的承诺,比如每年接拍多少支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身体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引导自己的粉丝加入这一行列,那么影响面、覆盖面将会非常之大。


七、最强大脑聚焦最难问题


谈到明星和娱乐节目,这几年有一个我一度蛮喜欢的节目,它的开场白你一定很熟悉: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在这里!这个节目挖掘出了一大批智商超群的脑力明星,他们在节目里的表现令我们凡夫俗子叹为观止。


当年在看这个节目时我就常常想,如果把这群人聚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人类社会面对的难题,或许真能琢磨出一些让人称道的解决方案。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当然,温室效应这个问题太庞大、太复杂,牵扯面太广,即使把全球最聪明的头脑都凑到一块,也未必能有什么好主意,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这些脑力明星们必须凑一块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但我在这里就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期望,希望部分脑力精英能够关注与研究气候问题的应对之道。


八、科学界与主流媒体积极合作


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科学界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不过就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观感而言,国内科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发声是不足的,而且似乎也没有成立类似气候问题科学联盟之类的团体。


我非常希望看到国内主流科学界可以联手果壳、知乎、腾讯、豆瓣、抖音等大的平台,时不时推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普专题,以显著提高公众的认知。


我的八个天真的想法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如果想要联系到作者,可以私信我。

《不宜居的地球》番外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里是朴柒小世界,希望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