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從今天開始給大家介紹林毅夫先生的《解讀中國經濟》,大家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最有名的頭銜是前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而其身世更是傳奇:98年向中央獻策,提出做多固定資產投資,並預言此策可保中國二十年增長。在中國經濟學界舉足輕重,是國家高層智囊。儘管感覺其情懷上不及吳敬璉、溫鐵軍等經濟學家,但其觀點和見解仍值得大家一讀。從今天起《讀書峰會》接下來幾篇文章將介紹,林毅夫先生讓我們感覺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內容。今天首先介紹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選這個題目是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這個問題。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我們古代的科學叫不叫科學?

林毅夫認為:我們今天所稱的科學應稱之為現代科學,而古代中國所擁有的是原始科學。那麼,兩者有什麼不同呢?林毅夫認為最大的區別就是方法論的不同,具體來講,第一,現代科學使用數學模型來表達對自然界現象的理解,比其他方式更為準確;第二,有利於知識在時間和空間過程中的傳播。而反觀古代中國,例如,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就讓人難以理解,因為金木水火土的具體所指實在令人難以捉摸。孔子講“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也”,但是《易經》的解釋實在是五花八門,從古至今沒有統一過意見,我跟哪個學?又如《道德經》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怎麼解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最後等於沒有任何解釋。所以,中國文化在科學方法論上設置了一個巨大的障礙。而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本身也是一場方法論的革命。

中華文明比西方開化早得多為啥沒孕育出數學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西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沒有發展出科學方法論,實際上從各方面條件來講,中國本來有機會比西方早得多提出科學方法論。但是,在至少兩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為什麼沒有?

林毅夫研究發現,歷史上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難題,即在信息和監控手段非常落後的古代,皇帝是如何控制全國的官僚並維持國家穩定的?而在中國自秦朝以後控制不力的情況就再也沒有發生,因為科舉制度為那些既聰明又有野心的人進入官僚體系提供了一個機會。如果可以通過正常的手段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在科舉制度實行初期,考試的科目也曾經包括數學。但是皇帝很快發現,考數學對於維持自己的統治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後來就把數學考試取消了。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工程天才,如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科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但是,他自己也寫道聰明而有抱負的人不應該看這本書。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不缺理工天才,但是,整個社會都覺得學《四書五經》才是正途,研究別的,考試也不考,瞎耽誤功夫,還被別人看不起,所以誰還會去在數學方法上窮其一生來研究呢?更不用說建立以數學為基礎的體系。你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中國古代所有科技成就實際上都是能工巧匠的創造,都是來源於經驗積累和偶然實驗,並沒有理論層面的先導探索。歷史上留名的帝王將相,哪個在數學理論上有所用建樹?反過來講如果在這方面有建樹那這些人也不可能成為帝王將相。所以,到了近代中國被現代科學產物打得落花流水,人們才意識到,我們傳統維護統治的科舉制度以及讀書人整天讀的聖賢書對科學進步的阻礙,這也是為什麼“五四”有那麼深刻的反思和對傳統文化的反感。平心而論,《四書五經》等經典國學中有很多精華和財富,但是,古代中國的問題在於只推崇學文,導致偏科太嚴重,所以說吃偏科的虧最大的不是別人,是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