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疫情已經持續兩個月了。

這段時間裡,大家的情緒隨著新聞不斷起伏,心態也搖擺不定。

我還記得在疫情之初,微博上有不少的博主呼籲大家要注意心理狀態,避免被負面情緒壓垮,出現心理應激表現。

有些人不以為然,覺得因為看了幾條新聞就出現心理應激表現的人“太軟弱”、“矯情”。

最近高分的日劇《療愈心中的傷口》男主安和隆卻說“軟弱是好事,因為軟弱,才能體會別人的軟弱並給予幫助。”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安和隆,是在日本居住的韓國人。媽媽告訴他們,在日韓國人會受到其他人的異樣對待,所以他們家將“安”姓改成了“安田”。

相較於哥哥為國家做貢獻的原子力學專業,他執意選擇了精神病學,但父親卻說這是“無法說出口的工作”。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儘管父親反對,他仍堅定地說“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就是設法理解病人複雜的內心”。哪怕他也內心忐忑,害怕父親生氣。

對他而言,比起光鮮亮麗的實業,他更願意探索人類的內心。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1995年,日本發生了7.3級的“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災害發生,不僅使人們的房屋和身體受創,也讓心靈蒙受前所未有的打擊。有人驚嚇過度,擔心地震再次發生;有人精神恍惚,把枕頭當做孩子。

作為一位精神科醫生,他決定前往避難所做災後的心理治療。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但一開始,他的工作是不被人理解的。大家擔心跟精神科醫生接觸會被人說閒話,“連手頭的事都處理不好呢,哪裡顧得上人的心。”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他每天不斷的思考著,自己能做些什麼。

在與受災者接觸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自己該做的並非治療,而是幫助受災者擁有治癒力。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片岡問安和隆,“自己生這種病,是不是太軟弱了?”

但安醫生告訴她,“儘管身處於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悲傷之中,你仍然在嘗試尋找活下去的方法,這正說明了你生命力的強大。”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在他的幫助下,災民們慢慢走出困境,得到了撫慰。

記者邀請他從專業視角去記錄這次災難。安和隆通過專欄第一次向公眾普及了什麼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這種心靈的創傷,只有承受過的人才能明白。對於受傷的人來說,所有人看起來都離他而去;而對於旁人來說,當事人的苦楚卻是“別人的事。”


他的努力,讓整個日本社會開始重視災後的心理問題:“是選擇能夠治癒心中傷口的社會,還是選擇將受傷的人遺棄的嚴苛社會?”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這部劇,其實對當下的我們也有一些參考意義。

我們需要思考,在這次疫情中,同樣也有人面臨著心靈上的煎熬。

如何更好地幫助他們回到生活正軌,這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有的時候,撫慰他人,我們也可以做到。

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他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但他特地把同情心和同理心兩個詞彙的意義區別開來,因為同情並沒有感同身受之意。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我們首先要明白,不是好的意圖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有些人不希望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也不希望被指導該如何做,過分的關注,反而會讓他遭受傷害。

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療傷的方式,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認為怎麼做對他好。

有些人在關心的時候,侵入了對方的個人邊界,沒有意識到對方所需要的真實需求。

他想要靜靜,你卻以關心的名義迫切要求他說出自己在想什麼。


他沒有胃口,你卻非要勸解他多吃一點。


他想放肆大哭,你卻說“沒事的,好了好了別哭了”。

很多人不恰當的安慰,給人的感覺是:你這麼悲痛,我來安慰你,你只要聽我的就會好起來了,這樣才顯得出,我的幫助是有用的。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其實關心也是有技巧的,想要更好地關心別人,應該在結果上做出努力,而不僅僅是表達關心的意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陪伴

陪伴要求我們在精力和時間上有付出,它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支持。有時候,哪怕什麼都不做,只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和你在一起”就很有力量。

  • 分享

你可以與對方分享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分享你經歷的類似的經歷。 這些分享並不會解決對方的難題,卻會令他感覺到自己被信任的,同時也能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故事。

  • 聆聽

聆聽也是一門技術,它要求我們調動起全部的感官、專注於對方的表達,並給出適當的反饋。 在對方傾訴時,你可以點頭、保持眼神接觸,表達出一種專注的姿態。

不要隨意評判、否定對方,也不要急著指導對方。因為我們也需要理解自己的侷限,不要抱有“我一定要幫助到他”的想法,而是應該以包容和感同身受的想法來給予回覆。

  • 安慰

安慰的目的在於讓對方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的。他的痛苦是被看見的、現在的情緒和行為也是被認可的。

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說出輕描淡寫的安慰。要讓對方知道他此時的情緒和行為都是合理性,可以被理解的,並以溫暖的姿態進行適當的勸解。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希望更多人去學習如何更好的關心他人,雖然無法確保對方能接收到多少溫暖,只要把我們內心真誠的善意傳遞出去就夠了。

我們也可以像安和隆一樣,對因名字而自卑的女友大喊:“終子是個很美,很好聽的名字。”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自尊心極強的父親,因為生意的失敗對自己不斷苛責與否定,他也溫柔堅定地安慰。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精神科醫生,對待患者,由衷地關切,溫和地勸慰,平等地交流。他也坦然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怯懦與無助。

他患癌症時,心靈經受了非同一般的折磨。也曾哭喊著“我好害怕”。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安和隆醫生的原型人物叫做安克昌,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背景之下研究PTSD的先驅人士。他本人已於2000年去世,留下來的遺作《療愈心中的傷口》,還在幫助更多人。


我們需要的治癒,這部8.9分的劇給了答案


在劇集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充滿著讓人傷心的事,生病、戰爭、貧困和災難又奪走了人類許多東西,失去的東西無法重新擁有,人們內心的痛楚,也無法隨意消散。”

“這種情況下,人類幾乎沒有能做到的事,然而,我們就不做了嗎?”

即使面對煎熬與痛苦,也希望你能找到支撐自己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